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因遗址」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王因遗址.jpg|350px|缩略图|右|王因遗址[http://s10.sinaimg.cn/orignal/48b9e658e2568437e4779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f5780c0101fua9.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
 
'''王因遗址'''位于济宁高新区王因镇王因村东南,是[[大汶口文化]]分布区内发掘规模最大、墓葬数量最多的一处遗址,其下层包含有[[北辛文化]]遗存。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面貌、来源都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东约4公里处为泗河。
 
'''王因遗址'''位于济宁高新区王因镇王因村东南,是[[大汶口文化]]分布区内发掘规模最大、墓葬数量最多的一处遗址,其下层包含有[[北辛文化]]遗存。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面貌、来源都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东约4公里处为泗河。
  
 
 遗址地貌比周边平地略微隆起,目前高出周围平地约1米。北边与村庄相邻近,其间有一条东西向洼沟。洼沟向遗址西南延伸。沟崖多处暴露出砂层,可能为一条古河道。遗址的东、南边地势平坦。
 
 遗址地貌比周边平地略微隆起,目前高出周围平地约1米。北边与村庄相邻近,其间有一条东西向洼沟。洼沟向遗址西南延伸。沟崖多处暴露出砂层,可能为一条古河道。遗址的东、南边地势平坦。
  
1992年,王因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92年,王因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58/wangyinyizhi.html 王因遗址],博雅文化旅游网</ref>
 +
 
 +
中文名 王因遗址
 +
 
 +
所属时代 新石器时代
 +
 
 +
所处地区 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
 +
 
 +
占地面积 约6万平方米
  
中文名王因遗址
+
 保护级别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时代新石器时代
 
所处地区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
 
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    号Ⅰ-106 [2] 
 
  
 +
批准单位 国务院
 +
编    号 Ⅰ-106 [2] 
  
 
==遗址范围==
 
==遗址范围==
  
 遗址范围内有东西、南北向两条小路穿过。西、北部有近代坟地。由于打井、取土等农事建设,遗址的原貌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地面上散布着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遗址的南边有少量汉代遗迹和遗物,北边偶尔有宋代遗物和遗迹。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达60000平方米左右。
+
 遗址范围内有东西、南北向两条小路穿过。西、北部有近代坟地。由于打井、取土等农事建设,遗址的原貌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地面上散布着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遗址的南边有少量汉代遗迹和遗物,北边偶尔有宋代遗物和遗迹。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达60000平方米左右<ref>[http://jnxgq2006.blog.sohu.com/59649407.html 我的家乡名胜古迹-王因遗址],搜狐博客</ref>
  
 
==发掘过程==
 
==发掘过程==
行 26: 行 32:
 
 自1976年秋季以后,均以10米×10米为一方。先后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以及少量的柱洞遗迹。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还有不少的动物遗骸等。
 
 自1976年秋季以后,均以10米×10米为一方。先后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以及少量的柱洞遗迹。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还有不少的动物遗骸等。
  
 这些发现大大地丰富了[[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北辛文化与早期大汶口文化增添了一批珍贵的资料。
+
 这些发现大大地丰富了[[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北辛文化与早期大汶口文化增添了一批珍贵的资料<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9e658010006hc.html 关于王因遗址],新浪博客</ref>
  
 
==文物保护工作者==
 
==文物保护工作者==
  
 王因遗址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的关心、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先后参加发掘工作的专家有:[[高广仁]]、[[胡秉华]]、[[吴汝祚]]、[[韩榕]]、[[沈强华]]。发掘资料主要由[[高广仁]]、[[胡秉华]]进行整理,[[付方笙]]参加了初期的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王因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王因]]》,详细记录了整个发掘过程。
+
 王因遗址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的关心、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先后参加发掘工作的专家有:[[高广仁]]<ref>[http://www.cssn.cn/kgx/kgxj/201310/t20131025_532137.shtml 高广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田野工作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ref> 、[[胡秉华]]、[[吴汝祚]]、[[韩榕]]、[[沈强华]]。发掘资料主要由[[高广仁]]、[[胡秉华]]进行整理,[[付方笙]]参加了初期的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王因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王因]]》,详细记录了整个发掘过程。
  
 
==特点==
 
==特点==
行 36: 行 42:
 
 墓葬多为长方形浅穴,填土中有意掺入红烧土末。墓向一般朝东。儿童葬式与成人相同,都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墓为单人俯身葬,这类墓均不朝东,可能为凶死者的埋葬。
 
 墓葬多为长方形浅穴,填土中有意掺入红烧土末。墓向一般朝东。儿童葬式与成人相同,都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墓为单人俯身葬,这类墓均不朝东,可能为凶死者的埋葬。
  
 有30来座仰身直肢的合葬墓,少则2人,多则5人,多数为同性合葬,还有近百座二次葬墓和近40座“迁出墓”。二次葬墓中既有单人的,也有多人的,后者少则2人,最多的24人,遗骨分排或分层安葬,同一个体的遗骨往往按一定方式放置一堆,这类墓中死者亦多为同性,一般无随葬品。
+
 有30来座仰身直肢的合葬墓,少则2人,多则5人,多数为同性合葬<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6fea9b0101i0om.html 9则 《山东王因》的同性别多人合葬墓],新浪博客  2014-5-26</ref> ,还有近百座二次葬墓和近40座“迁出墓”。二次葬墓中既有单人的,也有多人的,后者少则2人,最多的24人,遗骨分排或分层安葬,同一个体的遗骨往往按一定方式放置一堆,这类墓中死者亦多为同性,一般无随葬品。
  
 
 较多的死者生前拔除上侧门齿,还发现枕骨人工变形和因生前长期口含石球或陶球致使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这些都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奇特习俗(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较多的死者生前拔除上侧门齿,还发现枕骨人工变形和因生前长期口含石球或陶球致使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这些都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奇特习俗(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行 53: 行 59: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於 2020年1月15日 (三) 07:07 的最新修訂

王因遺址位於濟寧高新區王因鎮王因村東南,是大汶口文化分布區內發掘規模最大、墓葬數量最多的一處遺址,其下層包含有北辛文化遺存。對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面貌、來源都具有重要意義。遺址東約4公里處為泗河。

遺址地貌比周邊平地略微隆起,目前高出周圍平地約1米。北邊與村莊相鄰近,其間有一條東西向窪溝。窪溝向遺址西南延伸。溝崖多處暴露出砂層,可能為一條古河道。遺址的東、南邊地勢平坦。

1992年,王因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中文名 王因遺址

所屬時代 新石器時代

所處地區 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鎮王因村

占地面積 約6萬平方米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Ⅰ-106 [2]

遺址範圍

遺址範圍內有東西、南北向兩條小路穿過。西、北部有近代墳地。由於打井、取土等農事建設,遺址的原貌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地面上散布着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遺物。遺址的南邊有少量漢代遺蹟和遺物,北邊偶爾有宋代遺物和遺蹟。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總面積達60000平方米左右[2]

發掘過程

1975年秋季在該遺址偏東處修建一條南北向道路,挖掘兩側排水溝時露出數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同年冬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與兗州縣文化館的同志進行了實地考察,確認它是一處大汶口文化遺址,有一定的發掘與研究價值。

12月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會同山東省濟寧行署文化局(現為濟寧市文物局)進行試掘。嗣後於1976年~1978年的春、秋,又進行了六次發掘,發掘總面積達10180平方米。1975年冬與1976年春所開探方均為5米×5米,但由於墓葬疊壓打破關係複雜,在清理時往往還要擴方。

自1976年秋季以後,均以10米×10米為一方。先後清理出新石器時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以及少量的柱洞遺蹟。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質器物,還有不少的動物遺骸等。

這些發現大大地豐富了北辛文化與大汶口文化的內涵,為研究北辛文化與早期大汶口文化增添了一批珍貴的資料[3]

文物保護工作者

王因遺址的發掘和整理工作,得到了當地各級領導的關心、協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先後參加發掘工作的專家有:高廣仁[4]胡秉華吳汝祚韓榕沈強華。發掘資料主要由高廣仁胡秉華進行整理,付方笙參加了初期的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王因遺址發掘報告《山東王因》,詳細記錄了整個發掘過程。

特點

墓葬多為長方形淺穴,填土中有意摻入紅燒土末。墓向一般朝東。兒童葬式與成人相同,都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個別墓為單人俯身葬,這類墓均不朝東,可能為凶死者的埋葬。

有30來座仰身直肢的合葬墓,少則2人,多則5人,多數為同性合葬[5],還有近百座二次葬墓和近40座「遷出墓」。二次葬墓中既有單人的,也有多人的,後者少則2人,最多的24人,遺骨分排或分層安葬,同一個體的遺骨往往按一定方式放置一堆,這類墓中死者亦多為同性,一般無隨葬品。

較多的死者生前拔除上側門齒,還發現枕骨人工變形和因生前長期口含石球或陶球致使頜骨異常變形的現象,這些都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奇特習俗(見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徵)。

王因墓地僅20%的墓有隨葬品。隨葬日用器皿及仿製的明器,主要有釜形鼎缽形鼎帶鋬鼎、豆及一些彩陶盆等。還有不少造型奇特、無實用價值的觚形器,是該墓地富有特色的代表器物。觚形器及隨葬的龜甲獐牙可能具有宗教上的意義。還隨葬小件生活用具、飾物和祭食,生產工具則不多。隨葬品一般為三、兩件,多者有二十來件,但也只是陶鐲骨錐之類。同性合葬及多人二次合葬是王因墓地的突出特點,一般認為,這種葬俗反映着氏族成員間血緣紐帶還相當牢固。同時,墓葬中也沒有顯示貧富分化的現象。因此,王因墓地可能是氏族制度還很發達、私有制尚未產生時期的遺存。

王因遺址分為五層,二至四層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第五層為北辛文化晚期地層。王因遺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地層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占一定比例,側身和曲肢葬為數較少。

王因遺址墓葬區是全國的史前墓地之一和發現墓葬最多的氏族公共墓地。王因遺址的發掘以墓葬區為主,尚有大面積的生活區保存完整。王因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墓葬隨葬品以及亞熱帶動物遺骸,為研究史前生活習俗、埋葬方式、人類體質特徵和史前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考古價值

王因遺址墓葬區是全國最大的史前墓地之一和發現墓葬最多的氏族公共墓地。王因遺址的發掘以墓葬區為主,尚有大面積的生活區保存完整。王因遺址中出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墓葬隨葬品以及亞熱帶動物遺骸,為研究史前生活習俗、埋葬方式、人類體質特徵和史前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王因遺址所反映出來的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從而對確立兩種文化的傳承關係,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地層依據。王因遺址的發掘資料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為《山東王因》考古專著,並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