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六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六生
出生 1917年5月
江西生省萍乡市上栗县桐木镇桐木村
逝世 1995年12月22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王盛其
职业 将军

王六生(1917年5月-1990年12月),原名王盛其,男,汉族,江西萍乡人,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曾任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第一政委、军委工程兵政治委员[1] 。是党的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 。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5年12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王六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人物生平

王六生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是家中六兄弟中最小的一个。 1927年秋收起义后,红军到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桐木镇一带进行革命宣传。王六生开始懂得一点革命道理,村里有了农会,组织儿童团,他积极报名参加并被选为儿童队长。 1930年7月,红五军第一师驻桐木村,移防时,年仅13岁的王六生,背着父母,自报16岁,参加了红军。开始,在师部学吹号,一直到1933年,先后在师部、三团二连、红四师十团三营当号手。其间参加过一至五次反“围剿”。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军长征。1934年在红四师师部和十团当司号长。红军到达陕北后,随军东渡黄河,进军山西。 1936年5月,又随军西征甘肃,同年秋在甘肃地区迎来第二、第四方面军。此时王六生已在红军第四师十二团二连任指导员[2]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中华大地爆发了全面抗日战争。八月,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王六生被调任为115师343旅686团3营10连指导员,部队进入了山西抗日前线参加平型关战斗。此后,王六生带部队进到临汾地区整训,担当连队扩军任务,他带领十连,走村入户,宣讲爱国除寇的道理,深深地打动了贫苦青年,纷纷要求加入八路军。在30天里,王六生招收400多名新兵,成为一个超额完成任务的先进连。 1938年3月,王六生任686团二营营长,9月与684团在汾离公路之战三捷,毙敌1200多人,伤敌19人。 1938年12月,王六生调任686团一营政治教导员。 1939年初,686团奉命随一一五师师部东进山东,部队从汾阳地区出发,过同蒲路,经晋东南,过太行山。同年秋,王六生带领686团二营,先后参加解放孔庄、文王峪、白彦等十八庄的战斗。 1940年3月21日夜,我军第三次争夺白彦战斗中,王六生带领的二营打援,保证了白彦战斗的胜利。白彦战斗的胜利,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40年初夏,686团改为鲁南支队,王六生任二大队政委。五月,部队粉碎日寇对鲁南山区扫荡之后,一一五师罗荣桓政委、陈光代师长在天宝山师部驻地接见了王六生,要他和营长刘炳才两人到峄县支队分别任政治委员和支队长,并指定带领686团二营部,两个连和一个重机枪排,作为峄县支队主力。到部队后,他按照罗政委以主力连队作骨干,对部队进行必要的整顿,注意做好新老干部的团结工作,特别做好党外人士的工作,把峄县支队带成一个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刘炳才、王六生就职后,部队进行短时的整顿。七月初,部队南下运河南,第一仗攻克封建堡垒庄。穆庄地主武装全部被消灭,从而扫除了涧头集和新河地区联结的障碍。而支队长刘炳才在战斗中英勇牺牲。10月,王六生率支队主力回到抱犊崮山区,顽固派梁继璐向我山区进犯,峄县支队趁其在我边沿木厂村立足未稳的时候,包围木厂激战半日将其歼灭,生俘人枪200余条,获电台一部。 1940年底,王六生率领峄县支队开避临沂以西之新区,首战攻克重镇大中村,全歼伪军百余人,周围的伪军据点仓惶逃命,不攻自破,部队继续向东发展。 1941年4月,土匪顽敌王洪九部阻击王六生领导的峄县支队于东西涧村,峄县支队与王洪九部激战一天,顽敌溃逃。神山据点伪军在峄县支部队进逼下,举义参加八路军。此后历任山东边联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5团参谋长,鲁南军区5团政治委员 1941年到1943年,鲁南山区处于最恶劣环境,日冠进行五次治安强化运动,部队天天与敌战斗,在歼灭汉奸刘黑七、打退顽固92军的进攻中,王六生领导的五团取得一系列胜利。 1941年6月,鲁南军区重建第三军分区,王六生任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兼鲁南区第三地委书记。大反攻前夕,改任鲁南军区五团团长兼政委。 1945年9月,任山东野战军第八师23团政委。王六生在山东抗战七年间,每战身先士率,先后又两次负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至1949年任山东8师23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2军65师政治委员(师长陈士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滕县、枣庄和宿北、洛阳、济南、淮海、渡江以及解放金塘、舟山群岛等数次大的战斗和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2月,任二十二军政委,尔后曾任二十七军、二十军、上海警备区政委、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1950年1月至1960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政治部主任。 1955年,王六生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荣获二级勋章和三级“八一”勋章。 1960年7月至1964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政治委员。 1964年7月至196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警备区党委第二书记。 1965年5月至1969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党委常委(1967年11月起)。 1969年8月至1971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党委常委。 1971年11月至1975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1972年2月起)。 1972年2月至1975年5月,任湖北省委第二书记。 1975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委员、工程兵党委第二书记。 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1985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3]

王六生同志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

1995年12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4]

人物荣誉

955年,王六生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八一”勋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情系故里

王六生自1930年离开故乡,几十年中,南征北战,身兼要职。虽然不能返回故乡,但他忘不了故乡一山一水,他曾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家乡建设的支持。1965年7月,桐木供销社的黄光友来到了上海,找到王将军向他介绍桐木的变化,为搞好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需购进一批高音喇叭,江西无此货,将军听此介绍,当即交待秘书办理,并叫秘书安排住宿。第三天,上海广播器材厂将几十只剌叭发往萍乡上栗,小黄满载将军的深情、家乡人的期待回到了桐木供销社。 1976年春季,萍乡市化肥厂急需高压阀和无缝钢管,江西无货,湖南没有,工厂眼看就要停产,厂里报告市里,市委、市政府接受厂里的建议,决定向南京军区王六生副政委求援。二十多天后,在将军的大力协助下,江苏省委和有关单位的积极帮助,化肥厂所需的高压阀门和其它市场紧销木材全部运回萍乡,保证了家乡化肥厂的如期投产,成为一段佳话。 1974年和1981年,王将军两次回乡,亲眼目睹了萍乡、上栗、桐木的城镇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分满意,同时对发展城市经济、文化教育提出了希望,并告诉儿孙要关心家乡建设,常回家走走。九十年代后,他的身体弱了,行动不便,仍念念不忘回乡看看,常常高兴地听取了前往北京的亲友对家乡建设介绍,题写了“上栗好”给区委、区政府惠存。

人物评价

王六生同志在战争年代舍生忘死,身先士卒,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加强部队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10年动乱期间,他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廉洁奉公,扎实工作,充分体现了老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民网评)[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