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仁皎(651年—719年),字鸣鹤,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唐朝外戚大臣,[1]唐玄宗王皇后之父。

  • 起家同州参军,迁甘泉府果毅都尉,献女于临淄王李隆基
  • 唐玄宗即位,迁将作大匠、太仆卿,拜上柱国、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封祁国公。不预朝政,厚自奉养,积累财货。[2]
  • 开元七年(719年),去世,时年六十九岁,追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昭宣。[3]

目录

基本信息

姓名    王仁皎  
字号    字鸣鹤      
民族    汉族      
官职    将作大匠、太仆卿  
爵位    祁国公 
追赠    太尉、益州大都督    
谥号    昭宣     
出生地   同州下邽
出生时间  651年 
去世时间   719年 
所处时代   唐朝   
主要成就   唐玄宗王皇后生父 平定叛乱   

人物生平

唐中宗景龙年间,以将帅计举,任甘泉府果毅都尉,又迁左卫翊府中郎将。其女王菱,嫁给临淄王李隆基为妃,参与平定唐中宗韦氏和太平公主内乱的活动。

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册封其女王氏为中宫皇后。父以女贵,授太仆卿,迁开府仪同三司,封祁国公,实封三百户。规避职守,不任实事。

开元七年,卒,时年六十九,追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昭宣”。下令官府治葬,由宰相苏颋宋璟撰写碑文。唐玄宗亲亲题于石上。举葬之日,唐玄宗登上望春亭目送灵柩起程。[3] 

人物纪念——王仁皎墓

王仁皎墓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宝贵价值主要体现在墓的形制和墓前的文物上。作为特许一品官员陪葬皇陵,此墓起始坟高在三丈以上,硕大的圆土丘在平坦的田野上很是显眼。坟墓坐北朝南,有着宽而长的神道,两旁对立石人、石兽若干,最气派的还数东西两侧顶端的巨大方形土柱,似人工、更似天成,高约丈许,足可与乾陵的“双乳峰”媲美。

“三宝”

  • 一宝称为“三绝碑”,即墓前神道陈列的石碑。神道碑全名为《唐故开封府仪同三司赠太尉益州大都督上柱国祁国公宣王公碑》,又名《祁公王仁皎碑》、《唐王仁皎碑》、《祁国昭宣公王仁皎神道碑》、《赠太尉祁国公王仁皎碑》等。此碑于唐开元七年(719)11月刻,高1丈5尺,广5尺7寸。碑文由玄宗朝名相、文笔大手张说撰就,书法出于李隆基御笔隶书,22行,行54字,记载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及王仁皎生平等大量的珍贵史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金石萃编》、《金石续编》、《汉唐存碑跋》、《寰宇访碑录》《同州府志》等后奇书名志对此碑均有收录。李隆基、张说、王仁皎这三人都是人们景仰的唐代名家、大家,所以该碑被人们称为“三绝碑”。
  • 二宝称为“乞子石”,当地人俗称“溜虌石”。此物下方上圆,暗喻天圆地方之意,底端牢扎土中、上部为新月造型。相传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会慕名来到这里,踏青游玩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完成“乞子”的神圣使命。求子心切的少妇们先在陵前净手焚高香三柱,然后自左而右绕墓冢三周,继而历千辛万苦攀上高耸的墓顶,从怀中掏出尚带着淡淡体温、香喷喷的“乞子豆”(一种面粉做的食品),面向东西南北各抛撒一把,以敬四方神灵。乞子仪式没有就此打住,它的真正高潮在晚间。待月高星朗之时,白天已行过拜敬礼的少妇们来到乞子石前,一片虔诚地脱去外罩衣衫,仰躺顺乞子石顶端的新月形石道滑下,乞子的程序才宣告完成。当然,完成的还有上天赐子的心愿。
  • 三宝称为“金头颅”,也叫“驸马头”。这其实源于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相传唐代某公主的驸马是山西人,二人相识相知于患难,十分情真意切。一次驸马探乡返回京城长安,路过羌白遭强人所杀,不但随身金银细软被尽数掳去,亦性命不保。公主惊闻噩耗痛不欲生,日夜啼哭不止。心痛女儿的皇帝即刻差人找寻,但结果只见尸身、不见头颅,贵为金玉的驸马遂配以金头颅就地安葬。传说归传说,且与王仁皎没有任何联系,但当地人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事实,千百年来它不知赚取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泪,更招引来盗墓贼的多次光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