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楷书字典。其卷首有顾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以呈梁武帝之子萧纲。原本《玉篇》现仅存若干残卷(现存日本,《古逸丛书》中有辑录)。唐上元元年(760),孙强在顾野王所编《玉篇》的基础上,增收了一些汉字,世称上元本,今已佚。再后来,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丘雍等奉命收集并重新编修了《玉篇》,即《大广益会玉篇》。因此,为加以区别,顾野王最早所编的《玉篇》一般被称为原本《玉篇》。[1]

区别

《玉篇》与《说文》

改善体例

作为字典,《玉篇》比《说文》改进的地方较多:⑴先出反切,使读者见到一个字后就可以知道或了解它的读音;⑵引用《说文》的解释(这是《玉篇》作为后出者的优势,许慎便没有更早的字书可引);⑶尽可能举例,这是字典的血肉;⑷对例子作必要的解释;⑸注意到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有时,《玉篇》没有明引《说文》,但也是根据后者而来,如:“吮,欶也”,“极,栋也”;没有明引古训,实际由古训而来,如“噎忧不能息也”出自服虔《通俗文》,“极,中也”出自《书·洪范》“建用皇极”伪孔传。

以义为主

《玉篇》与《说文》以说明字形为主不同,而以说明字义为主,所以不再像《说文》那样说“从某,某声”,同时也不限于本义,而是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罗列在一起。这样实际上已开后代字典的先河,《玉篇》在这方面有它的创造性。

从顾野王的原本来看,每字下不仅注明字义,而且举出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最后是字书、训诂书,极其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跟今本很不一样。

顾野王在自序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训备矣。”这说明他作《玉篇》的宗旨是要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字林》收字 12000多字,《玉篇》比《字林》多4000多字,成为《字林》之后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但后来经过孙强增删,又经陈彭年等重修,原书体例已大为改变。[2]

版本

今本《玉篇》有宋本,又有元本。宋本有日本图书寮本、清代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和曹寅扬州诗局刻本。 元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宋本卷末有“分毫字样”及“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而元本卷首多《玉篇广韵指南》一卷。宋本注文繁富,而元本则大都简略,排列整齐,因而部中字的排列次第与宋本不相同,通常应用的是张士俊泽存堂刻本。

出处

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玉篇》共16917字,现存本则为22561字,大约是孙强等后人陆续增加的。与《说文》对照,《玉篇》原本多出7564字,今本多13208字,合乎字书收字增多,以更适应时代要求的规律。当然,《玉篇》与《说文》价值不同,各当其用:若追寻本义,仍当以《说文》为宗;但许慎不可能预见四百年后的新词新义,所以从一般的用途上看,《玉篇》的价值更高些。唐代孙愐《唐韵序》说:“及案《三苍》、《尔雅》、《字统》、《字林》、《说文》、《玉篇》……并列其中。”以其与《尔雅》、《说文》相提并论,价值可想而知。《玉篇》共542部,与《说文》相同的部首529个,不同的13个。部首的顺序则和《说文》大不相同,除去开首的几个部首和最后的干支部首与《说文》一致,其他都是重新安排的。顾氏似乎想把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例如卷三所包括的人部、儿部、父部、臣部、男部、民部、夫部、予部、我部、身部、兄部、弟部、女部,但他并未能始终维持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