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玉田寺

来自 网络网 的图片

玉田寺 原是耸立在长江之滨湖北省石首山麓的巍巍古刹,是一座曾经由石首民众为纪念东晋著名医学家、制药家、教育家、道教理论家、文学家葛洪而修建的殿堂,是一座充满关爱佛、道、儒相融共存的传奇古寺,也是一座即将重新崛起具有弘法、文化交流、保健养生三大功能特色的佛教寺院。[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玉田寺

地理位置 长江之滨湖北省石首山麓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占地面积 30000平方米

开放时间 早上8:00-晚上22: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旅游景点

门票价格 10元

著名景点 石首山麓

玉田寺的来历

葛洪的大慈大悲,大恩大德深深扎根在民众的心里。在葛仙驾鹤西去三百年后,葛洪依然让百姓久久不能忘怀,石首百姓多么盼望葛仙再回人世解除人间病苦。于是老百姓自发组织,你出一块砖,他捐一条木,盖起了盼望葛洪再世纪念葛洪大德的玉田院。寺院落成后香火旺盛延绵,在弥漫的茵茵白莲玉田园野衬托下,玉田院成了百姓们祈福除灾的最好去处。据传自玉田院仙光降临佛光注照之后,加上防病知识的普及,石首再未发生重大的传染病流行蔓延。到了明代长江发大水冲毁了玉田院,老百姓仍在遗址上设坛祭祀葛仙。清朝顺治年间,佛教事业全面振兴,百姓和官府又合力重建了玉田院,命名为玉田寺。清时的玉田寺建筑十分精巧,红柱绿瓦,泻玉流丹,内壁雕龙画凤,外饰色彩绚丽,古雅灵秀。新中国成立后,玉田寺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可惜在"文革"期间因建设用地被拆毁。

玉田寺与葛洪

玉田寺与葛洪

玉田寺遗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石首城区楚望山东坡,始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石首民众自筹资金捐建了一座气势不凡的殿堂,大厅里供奉着葛洪仙貌,寺院原名号为玉田院。

葛洪(281--34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人。据《晋书》记载:"葛洪贫而好学,不论功赏,不求荣利,勤学苦读,综炼药术,著述不辍,优游南土多年,穷究九册秘书。死是兀悲若睡,面如生色。入棺时,尸轻如空,传谓尸化为仙,故称葛仙,终年八十一岁。"

为什么石首人民那么崇敬怀念葛仙呢?原来葛洪曾是东晋司马睿的爵关内侯,闻南亚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于是他携子侄一路南行,据传在优游江南广寻药种时,曾在石首江畔结庐而居,研究药物及丹术,种植了一种旱白莲,其色如玉可以入药治病。葛洪以佛家慈悲为怀的精神,以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为准则,以道家神仙养生为理论根据,以自己卓越的科学研究能力,用他首创的药物为广大民众免费治病。他采用各种草药及丹术材料有效地治疗了天花、恙虫、结核、狂犬等流行疾病和关节骨痛病患,成为万千疾病患者的大救星大圣人大菩萨。葛洪留心民间验方,深入广大农村了解民间疾苦,结合自身医学医药知识,写成一部类似于现代的"急疹手册"袖珍本《肘后备急方》。这部宝典的治病药方,都是容易找到的药草,即经济又方便,更重要的是灵验有效,所以深受百姓欢迎且惠及子孙万代。葛洪治病用药的科学方法,比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医学记载早出了一千几百年。

葛洪著述丰富 ,他的大作《抱朴子》含医学、炼丹化学、哲学、文学于一炉,文贵丰瞻又教化德行。他的小说集《西京杂记》也是难得的古典文学珍品。玉嫱不肯贿络画工导致远嫁匈奴,卓文君作《白头吟》等故事都是出自这部颇具史料价值的小说集里。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与石首缘分深厚的书禅悟忍法师,在党的宗教政策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南方葛洪曾经驻足的广东纪念热潮激励下,在他数以万计的归依弟子呼唤下,玉田寺由他组织的复建工程将如明月在石首大地上再度升起.玉田寺的组织机构已正式批准成立,寺院总体规划正在完善之中.玉田寺建设将按照"引点带面"的思路,突破以往传统道场设计,尊重国内外高僧大德和规划专家的意念,突出葛洪文化思想元素,形成南洋古朴端庄,造型精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庙堂风格,将玉田寺建设成为以佛教文化为核心、以玉田寺葛洪神仙养生保健园、葛洪国际文化会堂(石首即可成为世界第一的葛洪文化纪念堂)为两翼的三大功能且又和谐统一的利乐有情的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寺院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景点。

玉田寺重建

玉田寺为石首"绣林十景"之一,始建于公元759年,是石首佛教文化的起源地。据史记载:从纪元初期伊始,佛教传入石首,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东岳山下建玉田寺。其时,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宝刹庄严,成为两湖平原结合区域的重要道场。《荆州府志》记录明代诗人杨溥曾在《玉田寺》中以"山门秀气依然在,好引清风种白莲"而赞之。玉田胜景,美不胜收。惜世事无常,后终毁于历代兵燹和自然灾害。欣逢盛世,佛法兴盛。2009年伊始,悟忍法师诚心发起重建伽蓝,恢复重建玉田寺,广弘普渡众生的佛教文化、重现当年绣林景观的历史风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诸山长老和四众弟子的大力支持下,玉田寺大众栉风沐雨年的艰辛,玉田胜境已初具规模,三圣殿,斋堂,寮房,天王殿等殿堂相继落成,放生池及绿化等配套建设逐步到位,一座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寺院如同明珠般,崛立于荆楚大地之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