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猛禽(隼形目和鸮形目鸟类的统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猛禽(隼形目和鸮形目鸟类的统称)(bird of prey),肉食性鸟类,包括鹰形目、隼形目和鸮形目。以小型至中型的脊椎动物、特别是鸟、兽为主食,嘴强健有力、边缘锋利、尖端弯曲,腿脚粗壮、趾端有弯曲的利爪,适应于抓捕并撕食猎物。猛禽的种群较脆弱,世界上很多国家把猛禽作为保护的对象。[1]

[]

繁殖饲养

猛禽的繁殖行为一般比较复杂,隼形目猛禽的繁殖包括占区、炫耀、筑巢、产卵孵化、育雏等行为,有些物种在交配前会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婚飞。鸮形目的猛禽由于主要在夜间活动,交配前的炫耀行为相对简单,多进行近距离的表演。绝大多数猛禽自行营巢,但个别种会强占其他鸟类的巢,如阿穆尔隼会强占喜鹊的巢,《诗经》中“维鹊有巢,维鸠占之”刻画的便是这一事实。猛禽产卵的数量与其体形相关,体形较大的猛禽,如金雕每巢产卵仅1-2枚,而体形较小的猛禽,每巢产卵可达14-16枚之多。猛禽在育雏过程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有默契的配合,一些猛禽会出现同巢相食的现象,较强壮的雏鸟会杀死甚至吃掉较弱的雏鸟。

动物保护

作为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猛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多数种类能够捕食农林害鼠或害虫,在维持生态平衡、控制啮齿类动物的数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猛禽的生存和保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为了保护这个类群的鸟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中国政府将境内分布的所有猛禽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捕杀和贩卖。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野生猛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栖息地减少、食物短缺,环境污染以及农药引发的中毒,非法捕捉、贩卖、走私和驯养猛禽等因素都威胁着猛禽的生存和种群发展。采取科学手段来保护猛禽,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保护中国珍贵的鸟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猛禽人类对猛禽的保护最直接的是对猛禽贸易和偷猎的限制,《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对涉及猛禽的贸易都有明确的保护条款。

除了对猛禽贸易的限制,在猛禽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当地的环保组织和鸟会经常会组建旨在救助伤病鸟类甚至专门救助猛禽的志愿机构。这些都是对猛禽直接保护的措施。

对猛禽的间接保护包括保护猛禽的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减少剧毒鼠药、农药的使用等措施。

物种起源

根据DNA测序研究,归为猛禽的两个目:隼形目和鸮形目在亲缘关系上非常远,鸮形目鸟类相对更不进化,在约5,500万年前鸮形目鸟类的祖先便与其他鸟类分道扬镳,化石研究显示,最早的鸮类可能起源于始新世的原鸮科鸟类,现均已灭绝,在法国的中新世地层,发现草鸮属鸟类的化石;在德国的中新世地层,发现角鸮属化石;在法国的下渐新世地层发现雕鸮属和耳鸮属的化石;在德国和北美的中新世地层发现林鸮属化石。隼形目鸟类的祖先是涉禽,因而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根据进化树,隼形目所有科均被归并到鹳形目中。化石研究显示,美国中新世地层中发现新兀鹫和古鹰化石;中国中新世地层中发现顾氏中新鹫、泰山齐鲁鸟化石。

隼形目

最早出现在第三纪初,距今7500万年,是最古老的今鸟鸟种之一。细分起来这一目的猛禽可分为新域鹫、鹭鹰、兀鹰、鹗、隼等五个科。从外形上看美洲兀鹰和旧大陆兀鹰很相似,然而它们的亲缘关系比较远,前者是新域鹫,后者则属兀鹰。不过它们在食性却非常地相似,都以食腐为主,爪也没那么锋利。为了便于将脑袋伸进腐烂动物的身体,这类鸟的头羽基本退化或干脆没有。它们的食性猥琐与其飞行动作的矫健有太大的反差,但千万别小看了这些食性的作用,正是因为它们能及时地清除腐败的动物尸体,从而有效地限制了疾病的传播和保证了水源的清洁,因此它们有了大自然的清洁工的美誉。鹭鹰科猛禽仅一种,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食蛇鹫,由于它们头上有着羽管笔时代的欧洲文书工作者般的装束,欧洲人给它们取了个绰号叫“书记鸟”(见封面)。鹭鹰的绝活不是飞翔而是奔走,它们能快速地追上蛇,并用强有力的足将蛇击昏,然后慢慢地享受。鹗科也仅有一种,但除了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种鸟与一般的鹰看上去很相似,但有个奇特之处,那就是它们的外趾能像攀禽类那样前后移动,这在猛禽类中是唯一的。另外鹗的取食也较其它猛特殊,它们通常是在水域的上空翱翔,发现猎物后,高速俯冲直下,潜入水中将猎物拖出。兀鹰科中除旧大陆秃鹫外都是些凶猛的捕食者,一般有鹰、雕、海雕、𫛭、鸢等。鹰是勇猛的象征,许多民族视它们为自己的保护神,一些国家将它们放进了国徽中。雕类一般比鹰的个体要大一些,在中国比较易见到是白肩雕。金雕中国也有分布,这是种飞行速度极快的鸟,其俯冲时的时速可高达每小时300公里,为飞行速度仅次于尖尾雨燕而居鸟类第二的大型猛禽。雕类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能捕食比自己身体大一些的哺乳动物,雕类还是鸟类中比较长寿者之一,如金雕可活50年左右,而白肩雕则可达60年。鸢是种美丽的猛禽,过去人们曾拿它们作观赏鸟,这种猛禽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像燕子那样的双叉尾,它们的飞行动作也极其优美,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开始依它们的样子来制作风筝了。隼科的猛禽都是些较小的鸟,它们中的大多数为候鸟。由于它们比鹰更易驯服,所以自古以来它们中有许多成为了猎人的好帮手。另外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则用这种鸟来炫耀威武,久而久之这成为了一种臭名昭著的消遣方式,也正是这种方式使得大量的隼惨遭厄运,它们中的许多已到了灭绝的边缘,如矛隼、游隼等。隼科中最小的是菲律宾小隼,比麻雀稍大一点,以食虫为生,也食两栖类和小型爬行动物。

鸮形目

(Strigiformes)在分类位置上比隼形目的进化程度要高出许多,但从化石方面来看,它们似乎出现得更早,其起源可追溯到白垩纪晚期,最早的化石是属第三纪古新世的古鸮(Ogygoptygidae 科名)。鸮类中最大的是雕鸮,长达75 cm,最小的是小鸺鹠,仅长12 cm,比麻雀还小。这类鸟眼睛一般都很大,向前平视,上眼睑能自由活动,瞬膜极发达。眼周的羽毛向四周呈放射状,加上多数有耳羽,这样使它们的头看上去显得比较大。鸮形类羽色很暗淡,混在环境中不易被发现。它们中的少数为夜行性鸟类,飞羽边缘有很细的羽丝,这使得它们和其它鸟类有很大的区别,在飞行时悄然无声。有意思的是一些昼行性鸮类的飞羽却没有这些特征,如鱼鸮和雪鸮等,飞行起来会像其它大中型鸟那样弄出很大的声音。鸮类和攀禽类如鹦鹉、杜鹃等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它们的外趾可向后,同时比攀禽优越的是这种外趾还能向前,这样既有利于它们在树枝上攀行,又利于它们的捕猎活动。由于夜行性鸮类视网膜中视杆细胞丰富且有反光色素层,这使得它们在白天时有白盲现象。

鸮类是典型的森林鸟类,除雪鸮和姬鸮等极少数外,一般都生活在有大片树林的地方,因此它们在林地生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多数鸮类以啮齿类动物为食,也有少数食虫和小型鸟类的,大型的如鹰鸮还吃毒蛇等,甚至还有极少数食种子,看上去不像是猛禽。鸮类吃东西很有趣,一般是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咽下去,那些不能消化的东西如骨、毛、羽、几丁质等会形成小团,鸮类会将它们吐出来。说到鸮类人们很容易想到它们是些灭鼠的高手,其中最有名的是草鸮,这是种面容长得像猴一样的猫头鹰,它们几乎适应了在粮仓中的生活,在那里捕食,甚至筑巢和繁殖后代,深得农民的喜爱。广布于中国针叶林中的长耳鸮和短耳鸮也是灭鼠能手,它们的存在极大地抑制了鼠类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形态特征

鸟类的一种类型,如鹰,雕,鸢,鹫,鸮,隼,虎头海雕等.嘴强大呈钩状,翼大善飞,脚强而有力,趾有锐利勾爪,性情凶猛,捕食其他鸟类和鼠,兔,蛇等,或食动物腐尸。

猛禽均在食物链中占据次级以上的位置,是典型的消费者。猛禽中的许多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有31种猛禽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而中国更是将猛禽中的所有种全部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一般地说猛禽类有两大类,一类是隼形类,如老鹰、秃鹫等,另一类是鸮形类,如猫头鹰等。猛禽是食肉类鸟类,一部分食腐。猛禽都有向下弯曲的钩形嘴,的足,除鹫类外大都有非常锋利的爪,它们有良好的视力,可以在很高或很远的地方发现地面上或水中的食物。

猛禽猛禽体形大小相差悬殊,不同的体形意味着他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其中体形巨大者如康多兀鹫,翼展近三米,体重可达数十公斤,体形细小者如红角鸮体长仅15厘米左右,与麻雀相当。猛禽皆为掠食性鸟类,生态位接近,因而具有一些相似的形态特征:所有猛禽喙均强健有力,喙端部具钩,边缘锐利,许多物种还具有齿突,以便控制猎物,所有猛禽喙的基部都有蜡膜覆盖,蜡膜的面积较大,会覆盖鼻孔,部分物种还有硬羽分布,蜡膜和硬羽的存在可以保护猛禽喙的基部不易清理的部分不会在进食的时候受到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喙的形状与强韧程度与猛禽的食性有关,食腐肉的鹫,喙大而粗壮,钩不明显,相对不锐利,有利于撕扯大而结实的动物尸体,吞食的猛禽如蛇雕,喙锐利,强壮有力,但钩不明显;隼的喙相对较细弱,但齿突突出,喙钩明显,可以将猎物一击致死,并能迅速肢解猎物。

猛禽的听觉、视觉非常敏锐,鸮形目所有种、隼形目的𫛭、鹞等类群,双目位于面盘的前方,类似人类的结构,双目视野重叠区域大,有较好的立体视觉。相对于头部猛禽的眼球体积很大,轴径长,可以在很大的焦距范围内迅速调整。眼球内壁有一圈环形骨片,可以支持猛禽在高速飞行中眼球不会因为气流的压力而变型。所有猛禽眼球上方的的眉骨突出,在发生意外碰撞的时候,对眼球起到保护的作用。昼行性猛禽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中央凹,极大地扩展了它的明视范围;夜行性的猛禽听觉系统也很发达,两侧耳孔巨大,形状和着生位置都不相同,可以产生立体听觉。

猛禽的飞行系统非常发达,体形大者可以利用气流长时间悬停于空中,体形小者亦可以通过控制振翅进行短时间悬停,这种悬停姿态可以

帮助他们发现和追击猎物。隼形目鸟类翅形多长而尖,有利于高速飞行,鸮形目鸟类翅形宽而圆,廓羽松软,飞行速度虽然不很高,但是产生的声音很少。大型猛禽的翅强壮有力,可以成为除喙和脚之外第三件攻击猎物的武器。猛禽的脚爪大多非常锋利,抓捕地面猎物的物种,脚趾短而粗壮爪长,对猎物可以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以鸟类为猎物的物种,脚趾细长,相对纤柔,但是可以增加在对猎物的拦截面积。

生活习性

猛禽食性相似的特点决定了猛禽的习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取食对象的差异,不同物种间行为和习性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

飞行

由于猛禽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单位面积承载猛禽个体数量一般较少,所以绝大多数猛禽领域性很强,多单独活动,一些物种在繁殖季节会成对活动,个别物种在冬季或旱季等觅食困难环境严酷的季节会结成小群。以腐肉和动物尸体为食的鹫类是一个例外,他们大多结群活动,发现食物后一拥而上。隼形目的猛禽均在白昼活动,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以进行狩猎,它们经常会长时间在高空悬停。大型猛禽的悬停依靠的是日光辐射引起的上升气流,他们大多有感知上升气流的能力,在暖气团中伸展双翅盘绕上升;小型猛禽的悬停大多依靠翅和尾羽的配合,隼、鹞等类群的鸟类,有时会振翅悬停或盘旋于草场上空,以惊吓驱赶鼠类、兔子等猎物。在气象条件不好的情况下,隼形目的猛禽多会选择山崖、树顶、电线杆的顶部等视野开阔的位置蹲踞,其目的仍然在于获得良好的视野以便捕猎。鸮型目的猛禽除了雪鸮、纵纹腹小鸮、雕鸮、斑头鸺鹠等个别物种外,均在夜间活动,高空盘旋和悬停的行为并不适合鸮形目鸟类,他们常蹲踞于树枝间,依靠视觉和听觉发现猎物,并安静且迅速地飞向猎物。

取食

根据食物的不同,猛禽捕食的行为也不同,以鱼类为食的鹗在水面上空盘旋或迎风悬停,发现猎物后急速降至水面以爪从水中抓取鱼类;以尸体为食物的鹫发现食物后经过盘旋观察后降落在目标附近,进一步确认没有危险后,一拥而上迅速将尸体分食;鹞、𫛭等捕食地面动物的猛禽会在开阔的草场上缓慢盘旋,令鼠类、野兔等猎物受惊开始逃跑后,进行突袭,雕等大型猛禽会长距离滑翔驱赶有蹄类动物,待其体力耗竭后捕食,隼、鹰等捕食其他鸟类的猛禽平时在空中巡航,发现猎物后迅速上升占领制高点,然后收拢双翅,高速俯冲接近猎物,以喙和爪击中猎物要害部位令其失去飞行能力,待猎物下坠后凌空接住猎物。

与猛兽不同,猛禽在进食时并不咀嚼猎物,大多是将猎物连皮毛带骨骼囫囵吞下。骨骼、羽毛、毛皮、昆虫外骨骼等结构不易消化,而出于减轻飞行负重的考虑,猛禽不能将这些结构随粪便拍出,因而大多数猛禽都有吐食团的行为,食团是由上述不能消化的残渣结成,通过分析食团中的骨骼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猛禽的食谱。

迁徙

许多猛禽有迁徙的行为,猛禽的迁徙大多在白天进行,这样有利于他们随时捕食猎物、利用阳光下的上升气流节省体力以及利用地面特征导航;大多数体形较大的猛禽是单独迁飞的,体形较小的猛禽也有成对迁飞和结群迁飞的。猛禽开始迁飞的时间与其食性密切相关,以昆虫、食虫鸟类为猎物的猛禽开始迁徙的时间较早,以鼠类、野兔、有蹄类动物等为食者,开始迁徙的时间较晚。猛禽在迁徙途中需要在停歇地进行修整,其停歇地比较固定,因而保护猛禽迁徙停歇地对猛禽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来的环志研究显示,绝大多数迁徙的猛禽都是南向北迁徙的,最长的迁徙旅程可以达到16,000公里,平均迁徙旅程也达到4000公里。中国东部渤海沿岸地区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猛禽迁徙通道之一,每年迁徙通过的猛禽数量和密度极大,是世界罕见的。

生活

猛禽每天清晨首先要做的是用嘴梳理自身的羽毛,梳理结束之后,还要清扫它们营巢地或夜宿地的环境卫生,因为猛禽的窝巢里,过一夜总要留下较多羽毛、粪便以及吐出的食丸等,要把这些东西尽可能地清除掉。接着,它们就开始了一天中最忙的攫食活动。雀鹰等中小型猛禽常在树冠下飞行,从落时松树枝飞到云杉树枝,一边飞行一边寻觅食物。大型的金雕等猛禽,则往往要在阳光普照下展开双翅,试一试两翼的活力后,才飞向高高的蓝天。

它们主要采用一种很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翱翔。这些翅膀宽大的猛禽在荒山野岭的上空,悠闲地漫游着,用它们特有的感觉,去捕捉肉眼看不见的自然能量一一上升暖气流,使它们能够继续升高,以便向更远的地方转移。上升暖气流开始从地面升起时呈一个圆柱状;由于底切部冷空气的作用,渐渐发展为蘑菇状;此时靠近它的猛禽由于暖气流继续上升,形成一个巨大的暖气团,猛禽也进入到气团中,随之翱翔到更高的天空。它们就这样长时间、远距离地盘旋着。但是,对于夜行性的鸮形目鸟类来说,并没有高飞的种类,它们不需要在漆黑的夜间,去到数百米的高空中作无益的翱翔。

分布范围

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平原少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