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勒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特勒骠 |
中文名: 特勒骠 年代: 唐代 分类: 青石浮雕石刻 |
"特勒骠"是昭陵六骏之一,是陕西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为东面第一骏的青石浮雕石刻。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由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战马特勒骠置于陵前。[1]
名字由来
东面的第一骏名叫--"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相关典故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史载: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刚陷浍州(在今山西境内),兵锋甚锐,"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为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
详细介绍
骏马"特勒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
刘武周(?-622)本隋河涧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随父迁马邑。后任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 (617)杀太守王仁恭,自任太守,遣使附于突厥,受封为"定扬可汗",割据马邑。武德二年三月,乘唐军与薛仁杲作战之机,勾结突厥向南侵扰。其将宋金刚部数日间攻陷介州,唐军数败。守御太原的齐王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于是,刘武周、宋金刚占据了唐在山西的大片土地和军事要地太原。高祖李渊大惊,打算放弃黄河以东地区,收兵镇守关中。惟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认为失掉了河东,关中就孤立了,只有消灭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才能久据关中。李渊遂派李世民带兵狙击。十一月,李世民率众直趋龙门关,渡黄河,连挫刘武周军前锋。唐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县西南)集结,与宋金刚对垒。李世民采用"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的战略战术。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军果然粮尽计穷,军心动摇,李世民率大军乘机穷追猛击,在消灭宋金刚、寻相、尉迟敬德等刘武周势力中,李世民骑着"特勒骠",曾一昼夜间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战数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县西南) 西原,一天连打八次硬仗。这次追歼,李世民曾一连两天水米未进,三天人没解甲,马没卸鞍。
石刻"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突厥名马。这种马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马",也是隋唐时期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研究者认为,"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其地位次于叶护和设,只统部落,不领兵马。"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勒","特勒骠"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它载着李世民驰骋汾晋,为收复大唐王业发祥地--太原和河东失地,立下了战功。因此,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它:"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参考来源
- ↑ 石马失群超海去—太宗所爱,“昭陵六骏”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