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牡丹亭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牡丹亭公园

 

 

 

牡丹亭公园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大余县城东南角上、章江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景区。

公园简介

公园内花草丛簇,秀木参天,亭阁雅致,景色怡人。牡丹亭公园分入口区、纪念区、后花园、山林幽谷、艳园、生产管理区六大块,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背景,以传统造园的手法,再现明代园林建筑的面貌。

牡丹亭公园是著名的戏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之地,还是古代南安府的后花园。花园分为五个游览区,以右花园游览区景致最佳。园内有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舒啸阁、蕉龙亭、梳妆台、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观、丽娘冢等十大景观,其中牡丹亭为园中景之最。这是仿古建筑,构建精巧,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再现了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处处显示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公园十景

牡丹亭位于南安府后花园中,为十景之最。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戏剧家汤显祖曾游南安府后花园。亭为八角形重檐,下檐大于上檐。16只檐角飞翘,势若凌空。葫芦宝顶分出八道顶脊与檐角相连,青瓦盖顶。重檐之间镶亚字形花格窗棂。底层内外各八柱,正门悬“牡丹亭”匾额,外八柱四周有字纹栏杆。内外柱之间有隔扇,隔扇上都为亚字形花格窗,柱为红色,悬有楹联,其中一联云:“光照临川笔,春分庚岭梅”。亭高6.66米,面积约20平方米,距亭不远处,梳妆台、丽娘冢、绿荫亭等建筑。1930年毁于火灾。90年代重建于东山公园,定名为“牡丹亭公园”,再现汤显祖名著《牡丹亭》意境。其主体建筑为牡丹亭,亭基由花岗岩石块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为牡丹亭,其结构形式如旧,但规模扩大,亭高约8.2米,包括亭基,则有10米以上。

南安府衙后花园的十景之一,为牡丹亭相配而建的赏花场所。相传古人赏花各有不同,观赏牡丹要站在高台亭上观看,而欣赏芍药花,则要坐在栏内慢慢细看,品味其风格。因此,芍药栏为长廊式建筑,“回”字形结构,全长约50米,栏中有假山,放置有太湖石,栏内栽种芍药,“回”字廊门挂有楹联、字画,备有坐椅,游人既可漫步栏内,又可歇息。清康熙年间,南安知府陈奕禧《题冯西圃画芍药图》诗曰:“猩红荑白殿春枝,每遇风前惬所思。记取明年横浦郡(南安别名——编者注),绿荫亭畔玩花时。 六曲闻香隔一层,将离(芍药别名)情味梦 难凭。还携半幅花形影,远伴湘帏独卷灯。”反映的就 是芍药栏中赏花情形。

在《牡丹亭》一剧中对芍药栏也有描述。《惊梦》一 出中描述:丽娘在府衙花园游玩困倦,回至闺阁昏昏 入睡,梦中与柳生相爱:“[生〕小姐,和你那答儿说话 去。[旦低问介]那边去?[生唱]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 着湖山石边。”指的即是这一环境。丽娘醒后因伤感而 致死。三年后柳生因赴京赶考,不幸病倒在南安,被陈最良救起,暂在道观养病,一日闲游府衙后花园,偶尔 在太湖石边拾得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丽娘感而复生。故事指的太湖石,就在芍药栏内。

在南安府衙后花园十景中,绿荫亭历史最悠久,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南安知军李夷庚所建。亭周围茂林修竹、绿影成荫,因名“绿荫亭”,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官僚们赏竹之亭。它与牡丹亭相比,一以艳花名,一以绿竹著。一阴一阳各得益彰。《牡丹亭》第二十四出《拾画》中,柳梦梅在梅花观养病,游览后花园时,有段唱:“〔好近事〕则见风月暗消磨,画墙西正南侧左。[跌介]苍苔滑擦,倚逗着断垣低垛。因何,蝴蝶门儿落合?(白)原来以前游客颇盛,题名在竹林之上。”所描绘的即是这一景点。因竹性刚劲挺拔,高风亮节,常被人视为高傲倔强、正直忠诚的象征,所以赏花、赏竹活动,在古代文人雅士中成为时尚。北宋诗人王奇也有诗赞绿荫亭,诗曰:

创得幽亭近岭梅,绿荫名好称仙才。

四边山色檐头出,一带香泉竹里来。

另有诗赞曰:

明月春风来自古,茂林修竹映从今。

兰台此日传新句,我亦竹窗学咏吟。

舒啸阁位于牡丹亭东侧,原有阁楼,颇高爽,可远眺。上为楼,下为厅,东西为门,楼上窗户四面玲珑,为南安府衙后花园十景之一。旧时,春秋佳日,文人骚客、儒者官绅,常聚会于此,高吭咏唱,撰联赋画,赏景宴会。

清道光六年(1826年),南安知府杨谆题匾曰“舒啸阁”,民国时,大余县知事吴宝炬作诗赞曰:

几树梅花倚阁栽,我今阁为梅花开。

一天星斗杯中落,十万峰峦眼底来。

弄月吟风狂啸傲,高瞻远瞩小楼台。

瀛洲蓬岛虽仙境,此处徜徉也快哉。

蕉龙亭位于牡丹亭西面,生长着一丛辟火蕉(即蕃蕉),又名凤尾蕉,状如龙形旋于地,十分奇特,极为珍贵,为江南所罕见。也不知何时为何人所植,传说经历数百年。兵燹蹂躏、火烧铁钉仍不能摧,依然簇立丛倚,盘根布叶。清同治时,南安知府杨豫成为其题名“铁汉”二字立碑于左。光绪九年(1883年)南安太守林载亨见此蕉生长得龙干凤尾,奇古不可名状,遂称其为“蕉龙”。并写信给其兄、时任贵州巡台的史长林贞伯,贞伯得信大喜,且书“蕉龙”二大字寄来。林太守将二大字刻碑立于蕉前,并作《蕉龙记》一篇,以示后人对蕉龙加以保护。光绪十二年(1886年),南安知府周浩在铁汉楼旧址上新建蕉龙亭,本邑举人刘人俊作诗赞蕉龙曰:

干自蜿蜒叶不凋,频经轫火未熔销。

化龙飞去待点睛,如凤朝阳看尾摇。

蛰伏时疑鳞甲动,浪腾似现爪牙骄。

须知际会风云日,能使甘霖降九霄。

梳妆台传说,杜丽娘魂归黄泉后,万分悲恸的杜宝夫妇为寄托对爱女的哀怜之情,在丽娘坟侧建梳妆台一座,把丽娘生前闺房中使用的梳妆用品,依原样摆式放好,好让女儿在冥中享用。故后人作诗曰:

风梳弄影人何杳,月镜当空天不言。

环佩已沉当日殒,玉簪犹放旧时园。

还有一说,梳妆楼是后人为附会《牡丹亭》故事而建造的。清同治间南安知府杨豫成有诗为证,诗日:

竟被临川误,梳妆尚有楼。

十姨同附会,万口说风流。

户静蛸蛸骨,堂空蝙蝠游。

颓垣围废井,只为牡丹愁。

丽娘冢即《牡丹亭》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坟墓,坟前有梅树数株。相传丽娘是在梅树下“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留下遗言死后要埋在梅树下,“守得个梅根相见”。

传说,阳春三月,百花争艳,丽娘乘其父亲下乡“劝农”之机,与丫环春香到后花园中玩耍,领略春意。因而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纪及笄,不得早成佳配。便站在梅树下发呆,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自此患“相思病”,茶饭不思,容颜憔悴。杜宝夫妇见女儿病体恹恹,消瘦不堪,便追问春香,才知游园之事。但又认定是妖邪缠绕,请来道姑诊祟捉鬼,然而却无起色。到了中秋,丽娘自知不久于人世,遂含泪央告父母,死后将她埋葬到梅树下。所以丽娘冢与梅树梅景关系密切。

丽娘冢以极动人的浪漫传奇色彩,享誉海内外。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口与死丁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至情说”反映在戏剧创作中,便使丽娘冢成为“天下第一回生墓”而受到世人的关注、惊奇和感叹。

梅花观在南安府衙后,为临街的一座尼姑庵。《牡丹亭》故事发生后,梅花观遂纳入南安府衙后花园内,成为十景之一。许多重要的情节都发生在这里。柳梦梅于岭南进京赶考,在途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孤身赴试南安道,大雪纷飞寒冬到;梅花观好作归巢,幸喜春来到。”所以,梅花观在《牡丹亭》故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

玉池位于绿荫亭东侧,原名月浸池,池边多柳树,风景甚佳。传说宋代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常在池边读书,后来作著名的《爱莲说》赞扬莲花的高尚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南安郡守和理学崇拜者,出于对周夫子的敬仰,遂于池塘内植藕,并用玉石四周砌筑,更池名为玉池。清乾隆间大余知县余光璧有诗为证。曰:

相传碧莲瑞,未见玉池开。

遗爱自濂溪,于今移种来。

玉池精舍北、宋时南安府治内有云章阁,贮藏经籍,后在府学东建有精舍,藏图书。清咸丰时俱焚毁。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牡丹亭时,重建精舍于玉池侧,额曰:“玉池精舍”。所谓精舍,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古代则为官员、儒学等学子查阅经籍的场所。原南安府衙玉池精舍有联曰:

听横浦涛声,悟到源头活水;

观远山塔影,送来屋角斜阳。

此地也是文人雅士常去之地。本邑举人刘人俊曾作诗曰:

泮涣优游绕镜庐,闲来无事且翻书。

兼容抟虑帘遮燕,时爱浑如水养鱼。

小屋三楹便不陋,方塘半亩自成渠。

此中大化思周边,宁羡济人子产舆。

还魂记故事

《还魂记》故事的源渊于牡丹亭公园(南安府后花园)。它主要描写两位主人公的一段生死离合的忠贞爱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与虚伪,在当时社会现实来说,这样的戏剧故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戏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一位是柳梦梅,据说是唐宋八大家中柳宗元的后代。故事中的柳梦梅是一个穷苦书生,在南安东山码头上船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上船时不小心落到江水中,被后花园中的仆人救了起来,因生病在后花园养病,几天之后,柳梦梅病情好转 ,游览花园时遇到一个妙龄少女,这少女便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两人第一次相见便似曾相识,于是一见钟情产生了爱情。

而在古代,婚姻大事是听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并且讲究“门当户对”,而柳梦梅是一介贫穷书生,杜丽娘是堂堂太守之女,有地位、有身份的大家闺秀,两个人显然门不当户不对的,所以遭到杜宝夫妇的断然反对。为了不让他们暗中约会,杜宝夫妇还把自己女儿杜丽娘关在闺房中不准出来。就这样,杜丽娘与柳梦梅分离之后,她整天茶不思、饭不香的,闷闷不乐,最后郁闷成疾而死。杜丽娘死后,杜宝夫妇很痛苦,为表思念,把女儿葬在后花园的一棵梅树下。几年之后,柳梦梅又一次进京赶考,经过南安府,当他得知心恋之人杜丽娘为自己而死之后,十分悲痛,来到后花园坟墓前痛哭一场,就昏睡在杜丽娘的灵位旁。那天晚上,柳梦梅做了一个梦,梦中杜丽娘指点他把坟墓打开,突然天昏地暗,一道闪光降落在杜丽娘尸体上,使得杜丽娘还魂复活,这样杜、柳重新相见,最后依礼成亲。这就是由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构筑的一段由生至死,死而复生的惊天恋情的《牡丹亭》故事。[1]

参考文献

  1. 牡丹亭公园,搜狗, 2020-04-07 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