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牟宗三

增加 6,734 位元組, 5 年前
演艺经历
}}
'''<big>牟宗三</big>''',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华西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
== 演艺经历 人物生平 ==1995 1909年4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蛇窝泊镇牟家疃村。 1918年,9岁,入私塾。 1921年,12岁,转入蛇窝泊镇新制小学。 1927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哲学系。 1928 秋,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国民党人把他列为预备党员,后退出,开始潜心读书。 1930年,由预科直接升入北大哲学系,兴趣集中 古装喜 易经和怀特海哲学,对易经宇宙论的玄思和形而上学的灵魂十分欣赏。此乃其知觉的解悟学思阶段。 1932年冬,读大学三年级,正式师从熊十力,契悟关于生命的问题。其学思由构架的思辨转为客观的悲情。 1933年,完成第一部学术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其道德哲学》。同年大学毕业,任教于山东寿张乡村师范。 1934年秋,离开寿张乡师,北上天津,在社会科学院与哲学家张东荪、社会活动家张君劢、罗隆基往来,加入张东荪组建的国家社会党。 1935年,第一部学术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其道德哲学》正式出版。 1936年秋,赴广州,任教于私立学海书院。同年,学院解散,旋北上返北平。 1937年春,任国家社会党机关刊物《再生》杂志主编。回乡时路过山东邹平,参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与梁意见不和。七七事变后,几经辗转,只身前往桂林。 1938年初,在广西田间中学教书,构思、草写《逻辑典范》。同年底,应张遵骝之邀至昆明,无职业,生活费由张资助。 1939年秋,张遵骝返沪,遂困于昆明,致函张先生。熊先生极力相助未果;自重庆往璧山狮子场拜晤被日机炸伤的熊先生。同年认识唐君毅,与其成为学问与性情最相契的一位朋友。 1940年,以讲师名义进入大理民族文化书院,着手酝酿《认识心之批判》。精神极度痛苦,生命极度萧瑟,由虚无之感、悲 电影 之创伤契入佛教心情。 1941年1月, 逻辑典范》正式出版。同年 理文化书院解散,与张君励关系疏离。返重庆北碚任教于梁漱溟筹建的勉仁书院,依附熊十力。与梁不相谐。 1942年秋,辞去勉仁书院教职,由唐君毅推荐至成都华 西 大学哲学系任讲师,独立讲学自此始。撰写《认识心 月光宝盒 批判 。在此间,道德文化意识特强,客观悲情一直在昂扬着。 1945年,由成都转至重庆,任教于 分饰 央大学哲学系,与唐君毅共事。国社党改为民社党,正式退出。 1946年 ,随中央大学撤往南京;秋,轮任中大哲学系主任。与友人姚汉源创办《历史与文化》月刊,因经费无着,出四期而停刊。 1947年秋,因系内矛盾而转往金陵大学、江南大学。 1948年,与熊 三娘和蜘蛛精 ; 赴浙江大学哲学系任教。 1949 春, 杭州经上海去广州。同年春夏之交,只身乘船去台湾。赴台前,曾托人前往家乡接王夫人与两个儿子,未果。 1950年秋,应台湾师范学院(后改为台湾师范大学)之聘,一批关心中国文化的中国青年学子集聚于身边,共同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 1951年夏,主讲台湾师大的人文讲习会(后改为人文学社),为该讲习会的发起人之一。 1954年,舍弃人文学社,另成立人文友会。同年,人文友会上的发言被整理成(人文讲习录)出版。 1955年,转东海大学任教。人文友会宣告解散。《认识之心批判》上册出版(下册于1957年出版)。此书从构思到完稿,长达十余年。 1957年11月,倡导东海大学学生成立类似于人文友会的学术组织。 1960年10月,应香港大学之邀,赴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同年学生吴元亮专程从北京到栖霞打听老师 家人的情况,并写信转告之。 1961年,《政道与治道》出版,提出道统、学统、政统三统并建之说。在台十年,着力于具体问题之解决,被视为客观悲情下的具体解悟。 1963年,《才性与玄理》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其已由"客观的悲情"转为"往学之表述",由新外王的开出转入心性之学义理的的展露与开掘。 1968年,应唐君毅之约,由香港大学转至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及新亚书院,任书院哲学系 任。同年,《心体与性体》第一、二卷出版;翌年,第三卷出版。该书撰写历时八年之久,计130余万言。该书贯通宋明600年的学术,确立义理纲维,厘清思想脉络,简别派系,确认在正宗,辨别歧出,规模浩大,是50岁后最有代表性的鼎立巨作。 1970年9月,《生命的学问》印行。 1971年3月《智 电影 直觉与中国哲学》印行。 1974年,与家人有直接书信来往。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践约返台,在中国文化书院讲学三个月,回港后转任新亚研究所教授。 1975年, 现象与物自体》出版,是其40余年来学思的总结。  1976年,讲学于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台湾师大哲学研究所,并先后应聘中央大学、东海 学荣誉客座教授。 1977年6月,《佛性与般若》<ref>[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1480  《佛性与般若》 ]佛学研究网</ref>(上、下册)出版,至此,儒、释、道均得到系统疏解与消化。同年,被台湾哲学学会推荐为常务理事。 1979年,发表《纪念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 西游 》。同年,《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出版。此书是,《心性与体性》的第四册,是对宋明儒学陆王一系列及刘宗周学术思想的疏解与诠表。同年,《名家与荀子》出版。 1980年7月,赴韩国讲学。 1983年,译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同年《中国哲学十九讲》出版。 1984年,次子伯琏和长孙红成赴港探亲,获台湾"行政院"年度文化奖。 1985年,《圆善论》出版。 1987年1月,应韩国退溪学会 邀,出席第九届退溪学国际会议,担任主题演讲。四月,荣获香港 圣娶亲 学颁赠荣誉文化博士学位。译著维特根什坦《名理论 上映 出版 1999 1988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出版。此书是第一部学术 电影 专著 爱滋初体验 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其道德哲学》之再版。 1989年,回忆学思发展历程的专著《五十自述 出版。 1990年,《 饰演阿倩 国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出版。 1991年,译著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出版,。同年,在鹅湖杂志连续发表题为《以合目的性之原则为审美判断之超原则之疑窦与商榷》,对康德的第三批判进行批判,提出质疑。 1993年,译著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册出版。至此,对康德的三大批判全部重新译出 。 
== 获奖记录 ==
'''影视奖项''' <br>
1,9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