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牙鲆科是鲽形目的一个科。鳃盖膜互连,无鳍棘,偶鳍有分枝鳍条;有眼侧胸鳍,较长;腹鳍较短,近似对称,距峡部较远;两侧有侧线;肾脉突较多,肾脉棘叉状;第三上鳃骨有齿,尾舌骨钝钩状;有肋骨;尾下骨4块,与尾杆骨已愈合,在中国常见的有华鲆,分布于东海及南海近海,能进入长江以南的一些江河。[1]
形态特征
生态:砂泥底质环境,卵生,肉食性。
牙鲆科是鲽形目的一个科。鳃盖膜互连,无鳍棘,偶鳍有分枝鳍条;有眼侧胸鳍,较长;腹鳍较短,近似对称,距峡部较远;两侧有侧线;肾脉突较多,肾脉棘叉状;第三上鳃骨有齿,尾舌骨钝钩状;有肋骨;尾下骨4块,与尾杆骨已愈合,在中国常见的有华鲆,分布于东海及南海近海,能进入长江以南的一些江河。褐牙鲆,为暖温性底层凶猛鱼类,大者体长可达800毫米,是黄、渤海珍贵鱼种。斑鲆属的大牙斑鲆、五眼斑鲆和大鳞鲆属的大鳞鲆等。
身体呈卵圆形,极为平扁。双眼均位于身体的左侧方,有些则位于右侧方。口开于吻部,下颌较突出,牙齿发达。鳃盖膜相连,前鳃盖骨後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各鳍均无硬棘,背鳍开始于眼睛的上方,背鳍与臀鳍皆不高,长至尾柄前方,均不与尾鳍相连。基底短,两侧位置不一定对称,但眼侧的腹鳍一定不超过盲侧的第一鳍条。肛门偏于盲侧。
生长习性
广泛分布于三大洋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之近海。主要栖息于较浅的大陆棚区,喜好沙泥底质的环境。产漂浮性卵,孵化後小鱼之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身体左右对称,且先行漂浮性生活,成长後才至砂地上活动。具有保护色,会随外在环境之变化而改变体色。利用背鳍和臀鳍缓缓的游走,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及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是砂地上的隐身能手。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及甲壳类等。全世界16属至少85种,台湾纪录有3属11种。
视频
牙鲆科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牙鲆科鱼类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等,豆丁网,20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