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爱沙尼亚」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英语:Republic of Estonia),简称爱沙尼亚,与南方的拉脱维亚立陶宛…”)
 
 
行 1: 行 1:
'''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英语:Republic of Estonia),简称爱沙尼亚,与南方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西南濒临里加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国土总面积45339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爱沙尼亚]]族,总人口131.3万(2015年),首都塔林。   [1]
+
{{Infobox person
 +
|剧名= 爱沙尼亚
 +
|圖片 = [[File:7-140414222202342.png|缩略图|居中|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9%FA%C6%EC&mode=1&did=2#did2 原图链接][http://www.sj33.cn/sc/logo/flag/ouzhou/201404/38279.html 图片来源于设计之家网]]]
 +
 
 +
|圖片尺寸 =
 +
| 圖像說明 = 
 +
}}
 +
'''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英语:Republic of Estonia),简称爱沙尼亚,与南方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西南濒临里加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国土总面积45339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爱沙尼亚]]族,总人口131.3万(2015年),首都塔林。<ref>[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8820/1206x0_678822/ 爱沙尼亚国家概况],外交部网,2019年8月</ref>
  
 
 爱沙尼亚的国名(Eesti)可能来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的被称为“Aestii”的人群。该国拥有大量油页岩和石灰石以及覆盖47%领土的森林。   
 
 爱沙尼亚的国名(Eesti)可能来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的被称为“Aestii”的人群。该国拥有大量油页岩和石灰石以及覆盖47%领土的森林。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13~16世纪先后遭普鲁士和丹麦侵占,16世纪被瑞典,   [[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全境被瑞典占领,18世纪并入俄罗斯帝国,1918年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同年2月德国乘虚而入占领爱沙尼亚。同年11月,苏俄宣布对爱拥有主权。在此期间,爱沙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0年2月,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40年6月,受到苏联的武装侵略而全境沦陷。7月,在苏联的策划下,成立了傀儡政权。8月,被苏联吞并     ,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独立。   
+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13~16世纪先后遭普鲁士和丹麦侵占,16世纪被瑞典, [[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全境被瑞典占领,18世纪并入俄罗斯帝国,1918年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同年2月德国乘虚而入占领爱沙尼亚。同年11月,苏俄宣布对爱拥有主权。在此期间,爱沙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0年2月,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40年6月,受到苏联的武装侵略而全境沦陷。7月,在苏联的策划下,成立了傀儡政权。8月,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独立。   
 
+
[[File:89 1.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E%B0%C9%AB&mode=1&did=3#did2 原图链接][http://m.sohu.com/a/68994619_395887/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爱沙尼亚在1994年加入[[北约]] ,    2004 年加入[[欧盟]],2011年加入欧元区。由于其高速增长的经济,资讯科技发达,爱沙尼亚经常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爱沙尼亚也是全世界空气质量最优最舒适的国家,首都塔林被誉为“洗肺圣地”。   
+
 +
 爱沙尼亚在1994年加入[[北约]] ,2004 年加入[[欧盟]],2011年加入欧元区。由于其高速增长的经济,资讯科技发达,爱沙尼亚经常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爱沙尼亚也是全世界空气质量最优最舒适的国家,首都塔林被誉为“洗肺圣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行 21: 行 29:
 
|货    币||欧元  ||  时    区 ||UTC+2(夏时制:UTC+3)
 
|货    币||欧元  ||  时    区 ||UTC+2(夏时制:UTC+3)
 
|-
 
|-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柯斯迪·卡留莱德,总理:于里·拉塔斯 [2]  
+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柯斯迪·卡留莱德,总理:于里·拉塔斯 <ref>[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8820/1206x0_678822/ 中国同爱沙尼亚的关系],外交部网,2019年8月</ref>
 
|-
 
|-
|人口数量 ||131.9万(2018年1月)|| 人口密度 ||31.1人/平方公里(2016年) [3]  
+
|人口数量 ||131.9万(2018年1月)|| 人口密度 ||31.1人/平方公里(2016年) <ref>[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EE 爱沙尼亚gdp、人口],世界银行网,2019-07-01</ref>
 
|-
 
|-
|主要民族||爱沙尼亚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东正教、天主教 [4]  
+
|主要民族||爱沙尼亚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东正教、天主教 <ref>[http://news.cri.cn/20180627/b650f867-32bd-a95d-d012-cd90291044fb.html 欧盟9国签意向书欲组建军事部队 意大利拒绝加盟],国际在线网,2018-06-27</ref>
 
|-
 
|-
 
|国土面积 ||45339平方公里 ||   水域率|| 4.56%
 
|国土面积 ||45339平方公里 ||   水域率|| 4.56%
行 43: 行 51: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早期历史===
 
+
[[File:2008031716362266065.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B2%B5%C0%B6%FB%BE%B0%C9%AB&mode=1&did=1#did0 原图链接][http://www.7676u.com/Books_News/27787.html 图片来源于互动百科网]]]
 +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
 从1710年开始,爱沙尼亚受[[俄罗斯帝国]]统治长达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 [5]  
+
 从1710年开始,爱沙尼亚受[[俄罗斯帝国]]统治长达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ref>[http://info.2012.163.com/country/3761.html 伦敦奥运会参加国家介绍-爱沙尼亚],网易网,2012-10-24</ref>
 
===第一次独立===
 
===第一次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简称布列斯特合约),苏俄将芬兰、爱沙尼亚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军队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海联合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简称布列斯特合约),苏俄将芬兰、爱沙尼亚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军队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海联合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
行 62: 行 71:
 
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了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了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第二次独立===
 
===第二次独立===
 +
[[File:Ci h0 c0 t0.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E%B0%C9%AB&mode=1&did=14#did13 原图链接][https://www.tuniu.com/g3622/tipnews-156907/ 图片来源于途牛网]]]
 +
 
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
 
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主席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主席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
行 67: 行 78:
 
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宣布恢复独立。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沙尼亚为成员国。
 
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宣布恢复独立。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沙尼亚为成员国。
 
 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19年6月7日,联合国大会选举爱沙尼亚、尼日尔、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突尼斯和越南5国为2020年和2021年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6]  
+
2019年6月7日,联合国大会选举爱沙尼亚、尼日尔、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突尼斯和越南5国为2020年和2021年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35423 爱沙尼亚等5国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澎湃网,2019-06-08</ref>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区域位置===
 
+
[[File:2014121906545020.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5%D8%CD%BC&mode=1&did=1#did0 原图链接][http://map.ps123.net/world/11284.html 图片来源于地之图网]]]
 +
 
 爱沙尼亚位于东海岸,面积45227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  
 
 爱沙尼亚位于东海岸,面积45227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  
 
===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
行 93: 行 105:
 
 主要城市(100,000人以上):塔林(Tallinn)、塔尔图(Tartu)、纳尔瓦(Narva)、科赫特拉-耶尔韦(Kohtla-Jaumlrve)、派尔努(Paumlrnu)、维尔扬迪(Viljandi)、拉克韦(Rakvere)、西拉梅(Sillamaumle)、马杜(Maardu)、库雷萨雷(Kuressaare)、沃鲁(V&otilde;ru)、瓦尔加(Valga)、哈普萨卢(Haapsalu)、约赫维(J&otilde;hvi)。
 
 主要城市(100,000人以上):塔林(Tallinn)、塔尔图(Tartu)、纳尔瓦(Narva)、科赫特拉-耶尔韦(Kohtla-Jaumlrve)、派尔努(Paumlrnu)、维尔扬迪(Viljandi)、拉克韦(Rakvere)、西拉梅(Sillamaumle)、马杜(Maardu)、库雷萨雷(Kuressaare)、沃鲁(V&otilde;ru)、瓦尔加(Valga)、哈普萨卢(Haapsalu)、约赫维(J&otilde;hvi)。
 
===首都===
 
===首都===
 +
[[File:Cii 0.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E%B0%C9%AB&mode=1&did=23#did22 原图链接][https://www.tuniu.com/g3622/tipnews-42309/ 图片来源于途牛网]]]
 +
 
[[塔林]](Tallinn),始建于1248年丹麦王国统治时期,1991年恢复独立后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塔林市位于爱沙尼亚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塔林港是爱沙尼亚最大的港口。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气温4.7℃。共分8个区,总面积为158.3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人口为39.9万。  
 
[[塔林]](Tallinn),始建于1248年丹麦王国统治时期,1991年恢复独立后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塔林市位于爱沙尼亚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塔林港是爱沙尼亚最大的港口。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气温4.7℃。共分8个区,总面积为158.3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人口为39.9万。  
 
=='''国家象征'''==
 
=='''国家象征'''==
行 101: 行 115:
 
 爱沙尼亚旗(爱沙尼亚语:Eesti lipp)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1:7。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蓝、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为105 × 165 厘米。在爱沙尼亚语中,国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为“蓝—黑—白”),是以色条的分布从上往下称呼的。
 
 爱沙尼亚旗(爱沙尼亚语:Eesti lipp)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1:7。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蓝、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为105 × 165 厘米。在爱沙尼亚语中,国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为“蓝—黑—白”),是以色条的分布从上往下称呼的。
 
===国徽===
 
===国徽===
 +
[[File:20100527023453831 8547.pn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9%FA%BB%D5&mode=1&did=9#did8 原图链接][http://www.zwbk.org/Lemma_PictureShow.aspx?pid=20100527023453831_8547.png&title=%E7%88%B1%E6%B2%99%E5%B0%BC%E4%BA%9A%E5%9B%BD%E5%BE%BD&lid=48392 图片来源于中文百科网]]]
 +
 
 爱沙尼亚徽是根据原爱沙尼亚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制定的,中心图案是金地上的三头蓝色[[雄狮]]。这些雄狮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丹麦统治时期。国徽基部是翠绿的北欧橡树枝叶。爱沙尼亚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异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史,爱沙尼亚民族饱经沧桑,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爱沙尼亚徽就是爱沙尼亚历史和文化的鲜明写照。
 
 爱沙尼亚徽是根据原爱沙尼亚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制定的,中心图案是金地上的三头蓝色[[雄狮]]。这些雄狮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丹麦统治时期。国徽基部是翠绿的北欧橡树枝叶。爱沙尼亚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异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史,爱沙尼亚民族饱经沧桑,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爱沙尼亚徽就是爱沙尼亚历史和文化的鲜明写照。
 
===国歌===
 
===国歌===
行 112: 行 128:
 
===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把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重点,同时保持与北欧各国及波罗的海三国的传统合作关系,并努力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
 
 把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重点,同时保持与北欧各国及波罗的海三国的传统合作关系,并努力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
 
+
[[File:WKgB4l .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E%B0%C9%AB&mode=1&did=27#did26 原图链接][https://www.mafengwo.cn/ 图片来源于马蜂窝网]]]
 +
 
===同中国的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1991年9月11日,中爱沙尼亚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初中国在爱沙尼亚设立大使馆。1993年2月,[[中国]]向爱沙尼亚派驻大使。爱沙尼亚于1997年在华设立大使馆并派驻临时代办。2002年4月,爱沙尼亚向中国派驻首任大使。
 
1991年9月11日,中爱沙尼亚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初中国在爱沙尼亚设立大使馆。1993年2月,[[中国]]向爱沙尼亚派驻大使。爱沙尼亚于1997年在华设立大使馆并派驻临时代办。2002年4月,爱沙尼亚向中国派驻首任大使。
行 118: 行 135:
 
2006年,中爱沙尼亚双方分别开展了一系列庆祝建交15周年的活动:[[李肇星]]和帕依特外长互致贺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招待会、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举行招待会等。
 
2006年,中爱沙尼亚双方分别开展了一系列庆祝建交15周年的活动:[[李肇星]]和帕依特外长互致贺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招待会、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举行招待会等。
 
2006年中爱沙尼亚双边贸易额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0.8%。其中,爱沙尼亚从中国进口4.6亿美元,向中国出口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和394.2%。爱沙尼亚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等(占81.3%)、五金及其制品(占9.8%)、木材及木制品(占2.5 %)、植物产品(占2.5%)、纸浆、纸张及其制品(占1.2%)等。爱沙尼亚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等(占54.9 %)、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占12.3%)、五金及其制品(占8.3%)、日杂制品(占7.2%)、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占3.8%)。
 
2006年中爱沙尼亚双边贸易额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0.8%。其中,爱沙尼亚从中国进口4.6亿美元,向中国出口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和394.2%。爱沙尼亚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等(占81.3%)、五金及其制品(占9.8%)、木材及木制品(占2.5 %)、植物产品(占2.5%)、纸浆、纸张及其制品(占1.2%)等。爱沙尼亚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等(占54.9 %)、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占12.3%)、五金及其制品(占8.3%)、日杂制品(占7.2%)、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占3.8%)。
 +
== '''參考來源''' ==
 +
{{Reflist}}
 +
[[Category:710-799 史地類:世界史地]][[Category:740 歐洲史地總論]]

於 2019年11月11日 (一) 20:01 的最新修訂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共和國(愛沙尼亞語:Eesti Vabariik,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簡稱愛沙尼亞,與南方的拉脫維亞立陶宛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位于波羅的海東岸,芬蘭灣南岸,西南瀕臨里加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國土總面積45339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族,總人口131.3萬(2015年),首都塔林。[1]

愛沙尼亞的國名(Eesti)可能來源於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描述的被稱為「Aestii」的人群。該國擁有大量油頁岩和石灰石以及覆蓋47%領土的森林。

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13~16世紀先後遭普魯士和丹麥侵占,16世紀被瑞典, 丹麥波蘭瓜分,17世紀全境被瑞典占領,18世紀併入俄羅斯帝國,1918年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同年2月德國乘虛而入占領愛沙尼亞。同年11月,蘇俄宣布對愛擁有主權。在此期間,愛沙尼亞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不懈的鬥爭。1920年2月,蘇俄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40年6月,受到蘇聯的武裝侵略而全境淪陷。7月,在蘇聯的策劃下,成立了傀儡政權。8月,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獨立。

愛沙尼亞在1994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2011年加入歐元區。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資訊科技發達,愛沙尼亞經常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愛沙尼亞也是全世界空氣質量最優最舒適的國家,首都塔林被譽為「洗肺聖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愛沙尼亞共和國 英文名稱 Republic of Estonia
簡   稱 愛沙尼亞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塔林 主要城市 塔爾圖,納爾瓦,維爾揚迪等
國慶日 1918年2月24日(獨立日) 國   歌 《我的土地,我的歡愉》
國家代碼 EST 官方語言 愛沙尼亞語
貨   幣 歐元 時   區 UTC+2(夏時制:UTC+3)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柯斯迪·卡留萊德,總理:於里·拉塔斯 [2]
人口數量 131.9萬(2018年1月) 人口密度 31.1人/平方公里(2016年) [3]
主要民族 愛沙尼亞人 主要宗教 基督教路德宗、東正教、天主教 [4]
國土面積 45339平方公里 水域率 4.56%
GDP總計 302.85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 22928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372 國際域名縮寫 .ee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國   鳥 家燕
國   花 矢車菊 國   樹 橡樹
人類發展指數 0.840,世界第33(極高) 最大城市 塔林
主要學府 塔爾圖大學、塔林大學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等占領和統治。 從1710年開始,愛沙尼亞受俄羅斯帝國統治長達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次日,德軍占領塔林。同年11月,蘇維埃俄國宣布對愛沙尼亞擁有主權。[5]

第一次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8年2月25日,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領導下發動暴動,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根據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蘇俄)與德意志帝國簽訂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簡稱布列斯特合約),蘇俄將芬蘭、愛沙尼亞斯特蘭(愛沙尼亞)、里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地區割讓給德國,蘇俄軍隊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之後德國曾試圖在被蘇俄割讓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建立一個從屬於德意志帝國的波羅的海聯合公國,以梅克倫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為元首。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隨後於11月11日宣布投降。蘇俄藉機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試圖收回割讓給德國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於1918年11月28日宣布獨立,國內的德裔居民組建了志願軍團,和新組建的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紅軍和赤衛隊的進攻。 1919年2月1日,曾經率兵參加芬蘭內戰的德國將軍戈爾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領由德國軍人組成的「自由軍團」(Freikorps)前往愛沙尼亞援戰,最終令蘇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蘇俄「無保留地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並自動地永遠放棄俄國……對愛沙尼亞人民和領土所持有的主權權利」。 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39年8月,蘇德簽訂秘密條約,將愛沙尼亞劃入蘇勢力範圍。

被蘇聯吞併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根據這一秘密附件,蘇聯於9月25日與愛沙尼亞開始談判,9月28日與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在戰爭期間占領某些港口和軍事設施、並在有關地區駐軍的權利。 1940年6月16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提出所謂「保證實施互助條約和防止反蘇挑釁行為」的要求,隨後出兵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員,廢除憲法,建立了共產黨政府。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8月1日,愛沙尼亞經過「公民投票」被併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蘇聯的占領和吞併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承認,美國還凍結了愛沙尼亞家銀行存放在美國的黃金。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入侵蘇聯,3個星期後德國軍隊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並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黨衛軍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原愛沙尼亞共和國總理約里·烏爾洛特斯宣布成為總統(原總統康斯坦丁·帕茨已於1940年被蘇聯逮捕),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方。 由於愛沙尼亞人與德國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遭到蘇聯的嚴厲懲罰。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占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占領的愛沙尼亞游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鬥到1948年(立陶宛、西烏克蘭的類似游擊隊戰鬥至20世紀50年代),最後一名游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為了懲罰愛沙尼亞人的合作,蘇聯還調整了該加盟共和國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 從1949年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並遷入俄羅斯人,以改變該共和國的人口構成。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該共和國內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斯大林去世後,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制有所放鬆。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繫,1960年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的輪渡。在愛沙尼亞可以自由收看芬蘭的電視節目。戈爾巴喬夫時代,對愛沙尼亞的控制進一步放鬆,該國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及政黨,例如愛沙尼亞人民陣線、綠黨、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等。 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共和國享有獨立於蘇聯的主權的聲明,1989年1月通過了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復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藍黑白三色國旗,8月和11月通過了新的選舉法。

第二次獨立

1990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公民經選舉產生了成員為464人(包括1940年後被流放的愛沙尼亞人代表35人)組成的愛沙尼亞會。同年3月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主權,並進入獨立前的「過渡時期」。該年5月,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國名,並且規定只有經該蘇維埃批准通過的法律才可在愛沙尼亞施行。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愛沙尼亞於8月20日宣布獨立。最高蘇維埃主席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在得到政府特別指令前留在那裡,以便必要時建立流亡政府。俄羅斯聯邦於8月26日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並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八一九事件失敗後,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1991年9月6日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並委託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 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脫離蘇聯,宣布恢復獨立。9月17日,聯合國宣布接納愛沙尼亞為成員國。 愛沙尼亞領土上的俄羅斯軍隊於1994年全部撤出,愛沙尼亞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2019年6月7日,聯合國大會選舉愛沙尼亞、尼日爾、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突尼斯和越南5國為2020年和2021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6]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愛沙尼亞位於東海岸,面積45227平方公里,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相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里加灣,邊界線長1445公里,海岸線長3794公里。

氣候特徵

愛沙尼亞氣候屬海洋性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冬季平均氣溫7℃,夏季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水系分布

愛沙尼亞淡水資源豐富,截止2013年擁有大小河流7000多條,其中長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16條。主要河流有沃安都河(162公里)、帕爾努河(144公里)、帕爾特薩馬河(135公里)等,但由於地勢平坦,落差小,水力發電潛能低。 最大湖泊是與俄羅斯交接的楚德湖,總面積3555平方公里,為歐洲第四大湖,其中愛沙尼亞擁有的水域面積為1529平方公里。第二大湖泊為沃爾茨湖,水域面積271公里。全國水域總面積2840平方公里。

時區

東2區,採用夏時制,冬季時間比北京時間晚6小時,夏季晚5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產

自然資源匱乏。主要礦產有油頁岩(已探明儲量約60億噸)、泥煤(儲量約40億噸)、磷礦(儲量約7億噸),石灰岩等。

生態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2年9月26日公布了其首個空氣質量數據庫,愛沙尼亞在空氣質量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名列第一。該數據庫包括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近110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數據,這些城市包括首都城市和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

森林

愛沙尼亞森林覆蓋率高達48%,超過半數仍處於原始自然狀態,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得非常好。境內湖泊、沼澤眾多,森林、沼澤、湖泊、河流幾百年來按照自身的速度演變,極少有人為的干涉。森林面積22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8%,森林蓄積量4.66億立方米,人均木材擁有量達362立方米。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共分15個省,大小城鎮共254個。 15個省具體如下: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薩列省、里亞內-維魯省、依達-維魯省、雅爾瓦省、維良地省、耶蓋瓦省、塔爾圖省、維魯省、瓦爾加省、貝爾瓦省、帕爾努省和里亞內省。 主要城市(100,000人以上):塔林(Tallinn)、塔爾圖(Tartu)、納爾瓦(Narva)、科赫特拉-耶爾韋(Kohtla-Jaumlrve)、派爾努(Paumlrnu)、維爾揚迪(Viljandi)、拉克韋(Rakvere)、西拉梅(Sillamaumle)、馬杜(Maardu)、庫雷薩雷(Kuressaare)、沃魯(Võru)、瓦爾加(Valga)、哈普薩盧(Haapsalu)、約赫維(Jõhvi)。

首都

塔林(Tallinn),始建於1248年丹麥王國統治時期,1991年恢復獨立後成為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塔林市位於愛沙尼亞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歷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塔林港是愛沙尼亞最大的港口。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氣溫4.7℃。共分8個區,總面積為158.3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人口為39.9萬。

國家象徵

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俄語Эстон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簡稱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在波羅的語中義為」水邊居住者「。 愛沙尼亞的現代國名(Eesti)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稱那些住在東斯堪的納維亞的部族們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 中用了一個稍微不同的詞」aestii「來形容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自己廣泛運用「Eesti」這個國家,該名稱不早於19世紀。

國旗

愛沙尼亞旗(愛沙尼亞語:Eesti lipp)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1:7。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藍、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為105 × 165 厘米。在愛沙尼亞語中,國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為「藍—黑—白」),是以色條的分布從上往下稱呼的。

國徽

愛沙尼亞徽是根據原愛沙尼亞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制定的,中心圖案是金地上的三頭藍色雄獅。這些雄獅可以追溯到13世紀丹麥統治時期。國徽基部是翠綠的北歐橡樹枝葉。愛沙尼亞的歷史是一部反抗異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鬥爭史,愛沙尼亞民族飽經滄桑,始終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習慣。愛沙尼亞徽就是愛沙尼亞歷史和文化的鮮明寫照。

國歌

《我的土地,我的歡愉》 歌詞大意:萬歲卡萊瓦之子,光榮民族,我們祖國如磐石般屹立! 苦難未曾磨滅你的勇氣,你衝破了數世紀的束縛。 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每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 在麥田,鐮刀收穫飽滿金穗,在工廠,鐵錘錚錚汽笛喧騰。 願蘇維埃的活力永遠旺盛,勤勞的園丁把幸福播撒! 在我們聯盟的姐妹民族中,愛沙尼亞,你堅定地行進在前! 你高舉着列寧的光輝旗幟,勇往直前地走向共產主義。 我們的黨會永遠伴隨你,引領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成長在她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的家園公正和諧又美麗!

人口民族

愛沙尼亞統計局2014年1月公布了獨立以來第二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全國總人口1312000人,其中擁有愛沙尼亞籍人口為110萬。此次人口普查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減少75816人,下降5.5%。總人口中,男性60萬人,占比46.4%,女性69.4萬人,占比53.6%。民族構成:愛沙尼亞人占68.7%,俄羅斯人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國籍人口占1.5%。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教路德宗。俄羅斯人信東正教。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外交

外交政策

把加入歐盟北約作為重點,同時保持與北歐各國及波羅的海三國的傳統合作關係,並努力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1991年9月11日,中愛沙尼亞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992年初中國在愛沙尼亞設立大使館。1993年2月,中國向愛沙尼亞派駐大使。愛沙尼亞於1997年在華設立大使館並派駐臨時代辦。2002年4月,愛沙尼亞向中國派駐首任大使。 2006年,兩國關係穩步發展,友好合作進一步加強。兩國高層保持接觸,各領域交往繼續增多,雙邊關係總體呈現積極良好的發展態勢。10月底,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訪愛沙尼亞,與愛沙尼亞總統、總理、議長就兩國政治關係、議會交往、經貿及國際合作等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換意見,達成了廣泛共識。愛沙尼亞防部長、議會外委會和愛沙尼亞中友好議員小組代表團相繼訪華,深入了解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內外政策。 2006年,中愛沙尼亞雙方分別開展了一系列慶祝建交15周年的活動:李肇星和帕依特外長互致賀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舉辦招待會、中國駐愛沙尼亞大使舉行招待會等。 2006年中愛沙尼亞雙邊貿易額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0.8%。其中,愛沙尼亞從中國進口4.6億美元,向中國出口2.8億美元,同比增長46.5%和394.2%。愛沙尼亞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為: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等(占81.3%)、五金及其製品(占9.8%)、木材及木製品(占2.5 %)、植物產品(占2.5%)、紙漿、紙張及其製品(占1.2%)等。愛沙尼亞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等(占54.9 %)、紡織原料及其製品(占12.3%)、五金及其製品(占8.3%)、日雜製品(占7.2%)、塑料、橡膠及其製品(占3.8%)。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