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爱德华·罗伯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爱德华·罗伯茨
原文名 Edward Roberts
出生 (1942-04-27) 1942年4月27日(82岁)
美国乔治亚州
逝世 2010年11月3日(2010-11-03)(68岁)
国籍 美国
别名 PC之父
职业 演员

爱德华·罗伯茨, 爱德华·罗伯茨于1974年推出最早基于英特尔微处理器的个人电脑Altair 8800,虽然,Altair的生命非常短暂,却从此点燃了PC创新之火,并激发了乔布斯、盖茨等无数爱好者。作为第一个雇佣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的雇主,对于微软的起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伯茨无愧于"PC之父"的称号。

个人简介

1988年,获得Mercer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68年毕业于俄克拉荷马州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职业背景

1977年,以800万美元出售MITS公司1974年,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1968年,共同成立MITS公司,生产可编程计算器。 PC业完全是由一班业余计算机爱好者闹起来的。70年代,这群人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冒出来。里面有一个身高6英尺4英寸,体重300磅的虎背熊腰的大汉,这就是罗伯茨。正是他亲手引燃了PC业,也正是他使比尔·盖茨羽翼渐丰,成了微软起飞的垫脚石。

罗伯茨精神充沛,对知识的追求就象他的食欲一样,从未有过满足,尤其对电子学。罗伯茨当过兵,去过越南,回来后有浓重的反战情绪。不久组建了一个公司,缩写为MITS,就在他车库旁,出售火箭装置模式。1969年,将公司搬进一家倒闭的饭店里,生产计算器,公司隔壁是一家自动洗衣店。生意红火,公司很快扩充到100多号人马。然而好景不长。1970年,巨头德州仪器也开始插足,其他公司也想趁机捞油,价格大战爆发。当时有句谚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德克萨斯大削价。”而对这些巨头的压力,MITS当然难以招架。

1974年,MITS帐上已出现20多万元的赤字。罗伯茨孤注一掷,决定利用英特尔刚刚问世的8080微处理器,为爱好者生产新一代个人计算机。罗伯茨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从银行贷出6.5万美元。8080芯片零售价为397美元,罗伯茨将价格侃到75美元。刚好《大众电子》的编辑所罗门,正四处嗅寻业内的爆炸新闻,听到罗伯茨的新动向,主动乘飞机找上门来。起什么名字呢?所罗门12岁的女儿正在看电视里的科幻片《星际旅行》。电视上,探险宇宙飞船正飞向一颗新星Altair(即中国故代神话中的牛郎星)。“为什么不叫Altair呢?”。这个名字得到了罗伯茨和所罗门的一致叫好。

所罗门要在1月份发表这篇封面报道。但唯一的一台样机竟在邮寄中丢失了。可杂志封面已不能更改。罗伯茨急中生智,用金属外壳罩住主要部件,镶上显眼的开关指示灯,十万火急地将这个徒有其表的“样机”寄往纽约,并出现在75年1月号的封面上。哪知这台“空壳电脑”一经刊登,竟激发起《大众电子》近50万订户和百余万电子爱好者的热情。随之而来的,当然还有罗伯茨日夜盼望的救命稻草——支票。而最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未来计算机业四位风云人物-比尔·盖茨、保罗·艾伦、斯蒂芬·乔布斯和沃兹的灵感。

Altair-8800只有256BRAM的内存,储存能力达4096B。没有屏蔽和键盘,也没有软件。用户只能用复杂的Z80语言自己编制程序。通过拨动面板上的开关来完成,拨动一次相当于输入一个字节。计算完成后面板上的几排小灯泡忽明忽灭,就象军舰用灯光发信号那样表示输出的结果。盖茨和艾伦激动不已。盖茨给罗伯茨打电话,要为Altair研制Basic语言。此前,罗伯茨至少收到了50多个类似的吹牛电话,因此他反应冷淡:“无论是谁,哪个能给我的电脑提供软件,他就是我的合作伙伴。”盖茨和艾伦立马行动。奋战8周后完成第一稿,由艾伦出马,前往演示。在飞机降落的那一刻,艾伦刚好补上一节忘记带上的导入程序。罗伯茨驾驶一辆货车亲自接风。艾伦对货车倍感吃惊,原以为MITS是家体面的大公司,不想这么寒碜。罗伯茨也把一身绅士打扮的艾伦当成人物,用车将艾伦送到当地最豪华的旅馆。艾伦身上的钱根本不足以负担如此昂贵的房费,只好向主人借了一些钱。

第二天早上,艾伦就到MITS演示。这是艾伦第一次真正接触Altair。奇迹发生了,计算机真的开始工作了。对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罗伯茨回忆说:“我们的机器终于成了一台有用的计算机,我为此高兴得头脑晕眩。那情景令人永远难忘。他们所完成的工作远远超过人们对他们的正常期望,我自己也曾经参加过许多次计算机系统程序的研究,但从没有象这一天那么伟大。”

77年,罗伯茨与盖茨的关系也日渐紧张。1977年4月,盖茨与他老爸及另一位律师的共同筹划,给罗伯茨写了封信,宣布单方面终止合同,并搜罗了一堆MITS违反合同的事例。罗伯茨大为恼火,向法庭提出申诉。宣判结果,微软侥幸获胜,夺回了Basic软件的所有权。若干年后,罗伯茨一说起这事他还满脸光火,觉得就象“农夫与蛇”的故事。盖茨也承认裁决对罗伯茨是不公平的。“我与罗伯茨的关系真的完了,这样做的确伤害了埃德的感情。”

是罗伯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工业,他鼓励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爱好者组建俱乐部,还自己组织了一个Altair用户俱乐部,并出版《计算机通讯》期刊。虽然,罗伯茨不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战略家,但他最早为个人计算机业创造了发展的生态环境。

MITS卖给了佩特克公司。1978年,罗伯茨带着他的几百万家产回到佐治亚州,在乡下买了一块地。成了一位绅士般的农场主,远远地注视着计算机业的发展。80年代早期,罗伯茨办起了另一家计算机公司,但失败了。这次失败和一场痛苦的婚姻使得他几乎一无所有。35岁的时候,罗伯茨最终选择了他自己喜欢的职业,上了医学院,修完学位,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现在,他成了佐治亚州那个只有2600人的科克伦小镇的唯一一个医生。与热闹喧天的计算机业和如日中天的微软永远分离了。罗伯茨本人在自己新的职业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宁和满足。

正如《计算机世界》所言:“必须肯定,是埃德·罗伯茨创造了这项工业。”有的发烧友称他为个人电脑革命中的“罗伯斯庇尔”。

PC之父简介

日前,早期个人电脑的开发者之一亨利·爱德华·罗伯茨在美国乔治亚州逝世,享年68岁。美国人罗伯茨对大家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电脑普及发展史上,他绝对居功至伟。罗伯茨1970年代研制出全球首台个人电脑(PC),不仅带了微软创办人盖茨入行,还改变了人们生活。据悉,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个人电脑之父”,受肺炎之苦多时,上周四病逝。

1974年,罗伯茨创办的MITS公司奠下了电脑普及发展的里程碑。这个电子工程学士毕业生当年坚信,电脑是可以用负担得起的价钱,自己动手制作的,结果他在1975年完成了世上首台个人电脑“牛郎星”(MITSAltair8800)。科技杂志《Popular Electronics》采访了他,于同年1月发表题为《世界首台微型电脑组件挑战商业电脑》的封面报道,激起了电子科技迷的热忱。

1975年,盖茨和童年伙伴艾伦在《大众电子》杂志上看到了这款电脑的广告,二人深受启发并于同年创立了微软,并开始和罗伯茨合作。不过他们三人合作的日子不长,两年左右罗伯茨便因盖茨、艾伦出售BASIC而闹僵,对簿公堂。1977年,法庭把BASIC的权益判归盖茨和艾伦。罗伯茨败诉后,意兴阑珊,卖掉MITS,开始了务农、行医的后半生。盖茨后来承认此事害了罗伯茨,对他不公平,近年已跟他和好。

后来,罗伯茨曾服役于部队,退伍后又做过农夫和医生,但一直关注计算机业界的发展趋势。其子大卫透露,罗伯茨最近还告诉盖茨希望能用上新的纳米设备。他同时表示,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比尔·盖茨已于周五赶往乔治亚州。

盖茨(左图右)与艾伦(左图左)在上周四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中说:“在计算机远未普及的那个年代,爱德华冒险帮助了两个痴迷于计算机的年轻人,我们对此永怀感谢之情。自从在他的Altair计算机上运行我们首款软件的那天起,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相继发生。我们将永远怀念与爱德华共同工作时的诸多美好记忆。” 他创造了第一台个人电脑 

谁是世界上第一电子计算机的的发明者?这个问题已成为计算机史上一个永恒的争议话题。同样,谁是世界上第一台PC的创造者?也可以引发无尽的考据和争论。目前想一争的至少有:英特尔公司用自家的4004微处理器搞出来的一台叫MCS-4的小电脑。1971年,约翰·布兰肯贝克的"肯贝克1号"。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斯蒂夫·沃兹尼克和他的伙伴比尔·弗纳德兹,在1971年夏天,自作了一台叫"奶油苏打电脑"。1972年8月,西尔比电脑咨询公司设计出的"西尔比8型"微电脑。同年11月,施乐公司在硅谷的研究人员,设计出"阿尔托"(Alto)微电脑模型。有此模型,施乐公司在1973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有显示器、键盘和中央处理单元(CPU)的能实际运行的微机,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台配套齐全的微电脑。1972年,加拿大的自动电气系统公司就推出商用微电脑,有显示屏(虽说是电视屏幕作的),有微处理器,更重要的是有程序!也有人说第一台微电脑是法国的"迷克拉尔"(Micral),而且产品问世的广告上,第一次出现了"微电脑"(Microcomputer)这个新鲜的英语单词。

吵吵嚷嚷中,很少有人会为微型仪器和遥感系统公司(MITS)争功。但事实上,上述微机都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充其量只是样机或玩具。而真正在市场上将PC闹出气候的,还是爱德华·罗伯茨于1968年创办的MITS。1975年的1月,《大众电子》(Popular Electronics)杂志在其封面上登出MITS Altair 8800的照片,它的创造者,罗伯茨发明了"Personal Computer"来描叙他的新发明。年轻而狂热的黑客们看到了Altair的巨大潜力,于是,他们开始为它编写软件和设计硬件。对早期的先驱来说,这意味者某种自由:一种从顽固的超级批处理主机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而且,滚滚而来的财富让许多着迷于此(一台可以放在厨房餐桌上的计算机)的大学生纷纷退学。许多五花八门的硬件开始出现,软件黑客们忙着为这些新机器编写软件。在短暂的生涯中,Altair(牛郎星)机器一共卖出了6万台之多。我们可以说,这时,PC作为一个产业才开始浮现,PC革命才正式开始了。

不管争论的结论如何,可以肯定地说,个人计算机产业完全是由一班业余计算机爱好者引燃的。70年代,这群人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冒出来。而且极具传染性,"入伙"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里面有一个身高6英尺4英寸,体重300磅的虎背熊腰的大汉,格外引人注目。正是他,亲手引燃了个人计算机产业,也正是他的MITS公司,使比尔·盖茨羽翼渐丰,做了微软起飞的垫脚石。这个点火人就是罗伯茨,他没想到火势会如此之旺,呆了没几年,就匆匆逃离了这个他帮助创造出来的狂热的行业,回到乔治亚州的乡村,干起了他最喜欢的爱好--医生。

微处理器点燃灵感

1971年,英特尔发明了微处理器。但是,当时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它是在无意中为个人计算机的诞生准备了条件。然而,它最早碰撞出的火花,不是在硅谷,而是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

罗伯茨是十足的电子迷,对电子仪器有股痴劲。而且精神充沛,对知识的追求就象他的食欲一样,从未有过满足的时候,尤其对电子学。罗伯茨当过兵,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还去过越南,回来后有浓重的反战情绪。退休后留在克特兰特机场工作。闲时就在自己的车库里摆弄飞机和火箭模型以及半导体晶体管等等。不久他组建了一个公司,名字又臭又长,缩写为MITS,地址就在他车库旁,出售火箭装置模式,也办理邮购业务。离开部队后,罗伯茨就开始涉足电子设备。1969年,将公司搬进一家倒闭的饭店里,开始生产计算器。公司隔壁就是一家自动洗衣店。

MITS是美国第一家专门生产销售计算器的公司,生意红火,利润滚滚,公司很快扩充到100多号人马。然而,好景不长。1970年,巨头德州仪器也开始插足这一市场,其他公司也想趁机捞点油水,价格大战就此爆发。当时有句谚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德克萨斯大削价。"而对这些巨头的压力,MITS当然难以招架。公司必须另辟蹊径。 1971年11月,当英特尔4004芯片问世时,罗伯茨的直觉告诉他,芯片不仅能在飞机模型上大显身手,而且还能在其他电子领域引发一场大变革。不久后,一些电脑发烧友们就来打听4004芯片怎么回事,有些航模爱好者甚至也把兴趣转到电脑上,看看能不能用芯片把电脑做得更小些。1972年,MITS公司推出了采用4004芯片做的小巧玲珑电脑,称为"MITS 816",上市后,很受欢迎。这是世界上第一台供个人使用的数字微型计算机。

1974年,MITS帐上已出现20多万元的赤字。为挽救濒临倒闭的公司,罗伯茨孤注一掷,决定利用英特尔刚刚问世的8080微处理器,为计算机爱好者生产新一代个人计算机。罗伯茨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对银行大谈微电脑的前景,说芯片能带来彻底的变革,使电脑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电脑会像电视机一样出现在每个家庭。银行居然动心了,破例又贷给MITS公司6.5万美元。1974年底,罗伯茨和另两位伙伴威廉·叶芝和吉姆·巴比开发出新一代微电脑,主要供黑客们试验。 当时微处理器芯片的用途不明朗。只有老资格的电子工程师才明白这个产品妙不可言。它集成了一组原始指令--固件中的"指令组",有数字和逻辑单元,有一个时钟,临时存储的寄存器。但没有外部存储器,没有输入输出设备,也没有电路将零组件连在一起组成一台可以运行的计算机。但这个产品足以点燃罗伯茨灵感的火花。 微软和苹果的精神导师

8080比8008要好得多。英特尔标出的零售价为397美元,罗伯茨讨价还价,将价格降到75美元。刚好《大众电子》的编辑雷·所罗门,正四处嗅寻业内的爆炸新闻,听到罗伯茨的新动向,主动乘飞机找上门来。他问罗伯茨能否在年底前做好样机。罗伯茨拍了胸脯。但这个新产品叫什么呢?MITS的技术宣传员建议叫"小兄弟",罗伯茨不屑一顾。 所罗门回到纽约总部,不停摸摸秃顶的光头,一连几天思考好听的名字。这天晚上,他12岁的女儿劳伦正在看电视里的科幻片《星际旅行》(Star Trek)。电视上,探险宇宙飞船正飞向一颗新星Altair(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牛郎星)。"为什么不叫Altair呢?"他女儿脱口而出。这个名字得到了罗伯茨和所罗门的一致叫好。 所罗门要在1月份发表这篇封面报道。他要罗伯茨务必在圣诞节前将样机寄给他。不巧的是,这唯一的一台样机竟在邮寄中丢失了。可是,此时杂志封面已不再更改。罗伯茨急中生智,用金属外壳罩住主要部件,镶上显眼的开关指示灯,十万火急地将这个徒有其表的"样机"寄往纽约,并出现在75年1月号的封面上。大字标题写着:"世界上第一组堪与商业型号相媲美的以成套形式提供的小型计算机--牛郎星8800"。

哪知这台"空壳电脑"一经刊登,竟激发起《大众电子》近50万订户和百余万电子爱好者的热情,定货单象雪片般纷飞而来。随之而来的,当然还有罗伯茨日夜盼望的救命稻草--转帐支票。而最重要的是,它一举点燃了未来计算机业四位风云人物--比尔·盖茨、保罗·艾伦、斯蒂芬·乔布斯和沃兹的灵感。

在广告宣传中,罗伯茨用上了"个人计算机"这个概念:"向你推荐一种体积小的你能够买得起的工具,但它决不是一种玩具。"并且将名字起为Altair-8800(不知为何没叫Altair-8080)。Altair-8800并不是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而是一件组件。用户得自己动手组装。Altair-8800诞生时的模样实在不敢恭维,它完全无法与IBM的大、中、小型各种电脑相比,更像是简单的游戏机。然而它也具有IBM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体积小,小到只能以"微机"相称。此外,价格也低。杂志上的广告价为439美元,但4月份第一台机器出厂时,已降到不可思议的37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