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成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煤成气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名词解释
煤成气又称煤型气、煤系气。指成煤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含煤建造及亚含煤建造)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热成因形成的天然气。包括:①含煤地层中煤、炭质页岩、油页岩、含有机质的泥岩产生的天然气;②含煤地层中的腐殖型有机质及腐殖一腐泥型、腐泥型有机质产生的天然气;③既有煤变质产生的气,也含有含煤地层中生成的液态烃变质形成的气。一般认为在泥炭化阶段形成的烃类气体属于生物成因,称为细菌气,不包括在煤成气之内。
煤成气的形成
煤成气是由聚集有机质在成煤作用过程中逐渐煤化或演化产生的。从煤化作用阶段、方式和甲烷生成机理考虑,煤成气的生气机制有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种。其中,按其所处的煤化作用阶段,生物成因气进一步分为原生生物气和次生生物气;热成因气进一步分为早期热成因气和(狭义)热成因气。一般认为,热成因气是煤成气的主要来源。而低煤级煤层气藏的气源主要来自早期热成因气,次生生物气常是重要的气源构成部分,原生生物气不易保存。
生物成因气
成煤过程初期的泥炭化作用阶段,泥炭沼泽为富水常温的还原环境,微生物活动旺盛。在强烈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植物有机质在转变成泥炭的同时,还遭受厌氧细菌分解产生以甲烷为主的气体,这样生成的煤成气称为生物成因气。另外,煤层经聚煤期后构造抬升或剥蚀作用,也可再次遭受生物化学作用而产生生物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是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产物,其通过两个途径生成:一是还原二氧化碳;二是甲基型有机质发酵。
生物成因气最早形成于Ro,max<0.5%、有机质演化未成熟阶段。此时,在泥炭沼泽缺氧、低硫酸盐、低温、高pH值、适当孔隙空间、富含有机质的快速沉积环境中,温度一般认为不超过50℃,生存有大量微生物,生物化学作用强烈,植物有机质在厌氧细菌作用下降解、发酵,生成生物降解气,形成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煤成气。这一时期由生物降解生成的气称为原生生物气,因储集层(煤层及顶底板岩层)埋深较浅,生储盖不完善,没有良好的气藏封闭,生气不容易大量保存,难以成为重要的煤成气源。
生物成因气还可产生于成煤之后。当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使煤层出露地表或被松散沉积物覆盖,埋藏变浅与大气、水相通,煤层中可再次形成有利于微生物活动的环境。此时地下水和大气降水可将补给区的细菌运移到煤层内,并对煤层内的热成因气和其他甲基型有机化合物降解形成生物降解气。这一时期生成的生物降解气称为次生生物气。次生生物气形成于正常煤化作用终止以后,往往是在近代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在各种煤级的煤层中都可以发生,一般以为0.3%<Ro,max<1.5%范围的煤级最为主要。如果有适宜的气藏保存条件,次生生物气常能形成重要的煤成气田。
热成因气
在成煤过程中,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升高,微生物活动渐趋停止,煤化作用因温度和压力的增高而增强,在褐煤转化为烟煤、无烟煤的同时,温度促使煤有机物热解,经物理化学反应而析出甲烷、二氧化碳、水和少量重烃。这样生成的煤成气称为热成因气。
热成因气是沉积有机质经物理地球化学作用“煤化或演化”的结果,其形成可从泥炭阶段延续至无烟煤阶段。煤的有机质在其煤化或演化的各个阶段中,都可通过热降解作用和热裂解作用生气,但各阶段的生气机理和生气成分不尽相同,即热成因气的生成与沉积有机质演化阶段的成熟度或煤化作用程度的阶段有关。
早期热成因气产生于煤变质作用初期,相当于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的低端随着埋深的增加和地温梯度的增高,煤层经受的温度和压力随之增加,煤发生热演化和变质作用。在煤变质作用之初,煤有机质的芳构化程度较低、有大量带侧链的官能团,由于受热发生降解作用,侧链或官能团断裂,生成重烃分子和CH4、CO2、H2O等小分子,同时煤有机大分子的芳构化程度提高,CO2被水溶解带走或被进一步还原为CH4,从而形成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煤成气。
晚期热成因气产生于煤变质作用的大部分时期,相当于烃源岩演化的成熟阶段的高端、高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在煤成烃的有机质演化成熟阶段,热成因气的生成是煤有机质早期热降解作用的继续,并达到热降解速率的高峰,生成的气体中CH4的比例急剧升高、CO2的比例急剧下降,并有大量重烃气和液态烃的生成;在煤成烃的有机质演化高成熟阶段,热成因气以热降解生气为主,但热降解作用呈减弱趋势,热裂解作用逐渐增强,生气大部分源于煤分子侧链或官能团的脱落,一部分来源于已生成或正在生成的液态烃或重烃气的热裂解;在煤成烃的有机质演化过成熟阶段,热成因气以裂解作用生气成为主导,当Ro,max>2.5%以后,全部为热裂解成因生气。热成因气主要源于已生成的液态烃或重烃气的热裂解,部分源于煤分子或重烃分子侧链的脱落。
参考文献
- ↑ 什么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识别出来的,搜狐,2021-03-26
- ↑ 隶变,变什么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