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烟雨七里街(王耀忠)

烟雨七里街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烟雨七里街》中国当代作家王耀忠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烟雨七里街

阳春三月,一个细雨朦胧的早晨,天正下着毛毛细雨,晶莹剔透的雨珠打在七里街的青瓦上发出清脆声响,天地之间仿佛有人在拨动琴弦,弹奏着动人的乐章。

踏步走在七里街青石板路,我能听得见从街市深处传来的回应,冗长又清脆。冰溪河早起的打渔人,摇着木船从玉山大桥桥墩底下逶迤而来,晨练的老人,背着书包的学生不时从街巷里走过,一些做生意的人和南来北往的异乡人组成七里街独有的风韵。

以长度命名的街市,何止七里。

一条街巷穿过另一条街巷,串起了一段繁华的往事。纵横的肌理里,那些楼台、店铺,曾经布满了日夜的营生。台与柱,在这里不是物件,而是每一间店铺的注脚。

停下时间的脚步倾听,依然有熙熙攘攘的热闹,在每一扇花窗的后面回响。如一场盛世的梦演绎着高潮的精彩,不绝于耳。

我伸手触摸,长满绿苔的瓦片和留有染坊印色的染石,充满灵动的气息,仿佛轻松地打开一段冰溪行舟的历史。

原点,起点,终点,从三十六级石阶走下,逆流而上,沿水源的尽头可以到达最远的内陆。

天南海北生意人在这里集结,陶瓷,瓦罐,茶叶,笋干,布匹,食盐……或船运抵达,或借力马车,或肩挑手提,奔赴七里街市,做一场价值的交换。

在街口河对面,万柳洲那见证岁月印记流转的水车,以一种固有的轨迹,以风生水起的内涵与雍容淹没了我的身体。

古屋沧桑,草木扶疏。每一根木料,每一扇窗门,在远古的歌词中,何曾不是梧桐兼细雨,吐露自己纯净的呓语。

万柳大剧场,赣剧玉山腔流淌出别样的情韵,树影摇曳的夜色里,一轮明晃晃的月亮照耀着、注视着、品尝着,转眼已是千年。

如果说:这些砖石都长着记忆的话,那么从墙缝里长出的青藤、草蔓的叶子,都在竖起的耳朵,倾听时间的脚步。历史往往沉积在一个角落,静谧之中彰显着一度的辉煌。想来人生亦如此。

我不止一次地从相关史料中品读七里街,为她高贵的身世称奇。玉山地处“两江锁钥、八省通衢”的赣浙闽三省交通要冲,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早在唐证圣年(公元695年)就已建县,至今有1300多年。是个历史流传悠久、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经济一度繁荣的风水宝地。尤以七里街最为典型。

七里街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起始,向西蜿蜒转到金山大桥,延伸至文成塔下的白浪屿。冰溪河上的亲水浮桥,把七里街旅游商业文化区与有着430多年历史文化的万柳洲公园连通为一体。吱吱作响的水碓磨坊,以及农家小院、磨坊、油坊、豆腐坊等,再现信江源农耕文明景象,让人有了乡村的记忆。面向冰溪的整齐仿古店铺,以及曾经让人熟识的冰溪“政通埠头”、洗马池埠头、南门埠头、塘坑口埠头、七里街埠头、豆墟埂埠头、冰溪木材埠头……,所有这些,无不让人想起郁达夫游笔下的“东方的威尼斯”。砻糠桥头红军英雄铜像,告诉人们1933年方志敏亲率赣东北红军千余人,在七里街民众的支持下,在砻糠桥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浙江保安三团激战两小时……这些,无不衬映这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赣东千年古邑之厚重文化。

一条街,一条河,携手相牵,相互依恋,同在杏花春雨中濡湿了千年。走进七里古街,我似乎听得见小巷深处历史的回响,家园的节奏。石板桥下,还有逝去的碧波,绵绵的思绪。近年来,玉山县委县政府以果敢的决心修复古街以留住冰溪古镇,其中历经艰难曲折,甚至有不解和疑惑。今天,精心修复的七里古街使玉山这座千年古邑更加古韵悠扬,城市居民生活也在旧城改造中变得更为方便舒适。在旅游者追逐不舍、怡然陶醉的神情中,在参观学习者凝神聚思、钦羡不已的目光中,玉山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当年那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文化保护举措的深远价值。

我一路走着,细细地打量眼前的景物,粉墙黛瓦,小桥人家,千年古街“江南水乡”的韵味,已经胜似曾经繁华,江南古镇文化最为灿烂的章节,七里古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保存较完整、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七里古街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七里街作为玉山的交通门户,向来是千铺万贾汇聚,舟船车马云集的商业集散地,曾经几度繁荣至极。

“七里街就在码头上,所以船运货的时候,都到这里来,从浙江过来的货,这里也要用船运到江西的各个地方去,江西各个地方来的粮食,当时还有好多纸啊,纸一类的,贡纸,要送到朝廷去的,玉山的玉版纸,要送到朝廷去,所以这个地方,七里街变得很繁华的地方。”多年从事玉山地方文化研究的吴行固先生向我这样描述着,口气充满着自豪。

历史上,七里街不仅是天南地北生意人的淘金之地,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梦中的桃花源。许多名家在欣赏七里街和冰溪的美景后纷纷写下一首首千古诗篇。唐诗人顾况,贞元五年(789年)任饶州司户参军期间,送友人到玉山,当即就挥毫写道:“好鸟共鸣临水树,幽人独欠买山钱。若为种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送李山人还玉山》,收入《全唐诗》)。宋诗人杨万里: “村北村南水响齐,巷头巷尾树阴低,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玉山道中》)。宋诗人陆游:“空蠓过钓船,断续闻渔唱。征途苦偏仄,舒啸喜清旷。安得此溪水,为我化春酿。”元文学家鲁起元:“郭外家居傍翠微,柳边斜插酒帘飞。石田秋后稻粱熟,乡国霜前桔柚肥。绿草青山看不厌,黄花翠竹自相依。佳名好似严陵濑,隐士何人坐石矶。”(《题七里市》)。明大旅行家徐霞客:“由玉山东门入,里许,出西门……城外市肆聚焉,以下水之埠在也。”(《江右游日记》)。郁达夫:“单就这一角的风景来说,有山有水,还有水车、磨房、渔梁、石磡水闸、长堤,凡中国画或水彩画里所用得着的各种点景的品物,都已经齐备了。我觉得行尽了江浙的两地,也是很不多见的……玉山城里的人家,实在整洁得很,沿城河的一排住宅,窗明几净,倒影溪中,远看好像是威尼斯市里的通街。”(《冰川纪秀》)。江西学者方致远游七里街赞道:“七里街街长七里,车攘马熙八省尽称通衢,广信府中不二街……”

我沿着七里街一路走一路看,一道奇特的景观出现在面前:六根分别重10吨的文化柱,高高矗立在七里街旅游商业中心,大型浮雕“冰为溪水玉为山”,讲述七里街烟云往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玉溪杏花村》作者杜牧。”这是记录在现存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里清康熙十年(1671年)版的《玉山县志》的原始文字。吴行固先生告诉我,这一孤本《玉山县志》还有几处关于“杏花村”的记载,分别为:“杏花村在县治西隅,其地临溪多杏花,故名。旧有歌馆酒楼,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诗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指此也。蔡家园在县治西隅与杏花村相抵,乃昔人游玩之所。旧杏花村,南出玉虹桥上。下街由东街三桥头折西直抵玉虹桥前,折北至杏花村,邑之南隅属之。”据吴行固先生多年考证,杜牧作此诗应该是在唐大和三年(828年)清明,地点就在玉山七里街边。吴行固先生说,查杜牧50岁自撰的《墓志铭》及元代文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人传》得知:杜牧23岁写出《阿房宫赋》,26岁以第5名进士,但只被朝廷授予九品弘文馆校书郎,尚书右丞沈传诗出任江西观察史,荐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九品巡官。作为巡官,自然要奉命到玉山县巡差办事,杜牧是北方人,当时年轻气急,不适应南方气候,初到玉山人生地不熟,又恰逢清明时节当差巡行,下雨路滑又急又渴之时,产生“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慨与牢骚是十分正常的。而玉山古城西南门,即叫“杏花门”。

随着历史的迁移和岁月的侵蚀,七里街诸如杏花村古建筑逐渐变得苍老和衰败,曾经的繁华变得不再。为彻底改变七里街现状,玉山县依托冰溪河“一河两岸”倾力打造七里街旅游商业综合体项目。冰溪河“一河两岸”旅游综合体项目包括万柳洲公园建设、七里街沿河景观带、龙王庙修复等10个项目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总投资近8亿元,项目规划注重把山水自然特点、冰溪河灵秀、自然的风格与设计相融合,科学合理做好了水的文章,同时充分挖掘七里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全面展示玉山人文、历史和地理资源。如今,冰溪河南岸是一个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四季如春的万柳洲生态公园,河的北岸有着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徽派景观建筑,整个七里街旅游综合体,它与万柳洲生态公园隔河相望,让人感觉人在城中,城在园中。

七里街的整体设计,包括一河两岸,围绕着游客在里面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去考虑。到了玉山,有购物的地方,更有休闲的地方,有娱乐的地方。整个七里街的建筑风格,是按照徽派建筑,结合玉山原有的马头墙,它有机地融合了玉山的建筑文化。

情定三清山,夜遇七里街。白天在三清山观赏世界最美的自然风光,晚上到七里街享受最美的江南水乡风情。这是好客玉山人发出最为诚挚的邀请,也是七里街今后发展方向。

从七里街往西,我来到冰溪与玉琊溪交汇处,这里有个名叫板桥铺的地方引我前往。

与七里街遥相呼应的板桥铺,为古时繁华的商贸街,它与七里街形同姐妹,同样有着悠久的商贸史,一度成为水陆要冲和过载码头,光绪年间,曾建有驿站,沿岸设有木行、茶行、运输行、茶馆、酒榭,赣东、闽北及京广百货等均在这里集散。乾隆《玉山县志》载:常玉二山八省通衢,肩挑觅食者,日数千人,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由于板桥铺水陆皆通,行商流动来往复返,板桥铺由此而成为古商贸一条街。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昔日的商贸街已近乎荡然无存,只留下一段200多米长、3米来宽的老街。古商贸街是板桥铺古代商业文明的见证,它与七里街一样,是冰溪河边一部活着的商贸历史……

我就这样沿着七里街一路走一路看,烟雨朦胧模糊了我的双眼,悠长的街巷由时间将往事埋葬。柔情似水的雨点,将一曲《七里水乡》的歌谣在迂回曲折的雨中小巷中吟唱得荡气回肠:

一阵细雨绵长,

两岸柳竹轻扬;

小桥流水闪玉波,

船儿悠悠入画廊。

晨风清爽送来荷花香,

洒下一路芬芳;

夕阳邀月含情牵华灯,

靓了百扇古窗……[1]

作者简介

王耀忠、江西玉山人,现供职于玉山县广播电视台专题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