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烟柳(韩廷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烟柳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烟柳》中国当代作家韩廷信的散文。

作品欣赏

烟柳

阅读古诗词一些含“烟”字的作品,发现用“烟柳”意象与时令季节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而是用“烟”来构成定中式偏正词。如烟柳,烟雨,烟树,烟花,烟波等等。举例如下: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唐代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代韦庄《谒金门·春雨足》“云淡水平烟树簇,千心千里目。”宋代钱惟演《木兰花·晚上风光莺语乱》“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清代沈雄《金明池·秣陵怀古》“最伤心,烟柳险城,尽巷口乌衣,兴亡难诉。”《牡丹亭·惊梦》“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由“烟”构成的偏正词中,“烟”起修饰作用,作定语,修饰“烟”字后面的主词(中心词)。使中心词所指事物具有模糊浑厚,轻柔丰润的朦胧质感。把烟柳、烟雨、烟树、烟波等理解为含“烟”字的偏正词,就不难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了。

常把柳和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柳树多生长在傍水湿润的地方,而且成片,茂盛浓宻。远远看去,水汽氤氲间如一片烟雾。柳如烟,多指江南之景。江南多水,春天气温升高,蒸发出水汽,会增强这样的视觉效果,常称之为春烟。如清代高鼎《村居》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天,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飘摆,像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烟雾凝集着,杨柳沉醉在烟雾般的水汽之中。此时的杨柳即早春的烟柳。

初春,柳树刚抽新芽,颜色浅淡轻柔,有烟雾的飘浮感。此时的柳叶很小很小,不深。贴近细看,只能见到一小点一小点的鹅黄嫩芽。若远看,就有烟柳的朦胧感。这就是我国的传统色彩——柳黄色。南方早春柳树,柳芽是嫩绿或新绿色,待柳叶稍稍长出但还嫩黄未绿之时,远望成片的柳树,很像轻烟笼罩着树冠。雨天,浅浅的柳色与淅沥雨雾融为一体,如像柳树蒙着一层水汽。晴天,呈现出一种迷蒙的质感,袅起淡淡薄雾,视为晴柳。

简言之,烟柳即为烟雾笼罩的柳树或柳林。

古诗词讲究营造意境。柳如烟或烟柳,只是一种比喻,实际上是一种乌有之神韵,是对审美对象的远视。柳或烟都能给人一种轻盈柔和之感觉,只要本体和喻体在某一点相似就行了。诗无达诂,意会即可。太过认真,认死理,过分抠字眼,反倒把韵味儿弄没了。把烟柳仅解读为有絮飘荡的柳树,疑有只知其一之嫌,欠妥。有柳絮飘飞时,已是柳树种子的成熟期。从生长周期看,已不代表颇具强大生命力的欣欣向荣萌发期。此时的烟柳给人带来衰柳,秃柳,败柳之压抑感,未见得好于初春被轻烟笼罩的柳树。

早春的柳树是新柳,淡黄柳,鹅黄柳,是一片怯生生的沐浴着初春的温柔阳光,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是富有生命力的稚嫩美好的象征。稍过三五天,润泽柳树的那一层玉烟水汽就消失了。柳树一天天渐变为金黄,浅绿,深绿色了。当那一团鹅黄嫩色变成了绿色,和凌空绿云融为一体,柳色不再焕发出欲满欲滴的水嫩,出现烟雾笼罩树冠的朦胧。此时的柳,茁壮成长,尽显旺盛的生命力。早春的烟柳是生机勃勃的柳树。它与初春小雨中的小草生长在同一时空、同一条件下,具有很明显的可比性。这就烘托出初春小草之景色是绝胜的。

[1]

作者简介

韩廷信,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