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炎黃子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1月16日 (六) 13:42 由 Mjlk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中文名稱 炎黃子孫

意义	     代指华人,意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來源 炎帝與黃帝的後輩,取其簡稱

名詞淵源

名詞釋義

  炎黃:炎帝 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帝(Yandi;Yan Emperor ),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 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炎帝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前2599年)。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與炎帝(Yan Emperor,生於今寶雞境內的姜水之岸)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帝和黃帝的後代。

炎黃子孫是指中華民族的後代。亦作「黃炎子孫」。

名詞出處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華夏民族的自稱。語出《國語·周語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後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 皆黃、炎之後也。」也就是說,鯀、禹與夏人之後,以及共工、四岳與各姜姓國,「皆黃、炎之後也」。先秦炎黃子孫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繼承了華夏文明的國家。 [1]比如周王室和魯、晉、鄭、衛、韓、魏、燕、虞、虢等姬姓國;齊、申、呂、許等姜姓國。徐、黃、郯、江、趙、秦等嬴姓國、子姓宋國。炎黃合祀,始自秦靈公。《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後來的傳說的幾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

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後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幾乎所有的姓氏都把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這個觀念隨着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清末反抗滿族統治的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取得漢人的支持,激進的革命派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而溫和的改良派則認為「中國皆黃帝子孫」。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蠶食,包括少數民族人士 [2]在內的有識之士號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在面對外國強敵侵略而處於亡國亡種的危機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的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的符號。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的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 [3]在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全體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共識 [4]。

該詞含義

  「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遊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打敗了炎帝族,由西北進入了中原地區。

  黃帝與炎帝,又與居住在東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化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民間傳說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制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併。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歷史發展

   「炎黃子孫」是海內外華人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這個詞的真正出現與廣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雛形「黃炎之後」、「炎黃苗裔」、「黃帝子孫」等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有了,這些都是「炎黃子孫」稱謂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表現形態。《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黃時代沒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這樣的名詞,但卻為後世此類名詞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諸子爭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稱讚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莊子認為「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約半個世紀以後,齊威王鑄敦銘記「高祖黃帝」,自認為黃帝子孫。《國語·魯語》說:「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說明舜、禹皆為黃帝之後。《國語·周語》說:「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豈系無寵,皆黃炎之後也。」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黃帝子孫」等稱謂出現並得到認同的時期。漢高祖劉邦編造了赤帝(炎帝)子斬白帝子的故事,為以漢代秦製造輿論。漢初黃老學盛行,「百家言黃帝」。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10餘萬大軍北巡朔方,歸途中「祭黃冢橋山」,開創了黃帝陵祭。王莽代漢時自稱黃帝之後,聲稱「姚、媯、陳、田、王凡五姓者,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黃帝華夏始祖之地位確立下來的是司馬遷。翻開《史記》,第一位進入我們視線的人物就是黃帝。在司馬遷的筆下,不僅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聖賢明君是黃帝子孫,而且秦、晉、衛、宋、陳、鄭、韓、趙、魏、楚、吳、越等諸侯們也是黃帝之後,甚至連匈奴、閩越之類的蠻夷原來亦為黃帝苗裔。如此一來,便把各族統統納入到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譜系中去了。司馬遷堅持大一統歷史觀和民族觀,把黃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雜語」,下啟二十四史,對於國人自稱「黃帝子孫」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漢元帝、成帝時,博士褚少孫補《史記·三代世表》時稱「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王充在《論衡·案書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這說明「黃帝子孫」一詞在漢代主要是指聖賢明君,並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

  自稱炎黃之後者不乏其人。貴族墓誌中祖述炎黃者不勝枚舉。這麼多人競相自稱炎黃之後,未必合乎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時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姓氏之學最盛於唐」。唐人林寶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論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風俗通」。而《世本》簡直就是一部黃帝和炎帝的族譜。唐代族譜已不可見,宋明以後的族譜大都攀附歷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遠祖炎黃二帝,故而梁啓超感嘆「尋常百姓家譜,,一不祖黃帝」。宋王朝尊奉炎帝為感生帝,宋真宗尊黃帝崇道教。與宋對峙的遼統治者自稱炎帝後裔。《遼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黃之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這正是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

魏晉至清末

  雖然炎黃二帝備受尊崇,但「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等詞語卻隱而不顯,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與古代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較淡,對炎黃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於血緣性,「炎黃子孫」一詞的指代範圍較小等因素有關。古代中國是「王朝國家」,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王朝國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說:「遠祖非一,不可遍追,故親盡而止。

甲午戰爭以後

  列強侵華加劇,清廷治國無方,中華民族危機,民族主義傳入,長期蟄伏不顯的「炎黃子孫」等稱謂好像井噴一樣湧現出來,頻頻見諸於書刊報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流行詞語。改良派是這一現象的提倡者,而革命派則是真正的主導者。二者雖然同樣使用「炎黃子孫」,但含義卻明顯不同,改良派認為「中國皆黃帝子孫」,革命派卻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以「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己任的國粹學派,視黃帝為國粹、國魂。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詩云:「人生亦有祖,誰非黃炎孫?歸鳥思故林,落葉戀本根。」滿族貴族盛昱大聲疾呼:「起我黃帝胄,驅彼白種賤,大破旗漢界,謀生皆自便。」清末「炎黃子孫」稱謂的勃興一方面促進了反清革命的興起與勝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黃子孫」真正成為國人廣泛使用的自我稱謂的同時,又縮小了「炎黃子孫」一詞的指代範圍,不利於民族國家的構建。辛亥革命後,「五族共和」取代了「驅除韃虜」,「炎黃子孫」亦由漢人的同義語轉變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經過五四運動和五卅運動的洗禮,國人進一步形成了「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的共識。

抗日戰爭時期

  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浴火重生的時候。「炎黃子孫」稱謂終於在抗戰的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中共中央在給中國國民黨的電報中稱:「我輩同為黃帝子孫,同為中華民族兒女,國難當前,惟有拋棄一切成見,親密合作,共同奔赴中華民族最後解放之偉大前程。」蔣介石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中指出:「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國共兩黨同祭陝西黃帝陵,毛澤東親撰祭黃帝陵文,蔣介石親題「黃帝陵」三字,他們都以「炎黃子孫」自居。學者們紛紛以筆代槍,弘揚炎黃二帝偉績,激勵軍民抗戰士氣。陳子怡先生在《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一耶?二耶?》一文中指出:「非黃帝子孫者,皆納入黃帝子孫之中,而無論何姓,皆黃帝子孫矣」;「所以後世之人,咸謂中華民族皆黃帝子孫也」。錢穆先生在《黃帝》一書中認為,「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是很有道理的。」表達了對「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稱謂的認同。

  「炎黃子孫」稱謂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文化尋根」和「文化自覺」的需要。因此,只要這種認同心理繼續存在,「炎黃子孫」稱謂就會繼續使用下去。

  為什麼自稱炎黃子孫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可能有些人不同意,說我們是少數民族,我們不是像漢族人一樣是炎黃子孫吧?

  其實,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主要是從文化和文明的角度來說,所以我們說是人文始祖。

  東方文明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可否認,東方文明是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和發源地的。就像印度文明是也可以稱為恆河文明,埃丵及文明可以稱為尼羅河文明,蘇美爾文明可以稱為兩河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可以稱為地中海文明一樣。傳統的東方文明涵蓋的範圍一般來說包涵東亞、東北亞、東南亞的一部分、中亞的一部分、太平洋西海岸的島嶼,如日本、沖繩島、關島等。其中中亞地帶是多種文明交相影響的地帶,東南亞是指其大陸部分。

  上述所描述的區域和周邊其他文明相比,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東方各社會之間就是相比於其他地區來說仍然有更多的共性。這種共性就是過去5000多年歷史中形成的,是歷史的積澱。

  而黃河文明主要是以炎黃帝時期的文明基礎為發端的。它是以炎黃時期為文明的起始點,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各種文明的因子之間相互碰撞、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文化、藝術、審美、習俗、思想、政治制度、軍事特色、飲食習慣、價值觀、世界觀、宗教、文字等等。這些東西明顯區別於其他文明社會。毫無疑問,文明的這些成分萌芽於炎黃帝時期。

  排除民族的偏見以及狹隘的民族觀,炎黃子孫之說並不是不合理的。

  至於黃帝、炎帝、蚩尤的特點和戰爭,並且認為正是這種早期的戰爭和碰撞,獲得了同時期東方大地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機遇,促進了黃河流域文明的突破性發展。

  炎帝族的突出貢獻是對於原始農業的突破性發展,在炎帝故鄉寶雞的北首嶺遺址中(距今7000-5000年)發掘大量的石、骨、角、陶製農具和碾盤、碾棒,說明當時的先民已進入農耕時代,大量陶片的出土,證明他們也已掌握了陶器製作技術。據記載,炎帝神農氏的貢獻主要有發明農具、培育穀物——粟、制陶、織布、嘗百藥、作蜡祭、舞蹈、五玄琴、創日市等。是原始社會衣、食、娛樂、藥物、交易的主要發明者,這些都是關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經濟方面的。但是炎帝族的部落管理水平顯然不行,所以,炎帝族統治時期,部落衝突較多。這時,一個善於戰爭、管理部落的制度發明者出現了,這就是我們的另一個始祖——黃帝。

  根據現有的文字記載,黃帝的突出才能在於訓練軍隊、團結部落、創立新制度、善於用人、善於用新的思想來管理部落。氏族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要解決這些衝突,軍事手段是最後的支撐,黃帝正是看到部落衝突不斷,百姓生活艱難,才努力訓練軍隊,打造了一支比較善戰的部落聯合軍隊,這支軍隊打敗了炎帝族和蚩尤九黎族,為黃帝開創一個更大範圍的部落聯盟打下了基礎。據記載,黃帝最主要的貢獻在於採集各種原始的政治思想,創立官僚制度、德治傳統、禮儀制度,積極收羅賢人並用好人。同時整理和發揚光大了炎帝族的農業革丵命成就,團結了更多的部落,結束了原始部落之間的野蠻衝突,促進了各部落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正因為有了這些制度上的建設和基礎,黃帝的第8、9代孫堯、舜、禹才可能進行更大規模的治理黃河的壯舉。

  因此,如果說炎帝神農氏是原始技術、生產、交易、娛樂、藝術等的發明者,那麼黃帝就是思想、政治制度、社會制度、軍事、部落管理的創立者,他們是一個完整的文明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東方大地的文明樣式,正是傳承了他們的原始的基本範式,不斷發揚光大,不斷豐富和充實,演繹而成的。

  中國歷史上,漢族曾是炎黃文明的最強大的繼承者,所以,漢族人口也發展的最多,統治的時間相對較長,其他不同的少數民族也曾在不同的範圍實踐過統治,東方大地這個舞台是各民族共同演繹的。儘管隨着歷史的演變,各民族之間的差異也不小,但是和其他的文明和民族比較起來,這些差異其實還是較少的。

  所以,炎黃帝是中國人的人文始祖,這一點應該是無可爭議的。當然一些其他的民族也有認同伏羲等為始祖的,我們認為也無可厚非。實際上,整個東亞社會應該是同根連枝的,或多或少都相互影響過。據說,炎帝還發明、製作了琴瑟,創造「宮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當然,黃帝也非常了不起。黃帝發明製造了車,「軒轅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黃帝還始造釜甑,從此開創了華夏人「美食文化」的歷史。黃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蠶桑一織絲事業。黃帝原為中原各部落的首領,後來同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在各個部落的支持下,獲得全勝,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同樣值得我們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不斷發展,並與各少數民族通婚,慢慢形成華夏族。因此,中國人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我們正處於公民社會的嶄新時代,民族意識逐漸淡化,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如過往煙雲,早已成為我們遠眺的化石般的故事,也許在許多地方積澱了足夠多的記憶。

  不管怎樣,我們不應當忘記在遠古時期為中華文明作出傑出貢獻的炎黃先祖們,緬懷他們,是為了在面對人類發展歷史上新的挑戰的時候有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黃帝陵墓

  黃帝陵就在中國陝西省黃陵縣的一座長滿了

蒼松翠柏的山上,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現在每年清明時節,都有許多海、內外炎黃子孫到那裡去祭祖。

民族構建

  之前有人說中國人自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乃來自於晚清的民族國家構建,這是一種典型的武斷與臆測。

  傳說中炎帝、黃帝是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兩個部落首領,他們聯手擊敗了蚩尤部落,確立了華夏族群在中華大地的優勢地位,炎黃兩大部落並最終融合成華夏部落,並在春秋戰國時期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 [5]

  傳說中黃帝炎帝部落的興起與現代考古所發現的4600年前龍山文化的爆發式擴張吻合,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傳說記載的可信性。

  正因為炎黃二帝本身是中國遠古時代對於中華民族的統合做出極大貢獻的領袖,所以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原的各國至少王室,就紛紛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兩大部落,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恰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族通過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最終完成了華夏族的形成,其表現就是華夏族不但語言、文字、文化、風俗等等都趨向一致,而且大家都把族源追溯到炎帝黃帝兩大部落。

  後來,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紛紛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黃帝、炎帝,希望鞏固自身合法性,例如據《晉書》記載,前秦皇帝、氐人苻堅「其先蓋有扈(黃帝之後)之苗裔」;前燕政權的開創者、鮮卑人慕容「其先有熊氏(黃帝)之苗裔」;後秦政權的開創者、羌人姚弋仲「其先有虞氏(黃帝之後)之苗裔」;建立了夏國的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朕大禹之後」。《北史·魏本紀》說:「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在唐朝的史書中記載,稽胡、庫莫奚、突厥這些民族都是黃帝後代的分支。元朝修《遼史》時稱,「遼本炎帝之後,按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第一次實現遊牧民族統治全中國的元朝亦對黃帝尊崇有加,《元史·祭祀志》載:「元貞元年初命郡縣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太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農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后氏、力牧氏之神配。」清代對黃帝的尊崇更是有增無減,自順治以下10帝中除宣統帝溥儀外,皆遣官致祭過黃帝陵,致祭次數達36次。

  炎黃子孫這個名詞強調的是血緣與文化的統合,從四千多年前開始,炎黃部落聯盟到華夏民族再到中華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學習,炎黃的血脈流淌在我們彼此的血液里,這亦是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的依據。

  如此眾多之人均自稱黃帝之後,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世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

  而中國的絕大多數的姓氏也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黃帝炎帝。例如中國當今最大的前120姓,據統計,屬於黃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屬於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許、姜、崔、雷、易、章。屬於東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總的來說,120大姓絕大多數屬於黃帝系,少部分屬於炎帝系和東夷系。

  而這才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甫一接觸炎黃子孫這個名詞,就立刻認同之的根本原因。

其重要性

  1,黃帝是一定意義上的中華開國者;祭祀黃帝有助於彰顯中華道統的延續,鞏固政權合法性。

  炎黃,尤其是黃帝實質上是中國從部落時代走向國家形態的標誌與象徵。根據傳說記載來看,是黃帝統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過炎黃兩大部落的聯合,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甚至可以說,黃帝是中國這個國家的締造者,是真正的中華之父,華夏之父。

  孫中山先生在《祭黃帝文》里開宗明義地講到:「中華開國五千年,黃帝軒轅自古傳。」實際上亦把黃帝視為中華開國之人。

  歷代以來,從春秋開始,秦漢唐宋元明清包括漢族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無不對黃帝頂禮膜拜,某種程度上是對於自身道統的合法性的追認與鞏固。

  而民國以及與共和國的祭祀黃帝、祭祀炎帝亦在與迎合中國人對於中國這個從黃帝開國起的道統綿延不絕的近似於宗教的信仰。

  或者說,政府的公祭黃帝亦是彰顯自身乃是延續從黃帝以來的中國的道統,強調治權的接續,從而宣誓自身合法性的一個重要手段,絕不可等閒視之。

  牟鍾鑒教授指出,黃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統緒,使中華民族之中各個民族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歸屬,起到了鞏固中華共同體的作用,其意義異常偉大。黃帝信仰又突顯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開啟了文化民族主義的先河,其價值亦不可低估。 [6]

  2,炎黃子孫的稱號更能夠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華人華僑。

  炎黃子孫具有的極強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相對於側重於文化的中華民族與莫名其妙的中華兒女,血緣與文化兼備的炎黃子孫更能得到廣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以及海外華人的認同。

  簡單查閱新聞,可以看到炎黃子孫的說法在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里出現的頻率之高,例如連戰、宋楚瑜、馬英九等都曾自詡炎黃子孫,以此顯示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文化相通的骨肉親情,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炎黃子孫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起到重要作用。

  2300萬的台灣同胞、700萬的香港同胞、55萬的澳門同胞、5000萬的海外華僑華人的拳拳之心就可以無視嗎?難道只負責統戰那一小部分堅決否認自己是炎黃子孫的少數民族中的少數人嗎?

反對聲音

  之所以出現部分精英反對炎黃信仰,實質是對炎黃為核心構建中華民族國族主義的努力的逆反,其本質問題乃是利益博弈,是部分吃民族飯的少民知識分子希望保住自己賴以存在的一種努力,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無論當局如何做,即使把炎黃從中華民族祖先的聖壇上拉下來,換上另外的,諸如盤古之類也無濟於事,因為只要當局是在推進中國的國族整合,他們就必然強烈反對。

  所以,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從改變吃民族飯的部分知識分子的利益鏈開始。

  希望靠作踐自己來取悅討好少民希圖達到民族團結和睦的行徑本身就南轅北轍,只能招來對方更得意忘形的驕橫與得寸進尺的叫囂與羞辱,現在看來,很多政策制定者根本沒弄清楚那小撮少民精英鬧獨立的動機,人家要的是巨大的超規則利益,是利益,而不是區區一個或幾個名詞、宣傳口號。

  在他們眼裡,除了獨立(或變相獨立)他們可以不要一切;有了獨立,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切。

  如果自以為換個宣傳口號就能讓一小撮少民敗類立地成佛,簡直比那些以為少民富裕了就不鬧獨立了更傻更天真。如果不改變現在這種利益的流向(搞獨立或變相獨立得到的不是嚴厲懲處,而是更多的利益輸送),別說廢棄了炎黃子孫的說法,就是廢棄了中華民族、中華兒女(現在很多激進的少民憤憤也是不承認自己屬於之的,這其實跟不承認炎黃子孫就隔着一層紙而已),通通都沒用。

  他們抗拒的不是炎黃子孫這個名詞,而是炎黃子孫所代表的中國的國族整合。

相關歌曲

基本介紹

炎黃子孫簡譜

詞曲:陳偉

  編曲:孫俠

  演唱:冷漠

  吉他:張藝

  錄音:劉赫名

  混音:阿KEN

  伴唱:紅蘋果

  監製:陳偉

  製作:北京冒牌音樂製作公司

  出品:北京天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發行:深圳志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歌曲歌詞

  一身傲骨 氣貫長虹

  華夏文明 千百年天下傳頌

  一腔熱血 風起雲湧

  江山如畫 萬世千秋家國夢

  一片肝膽 榮辱與共

  頂天立地 從不懼風雨崢嶸

  一夢千年 壯志在胸

  四海為家 天地自在我心中

  這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中國人

  五千年一脈相承 熱血沸騰

  同根同源同種 同樣的忠貞

  這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精氣神

  五千年滄桑縱橫 心手相連

  相親相愛相連 相伴到永恆

歌手簡介

  冷漠,男,原名冷全煒,1983年1月16日出生於河南省新鄉市。中國著名歌手,當今活躍於流行樂壇的一顆新星。 2010年由天狼音樂數字運營的《小三》專輯,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使冷漠一舉成名。隨後推出《看透愛情看透你》《抽身》《我不怪你也不會恨你》《月光族的淚》、《我愛你勝過你愛我》、《小三》【續集】、《寂寞是你給的苦》、《陪你走一程》、《抽身》、《我在回憶里等你》等歌曲。並於2011年3月參加中央電視台《中華情》大型演出,冷漠與雲菲菲共同演唱《這條街》博得台下觀眾的熱烈掌聲,並贏得導演組以及業界同仁的高度認同。。

  中華合符壇景區占地面積約500畝,於2006年4月份開工建設,現建成有龍鳳華表、三祖橋、中華統一廣場、中華合符壇、民族大觀園、九龍騰飛雕塑等多個景區。涿鹿是中華三祖合符會盟之地。

 

漫畫百科

以下內容由蔡志忠工作室提供




詞條圖冊

炎黃子孫炎黃子孫

參考資料

1.《國語·鄭語》

2.比如,滿族貴族盛昱稱:「起我黃帝胄,驅彼白種賤,大破旗漢界,謀生皆自便。」

3.國民政府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中指出:「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

4.中國共產黨在給中國國民黨的電報中稱:「我輩同為黃帝子孫,同為中華民族兒女,國難當前,惟有拋棄一切成見,親密合作,共同奔赴中華民族最後解放之偉大前程。」

5.國家政治認同下的黃帝崇拜,牛銳

6.文化學的視野:黃帝信仰與中華民族,牟鍾鑒

詞條標籤

歷史 華夏 中華民族 民族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