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炎黄子孙

移除 22,30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最早可以定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国时期]]史书《[[国语.周语下]]》记载太子晋言:“……夫亡者岂无宠? 皆黄、炎之后也。”说那些失去姓氏的人不是没有人爱,他们也都是 [[ 黄帝 ]] [[ 炎帝 ]] 的后人。[[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说:“鲧,黄帝之后也;共工,炎帝之后也”,“虞、夏俱黄帝、[[颛顼]]之后”,由此可以认为“黄、炎之后”就是“炎黄子孙”称呼的萌芽了。秦汉以来,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出现,司马迁在《[[ 史记三代世表]]》里 说: “舜、禹、契、后稷 以“五 皆黄 子孙也 为开端,编排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华夏血统。他在 <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0237c1a121.aspx [[ 三代世表]] 里说 舜、禹、契、后稷 皆黄帝子孙也 。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古诗文网</ref> 。首次提出了“黄帝子孙”一语。
==炎帝==
==名词渊源==炎帝(Yandi;Yan Emperor ),[[华夏]]始祖之一,[[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名词释义=黄帝==
炎黄:[[炎帝]] 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Yandi;Yan Emperor ),[[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年~前2599年)。[[轩辕黄帝]]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 祖,与炎帝(Yan Emperor,生于今宝鸡境内的姜水之岸)并称为中华始 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帝和黄帝的后代
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名词出处悠久传承===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 皆黄、炎之后也。”也就是说,鲧、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黄、炎之后也」。先秦炎黄子孙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QNR4CQV05239SSJ.html 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称呼,甚至连海外的华人都在用],网易订阅 ,2019-10-05</ref>。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炎黄合祀,始自[[秦灵公]]。《[[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把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ref>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ref>[https://sns.91ddcc.com/t/18702 “炎黄子孙”称谓的由来],才府,2014-6-11</ref>。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ref>[http://www.71.cn/2011/0930/631109.shtml 中国共产党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宣讲家网</ref>。
=== 该词含义=== [[File:黄帝11.jpg|缩略图|右|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4554434659&di=938e708093b101cf3aad089a2329ee8c&imgtype=0&src=http%3A%2F%2Fa.cvimg.cn%2FUploadFile%2FUserFiles%2F2015%2F4-3%2F94a8392c-5a48-4989-9798-4f64587d035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5-4-3/1165677.aspx?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来自价值中国  的图片]]]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 民族 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民间传说==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历史发展==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齐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秦汉时期=== [[File:司马迁11.jpg|缩略图|右|司马迁[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4555192846&di=d746718eea21b7bb250bbae4f9409fb9&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front%2F287%2Fw640h447%2F20181019%2FbNhV-hmrasqs4758950.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2085076237_7c47bd0d00100euyi.html 来自新浪网司马迁  的图片]]] 秦汉时期是“黄帝子孙”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汉高祖刘邦]]编造了赤帝(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汉初黄老学盛行,“百家言黄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0余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中“祭黄冢桥山”,开创了黄帝陵祭。[[王莽]]代汉时自称黄帝之后,声称“姚、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把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黄帝子孙”一词在汉代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人竞相自称炎黄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梁启超]]感叹“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炎帝为感生帝,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魏晋至清末=== 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与古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较淡,对炎黄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于血缘性,“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较小等因素有关。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王朝国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说:“远祖非一,不可遍追,故亲尽而止。 ===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一现象的提倡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却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己任的国粹学派,视黄帝为国粹、国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满族]]贵族盛昱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清末“炎黄子孙”称谓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黄子孙”真正成为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的同时,又缩小了“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 构建 。[[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亦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名词。经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洗礼,国人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的共识。 ===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浴火重生的时候。“炎黄子孙”称谓终于在抗战的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蒋介石]]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国共两党同祭陕西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他们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学者们纷纷以笔代枪,弘扬炎黄二帝伟绩,激励军民抗战士气。[[陈子怡]]先生在《[[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一耶?二耶?]]》一文中指出:“非黄帝子孙者,皆纳入黄帝子孙之中,而无论何姓,皆黄帝子孙矣”;“所以后世之人,咸谓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也”。[[钱穆]]先生在《[[黄帝]]》一书中认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表达了对“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称谓的认同。 “炎黄子孙”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因此,只要这种认同心理继续存在,“炎黄子孙”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 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可能有些人不同意,说我们是少数民族,我们不是像汉族人一样是炎黄子孙吧? 其实,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主要是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说,所以我们说是人文始祖。 东方文明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可否认,东方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和发源地的。就像[[印度]]文明是也可以称为恒河文明,埃丵及文明可以称为[[尼罗河]]文明,[[苏美尔]]文明可以称为两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可以称为地中海文明一样。传统的东方文明涵盖的范围一般来说包涵东亚、东北亚、东南亚的一部分、中亚的一部分、[[太平洋]]西海岸的岛屿,如[[日本]]、冲绳岛、关岛等。其中中亚地带是多种文明交相影响的地带,东南亚是指其大陆部分。 上述所描述的区域和周边其他文明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东方各社会之间就是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说仍然有更多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过去5000多年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 而黄河文明主要是以炎黄帝时期的文明基础为发端的。它是以炎黄时期为文明的起始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各种文明的因子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审美、习俗、思想、政治制度、军事特色、饮食习惯、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文字]]等等。这些东西明显区别于其他文明社会。毫无疑问,文明的这些成分萌芽于炎黄帝时期。 排除民族的偏见以及狭隘的民族观,炎黄子孙之说并不是不合理的。 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特点和战争,并且认为正是这种早期的战争和碰撞,获得了同时期东方大地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机遇,促进了黄河流域文明的突破性发展。 炎帝族的突出贡献是对于原始农业的突破性发展,在炎帝故乡宝鸡的北首岭遗址中(距今7000年—5000年)发掘大量的石、骨、角、陶制农具和碾盘、碾棒,说明当时的先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量陶片的出土,证明他们也已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据记载,炎帝神农氏的贡献主要有发明农具、培育谷物——[[粟]]、制陶、织布、尝百药、作蜡祭、舞蹈、五玄琴、创日市等。是原始社会衣、食、娱乐、药物、交易的主要发明者,这些都是关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经济方面的。但是炎帝族的部落管理水平显然不行,所以,炎帝族统治时期,部落冲突较多。这时,一个善于战争、管理部落的制度发明者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始祖——黄帝。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黄帝的突出才能在于训练军队、团结部落、创立新制度、善于用人、善于用新的思想来管理部落。氏族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冲突,军事手段是最后的支撑,黄帝正是看到部落冲突不断,百姓生活艰难,才努力训练军队,打造了一支比较善战的部落联合军队,这支军队打败了炎帝族和蚩尤九黎族,为黄帝开创一个更大范围的部落联盟打下了基础。据记载,黄帝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采集各种原始的政治思想,创立官僚制度、德治传统、礼仪制度,积极收罗贤人并用好人。同时整理和发扬光大了炎帝族的农业革丵命成就,团结了更多的部落,结束了原始部落之间的野蛮冲突,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正因为有了这些制度上的建设和基础,黄帝的第8、9代孙尧、舜、禹才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治理黄河的壮举。 因此,如果说炎帝神农氏是原始技术、生产、交易、娱乐、艺术等的发明者,那么黄帝就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军事、部落管理的创立者,他们是一个完整的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东方大地的文明样式,正是传承了他们的原始的基本范式,不断发扬光大,不断丰富和充实,演绎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汉族曾是炎黄文明的最强大的继承者,所以,汉族人口也发展的最多,统治的时间相对较长,其他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曾在不同的范围实践过统治,东方大地这个舞台是各民族共同演绎的。尽管随着历史的演变,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不小,但是和其他的文明和民族比较起来,这些差异其实还是较少的。 所以,炎黄帝是中国人的人文始祖,这一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当然一些其他的民族也有认同[[伏羲]]等为始祖的,我们认为也无可厚非。实际上,整个东亚社会应该是同根连枝的,或多或少都相互影响过。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黄帝陵墓==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民族构建==
[[File:黄帝123.jpg|300px|缩略图|右|<big>黄帝</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29/c56ab4bb14b6453c824298a459d79381.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17218465_100054862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之前有人说中国人自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乃来自于晚清的民族国家构建,这是一种典型的武断与臆测。
传说中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两个部落首领,他们联手击败了蚩尤部落,确立了华夏族群在中华大地的优势地位,炎黄两大部落并最终融合成华夏部落,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ref>[http://www.sohu.com/a/300343846_120100694 国学知识,天下、中国、华夏、九州 ],搜狐,2019-03-10</ref>。
而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姓氏也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例如中国当今最大的前120姓,据统计,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绝大多数属于黄帝系,少部分属于炎帝系和东夷系。
而这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 甫一接触炎黄子孙这个名词,就立刻 认同之的根本原因。
== = 重要性===
1,黄帝是一定意义上的中华开国者;祭祀黄帝有助于彰显中华道统的延续,巩固政权合法性。
[[牟钟鉴]]教授指出,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其意义异常伟大。黄帝信仰又突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先河,其价值亦不可低估<ref>[http://www.docin.com/p-740817892.html 文化学的视野:黄帝信仰与中华民族,牟钟鉴],豆丁网</ref>。
2,炎 == 子孙的称号更能够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帝陵墓==
子孙具有 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 极强 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 亲和力与凝聚力 山上 相对于侧重于文化的 中华民族 与莫名其妙 始祖黄帝轩辕氏 中华儿女 陵墓 血缘与文化兼备的炎 相传 子孙更能 到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的认同。 简单查阅新闻,可以看到炎黄子孙的说法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例如[[连战]]、[[宋楚瑜]]、[[马英九]]等都曾自诩炎黄子孙 道升天 显示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骨肉亲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炎黄子孙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陵墓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重要作用 衣冠冢 。 2300万的[[台湾]]同胞、700万的[[香港]]同胞、55万的[[澳门]]同胞、5000万的海外华侨华人的拳拳之心就可以无视吗?难道只负责统战那一小部分坚决否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少数民族中的少数人吗? ==相关建筑== ===中华合符坛=== 中华合符坛景区 位于[[河北 陕西 ]][[张家口市]][[涿鹿 黄陵 ]]矾 城北桥 镇。中华合符坛景区占地面积约500亩,于2006年4月份开工建设,现建成有龙凤华表、三祖桥、中华统一广场、中华合符坛、民族大观园、九龙腾飞雕塑等多个景区。涿鹿是中华三祖合符会盟之地。五千 ;1961 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 黄帝国务院]] 公布为[[ 炎帝]]、[[蚩尤]]经过[[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为 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古墓葬第一号 ”, 共同开启神州鸿蒙,实现 号称“[[ 天下 第一陵]]”。黄帝陵古称 合符 桥陵 ”, 万方一统,开创了 华五千年文明史。 国历代帝王和 著名 人士祭祀黄帝 国学大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认定“中华文明 场所。据记载 根在涿鹿” 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 因此,构 自唐大历五年(770年) 中华合符坛, 庙祀典 弘扬中华合符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精神 促进祖国统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中华始祖留下合符文化理念的最好传承。合符即融合、统一、联盟之意,“合符文化”以黄帝,炎帝,蚩尤为 表的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探索、碰撞、磨合、深化共同创造的一条中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壮 王朝举行国家 、统一 基石。合符文化即是融合文化、和谐文化、团结文化、统一文化 场所 它体 着凝聚的力量 在每年清明时节 是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基础。 ==相关歌曲== ===基本介绍=== ====炎黄子孙简谱==== 词曲:陈伟   编曲:孙侠   演唱:冷漠   吉他:张艺   录音:刘赫名   混音:阿KEN   伴唱:红苹果   监制:陈伟   制作:北京冒牌音乐制作公司   出品:北京天籁文化传播 限公司   发行:深圳志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歌曲歌词====   一身傲骨 气贯长虹   华夏文明 千百年天下传颂   一腔热血 风起云涌   江山如画 万世千秋家国梦   一片肝胆 荣辱与共   顶天立地 从不惧风雨峥嵘   一梦千年 壮志在胸   四 许多 为家 天地自在我心中   这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中国人   五千年一脉相承 热血沸腾   同根同源同种 同样的忠贞   这就是 、内外 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   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精气神   五千年沧桑纵横 心手相连   相亲相爱相连 相伴 永恒那里去祭祖。
==视频==
<center>《中华五千年》:炎黄子孙</center>
<center>{{#iDisplay:b05231go9kx|650560|480390|qq}}</center>
<center>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的由来 </center>
<center>{{#ev:youku|XMzQzNjQxODEzMg|560|center}}</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 610 中国 料]][[Category:华人的自称]]
2,2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