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灰竹

中文学名:灰竹

拉丁学名:P.nuda McClur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刚竹属

灰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别名:石竹(江苏);净竹(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焦壳淡竹(浙江、江西);焦壳竹、乌焦竹(浙江);裸箨竹(台湾);小竹(陕西)秆高5~10m,径2~4cm,新秆在节下具一浓厚白粉圈,秆环显著突隆起而高于箨环,部分秆基部呈之字形曲折。箨鞘淡红褐色,部分笋具明显的颜色条纹,密被白粉,下部箨鞘密被斑块;无箨耳和肩毛;箨舌发达。先端平截。笋期4月上、中旬。竹材坚韧,富弹性,宜作竹器的柱脚、农具柄、毛竹构梢刀的长柄等。笋质优良,壳薄肉厚,味鲜美,俗称“石笋”,是加工天目笋干的主要原料。

目录

基本内容

  • 中文学名: 灰竹
  • 拉丁学名: P.nuda McClure
  • 科: 禾本科Gramineae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 目: 禾本目Graminales
  • 别称: 石竹、净竹、焦壳淡竹、小竹
  • 亚科: 竹亚科Bambusoideae
  • 族: 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刚竹亚族
  • 属: 刚竹属Phyllostachys
  • 组: 刚竹组Sect. Phyllostachys
  •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陕西湖南福建等地。
  • 命名来源:[Act.Phytotax.Sin. 18(2): 173. 1980]
  • 中国植物志:9(1):259
  • 组中文名:刚竹组
  • 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 族中文名:倭竹族
  •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形态特征

竿高6—9米,粗2—4厘米,劲直或常于基部呈“之”字形曲折,幼竿深绿色,被白粉,节处常为暗紫色,节—卜方有暗紫色晕斑,无毛,老竿灰绿色至灰白色;节间长达30厘米,有纵肋,竿壁厚,为竿粗的1/2—1/3;竿环强烈隆起,高于稍隆起的箨环。箨鞘背面为淡绿紫色或淡红褐色,具紫色纵脉纹和紫褐色斑块,尤以箨鞘的上部为常见,被白粉,因脉间有微疣基刺毛而微粗糙;无箨耳及鞘口缝毛;箨舌黄绿色,狭而高,其高约4毫米,顶端截形,边缘生短纤毛;箨片绿色,另有紫色纵脉纹,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幼时微皱曲,以后平直。末级小枝具2—4叶,无叶耳及鞘口继毛;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长8—16厘米。花枝呈穗状,长5—9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边缘生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继毛,缩小叶小,卵状披针形至锥状,每苞腋有2或3枚假小穗,基部的1或2片佛焰苞常不孕而早落。小穗含1或2朵小花,长2.7—3.5厘米,狭披针形;小穗轴最后延伸成针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为1片;外稃长2.5—3厘米,无毛或仅边缘疏生短柔毛;内稃长2—2.5厘米,通常无毛;鳞被3,长约4毫米;花药长约1厘米;柱头2或3,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5月。[1]

主要物种

紫蒲头灰竹与灰竹的区别在于老竿的基部数节间有紫色斑块,此斑块甚密以至布满整个节间,致使节间呈紫色。

浙江安吉。用途同灰竹。

主要价值

笋质优良,壳薄肉厚,俗称“石笋”,是加工天目笋干的主要原料;竿节甚突起,不易劈篾,但壁厚坚实,多作竹器柱脚,也作柄材使用。

产地分布

产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及湖南。1908年由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