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浓东门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弥浓东门楼,位于今日台湾高雄市美浓区,是清代弥浓庄的东门,面临美浓溪,水与门楼构成卫护弥浓庄聚落东侧的防御工事。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弥浓庄东栅门改建而成。[1]民国89年(西元2000年)5月,指定为古迹加以保存。
历史
- 相传是庄民于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间将村落既有的东栅门改建而成。
- 日本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毁于六堆义民军与日军交战炮火中。
- 日本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发起重建为楼高二层、钢骨水泥的现在形式。
- 太平洋战争时(西元1941〜1945年),上层增设小屋并挂大钟以为防空警报。
- 民国39年(西元1950年),拆除小屋与大钟,仿传统城楼形式而重修为今日的样貌。门楼正面高悬“大启文明”的横额,乃是模拟再现出身弥浓庄的黄骧云于清道光9年(西元1829年)高中进士而在门楼的题字。
- 民国89年(西元2000)5月,获指定为古迹加以保存。
建筑
楼高三丈五,周宽一五一方丈,为目前无城墙聚落中最大的城门楼。
- 昭和12年(1937)改建的东门楼为三层之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构造,二、三楼周边并设围栏。日治时期的主要结构体大部分获得保留,目前一楼仍维持日治旧观。
- 民国39年(西元1950年)的修建工程系以二楼以上的改造为主,将第三层钟楼及周边围栏拆除,第二层平屋顶仍保留主体,上方再叠放歇山顶,二侧共增设四根圆柱,形成今日所见之传统门楼意象。
- 民国103年(西元2014年),因长期自然风化、地震及结构老化等因素,进行结构补强,以原貌修复为原则进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