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潘达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达微
出生 1881年1月15日
籍贯 番禺县鹿步司棠下村
民族
职业 民主革命家

潘达微(1881年-1929年),广东番禺人[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2]。出生于一个武官家庭,自幼喜好丹青。1905年8月,潘达微在东京参加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及南方支部的中

坚分子,积极动员一批省港人士加入中国同盟会,还与妻子陈玮庄一起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奔走出力,为中国同盟会策动广州起义竭尽全力,多

次乔装设计,以祝寿送礼或新娘归宁等方式瞒过清廷耳目,为广州起义运输枪械弹药及物资支援起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不幸失败,众多革命党人被杀害后暴尸街头,潘达微冒死前往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安葬于广州黄花岗[3]。1929年,潘达微病逝于广州[4],临终前留下遗愿:希望陪葬于黄花岗长伴七十二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实现了他的心愿,将其遗骨附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内东侧,人们誉之为"七十二烈士的守护神"。

人物简介

潘达微(1880~1929),又名心微,

乳名阿忠,字铁苍,号景吾、影吾,别署冷残、沉庐,广州番禺县人。出身于官吏世家,父潘文卿是清末武官,是广州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幼

年勤奋好学,善诗文,尤长于国画,是著名画家居廉的弟子。他目睹清廷腐败无能,致使国患日深,遂立志救国,常以古人"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句自勉。1905年与陈垣、高剑父、陈树人等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针砭时弊,鼓吹变革。后又和高剑父、陈树人等在南武公学、培淑女校、洁芳女校等校分别担任图画教员,积极宣传革命[5]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潘达微参加中国同盟会,在河南漱珠桥担杆巷,以"守真书阁"作掩护,设同盟会秘密活动据点。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守真书阁"被查封。潘达微又在河南尾凤凰岗附近,与高剑父、陈树人创办"美术瓷窑",作秘密活动掩护所(现广东馆藏有"广彩冷月栖篁盘",由潘达微画竹,高奇峰画雀,陈树人画月,为此时作品)。宣统二年(),他与陈树人等在广州创办《平民报》和《1911平民画报》,并兼任广州《七十二行商报》笔政,常撰文抨击时政。

黄花岗起义中的革命夫妻——潘达微和陈伟庄。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越秀山麓至双门底各街道上殉难烈士遗骸枕藉,暴尸街头,广州各善堂遂派仵工把烈士遗体运送到东门外咨议局前旷地。番禺、南海两县知事,初拟把烈士移葬狗头山,后又拟葬于处决罪犯的臭岗。潘达微目睹爱国志士舍身成仁,悲愤交集,乃冒险犯难,以《平民报》记者身分,作现场采访,前往各善堂,洽商殓葬。筹措经费后,闻说广仁善堂在沙河马路边红花岗有空地一段,便向广仁堂求援,对善董徐树棠痛陈大义,并自我介绍是潘文卿的儿子,说:"座中多为父执,讵忍此不为小子助?"言词痛切,双泪直流。徐等善董深受感动,答允让出红花岗做烈士墓地,并负责棺殓营葬各事。

营葬之日,潘达微亲自协同仵工,将烈士尸体洗去血污,护送至红花岗安葬。忠骸安葬后,保皇党的《国事报》故意中伤,潘达微不得不在《平民报》和《七十二行商报》,发表了七十二烈士已殓葬的消息,以黄花为岗名,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黄花岗自此扬名,潘达微亦因此举成名留千古。

民国元年(1912),潘达微在广州花地黄大仙洞创办孤儿教育院,自任院长。创办了以收容无依靠、受凌辱的贫苦妇女为对象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又在河南创办缤华女子学堂,反对妇女缠足,主张解放婢女,提倡女子就业,积极开展女权运动。1913年,潘达微创办话剧社,并自编自演广州方言话剧《声声泪》,内容是揭露社会的黑暗,演出轰动一时。当时广东警察厅长陈景华观看此剧后,题了"天地不仁"四字给潘达微,并自署"世界罪人--陈景华",可见影响之一斑。为了体验社会的病态生活,潘达微曾扮成叫化子,在广州、番禺、南海穿街过巷,托钵沿门求乞,以此进行社会调查,探索社会救济的

途径。后来,倡导成立"乞儿救济会",出版了《乞儿呼天报》。1913年,潘达微在香港接受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聘书,担任美术设计主任,后任该公司香港分厂的厂长。他一如既往,关心民间疾苦,把公司每年赚得的利润,提成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事业。1915年(乙卯年),广东发生了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大水,西江灾情特别严重。他积极参加赈灾善举,获得群众的好评。此后,曾一度出任广州市公益局长,但不久便辞职。

潘达微热心艺术事业,他在香港与王秋湄等知名人士筹备出版大型画集《天荒》(初名《岁寒》)。为了悼念已故的民主战士,他亲自撰文《寒潭殒玉记》。后来又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版发行《名画日历》,大部分作品出自他的手笔。他喜爱摄影,其作品曾应邀在世界摄影展览会展出,获得国际的奖励。潘达微喜欢漫画,早在清末时创办的《时事画报》上,发表不少作品,如《剪发考古》、《长辫梦》、《瞎闹》等。他还编绘了《小儿滑稽习画帖》,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漫画教材。

潘达微平生自奉甚薄,从不在权力名利上角逐。1929年,潘达微在广州病逝。后附葬于黄花岗畔,与七十二烈士英名同垂千古。

人物经历

《时事画报》1905年第1期封面

早年在广州从事画画创作,参与创办《时事画报》,担任图画教员。1908年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失败,殉难烈士数十人之遗骸枕藉于路数日。潘冒险出头奔走,将72死难者殓 葬于黄花岗(该地原名红花岗,潘当时以黄花命之)。事后为逃避清廷追捕,流亡上海、香港等地。民国成立后,粤督胡汉民邀其出任重要行政职务,均婉拒,只愿做些社会教育和福利工作,并继续从事绘画及美术出版事业。1929年夏季病逝于广州。南京国民政府追念其生前致力于革命,收葬黄花七十二烈士,特明令褒扬,准他的遗体附葬黄花岗坟场。

潘达微小时就很多病,曾两年未离病榻。在病中,潘达微学习了不少书画,并达到一定境界。父亲见他体弱,不是习武之材,便送他学经商,可是潘达微对经商不感兴趣。由于体弱多病,1893年在求医中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得其治愈。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并成为知交,深受中山先生的革命民主思想影响,潘达微义无反顾地追随孙中山,他立志救国,为共和理想不避艰险,并提倡社会改革,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利用世家子弟的背景参与组党、筹款,成为孙中山"生平所最敬重而信赖的一位同志"。

1895年,潘达微便带着妻子陈伟庄离家出走,在河南龙道尾(今海珠区的龙导尾,现由龙凤街和南华西街各执一半辖治。)租房子居住。孙中山得知,就劝他利用父亲的社会地位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以美术活动为掩护,宣传革命,与革命派人士密切联络。从此,他便很少返回出生地棠东村。

1896年,偕妻陈伟庄在双门底承宣街(今北京路北段)开设照相馆,开始与革命党人结交。

1901年春,潘达微与黄晦闻等人在河南龙溪首约成立"群学书社",后转迁于海幢寺的园照堂,加以修葺,易名为"南武公学会",潘达微与高剑父曾在此任教。后改名南武中学。

光绪三十年(1905年),孙中山在法国邮船"加利都尼亚号"上会见了潘达微,面示组党机宜。孙中山嘱托潘达微创办刊物,鼓吹革命。由于潘达微为人谦逊慈和,以侠义称重于时,因而在发展同盟会会员上颇有成绩,成为同盟会香港分会的主要人物,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敬重。冯自由赴加拿大后,潘达微成为胡汉民的智囊人物,与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利用教学活动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在广州发展了不少青年会员。

潘达微还以赞育善社的名义,筹款数千元,和陈垣、高剑父、陈树人、廖平子、黄鲁逸等人在广州创办石印《拒约画报》(后改名《时事画报》),他在创办画报之时,针对当时国人文化程度低下特点,面对下层社会、专事启蒙的面报,画报图文并重,针砭时弊,鼓吹改革。就明确地提出了"以革命思想入画"的口号,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他不仅倡立公学,组织医社,而且以笔为枪,在报纸上撰写大量针砭时弊的政论,《时事画报》成为当时广东舆论、思想、乃至艺术界的一面旗帜。画报图文并重,针砭时弊,鼓吹改革,虽然出版约一年后被当局查禁,但仍在海内外起了巨大的影响。

1906年,广州人梁培基与潘达微在河南创办赞育医社,还积极支持潘达微在河南创办滨华女子职业学校,梁培基是光华医学校创始人。梁培基并兼任了专门培养女子接生人才的赞育善社总理。赞育善社以西法为产妇接生,常赞助《时事画报》。

《时事画报》停刊后,潘达微又与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在广州南武学堂、培淑女校、洁芳女校等担任图画教员,暗中进行革命宣传,积极发展同盟会员。

潘达微在广州河南漱珠桥担杆巷开设"陈巨裱画店" 二楼的"守真书阁",这些厂、店和潘达微的家成了同盟会革命党人联络的据点,是策动广州庚戌新军起义的机关之一。庚戌起义失败后,守真书阁"裱画店被查封。

1907年,同盟会在广州成立支会,高剑父、潘达微分别担任正、副会长。潘达微还与高剑父、陈树人共同创办陶瓷工厂,开设"美术瓷窑",从事陶瓷工艺的改良。革命党人经常在厂里和他家中秘密开会,潘达微与革命党人利用彩瓷厂作掩护,制造火药,造炸弹,以供起义之用。1908年,潘达微与陈树人、邓慕韩等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这是同盟会在广州的机关报。他还兼任《七十二行商报》笔政,经常撰文抨击时弊,揭露清朝统治的黑暗。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同盟会计划再在广州发动起义,在起义前夕,潘达微与战友在河南造炸药,潘达微和高剑父等人就利用河南歧兴里培淑女校转运、储存武器和弹药,潘达微、陈伟庄夫妇,常常以探望亲友为名,并由妻子陈伟庄扮作新娘,用轿子偷运军火炸药进城。冒着生命危险送到革命党人的地下据点(现在的小东营一带)。

起义前夕,潘达微要亲自参加[黄花岗起义行动,黄兴派人劝他说:"君乃才子,并非武夫,冲锋陷阵,非君所长。且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代民立言,亦非易事,不宜轻易放弃。此次起义成功与否,均需报社仗义执言,君坚守报社阵地,更为有利。"潘觉得有理,也就打消了上前线的念头。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副总指挥黄兴带领"选锋"一百二十馀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起义经一昼夜激战,攻占两广督署的行动失败,近百烈士牺牲,而"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义军奋战一夜,黄花岗起义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起义烈士遗骸分布在总督衙门前,起义者有的当场牺牲,有的被捕就义,有的被俘后用铁链绑扎杀害,次日从越秀山麓至双门底各街道上,殉难烈士遗骸枕藉,暴尸街头。加上连日苦风凄雨,尸体膨胀,生虫发臭,惨不忍睹。广仁、方便、广济、爱育等善堂院奉命收尸。断头折臂、血肉模糊的烈士遗骸被堆放在咨议局门前空地上,惨不忍睹。

当时,南海、番禺两县知事相议,拟埋葬于大东门外的臭岗。臭岗是一个专埋死刑犯的地方,往往草草掩埋刑人尸骨,臭气熏天。通常做法是挖有一巨穴,草草掩埋刑人尸骨,臭气熏天,故名臭岗。烈士如果葬于此地,实在是一个极大侮辱,由于当时当局追捕革命党人,慑于清政府淫威,所以无人敢殓,束手无策。

潘达微知悉后"肝肠欲摧",挺身而出,冒着清政府还在到处搜捕革命党人的危险,以《平民报》记者身份,潘达微找到了在河南的好友名绅江太史公-江孔殷。江与潘达微是世交,当时正担任两广清乡督办,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和影响。1906年,潘达微主编的《时事画报》因发表《美人时局图》,揭露官场利用妻妾买官卖官黑幕,被勒令查封,由于是江孔殷与南海县令疏通,罚款了事。1910年新军起义失败,受伤义军被俘后,又是潘达微找到江孔殷出面保释。

当潘达微找到江孔殷提出择地安葬烈士时,江立即明确表示:"请转告各善董,此事余可力任,纵有不测,愿负全责!"尽管江孔殷当时接到命令加紧搜捕革命党人,但他却表面应付,暗地支持潘达微。

在江孔殷鼎力支持下,潘达微和各位善董四出找寻葬地。有一西医在广州沙河新购一地,本想献出来,却遭到亲属极力反对。此事陷于僵局,潘达微来到广仁善堂告知此事,对善董徐树棠痛陈大义,并自我介绍是该善堂创办者潘文卿的儿子,说:"座中多为父执,讵忍此不为小子助?""诸义士为国捐躯,纯为国民谋幸福……如此藁葬,心奚能安?且慈善事业不计谁是谁非,施棺施地,应为义所安。"言词痛切,双泪直流,泣不成声。善董徐树棠大受感动,他说:"本堂有一地位于沙河马路旁,名红花岗,青草白地 ,可谓净土,今献此为葬地,棺殓营葬诸事 ,并由本堂任之,如何?"潘立即转悲为喜 ,并随黄树棠到红花岗实地视察,觉得此地虽非风水宝地,但仓促中得此,亦难能可贵 ,遂拍板同意。并承担棺殓营葬等事。

虽解决了葬地问题,但棺殓营葬诸事,千头万绪。潘不便过于抛头露面,需要有人做实际跑腿工作,不能草草了事。他觉得必须有一个知书识墨又老实肯干的人帮忙,此人非堂妹夫郭伟泉莫属。郭伟泉当时在广州一家报纸当编辑,平日有一群市井小民、酒友和三教九流跟着他,正用得着。郭伟泉不负重托,连夜赶到广仁善堂,商讨雇请仵工、购买棺木等事 。潘达微转悲为喜,随徐树棠到红花岗实地视察,觉得此乃净土,正好可用来安葬义士。

到了4月初4营葬这一天,潘达微"见星而起",其妻知其有葬事,偷偷以白布"裹其襟底,以寄哀思,并以辟秽丸数枚置囊中"。

据载,当日烈士灵柩送去安葬时,微雨霏霏,天公也在哭泣。百馀仵工浩浩荡荡抬着灵柩向红花岗进发,只有潘达微和郭伟泉跟在后面,挥泪凭吊。市民担心清政府镇压,不敢相送,只是远远凝望,许多人止不住热泪。

潘达微来到谘议局前的尸场,用药丸塞住鼻孔,辟除臭气。潘达微亲自协同仵工,并将烈士尸体洗去血污,由于陈尸多日,加上连日夜雨,尸体已经腐烂发胀,并且生蛆,蠕蠕而动,尸臭扑鼻难闻;有的尸体还被铁索锁着,二三人一束,无法装入棺材,仵工们见难却步。郭伟泉对仵工说:"加钱给你们,干否?"仵工终于答应,用铁锤把枷锁打掉,尸骸一一分开,洗净血迹,穿上衣服,然后入棺。

抵达尸场红花岗后,见棺木都是用薄板造成,于是请医院用较好的棺木成殓,发现墓穴挖得不够深,潘达微又加钱给土工,掘土深挖后才下葬。潘达微一直在现场指挥,参加殓事的仵工达百余人,郭伟泉依靠他平日的好友帮助 ,负责逐一清点、辨认和登记。发现一穿蓝布衣没有白布标志(当时起义者均挂白布为标记)的尸体,引起郭的怀疑,问众人,有一仵工指证:"此清吏李某的仆从,肯定不是革命党人"。便叫仵工把该尸首拉到别处 。这样,潘达微协同100多名忤工殓葬的工作从上午11时一直忙到黄昏,运送至红花岗安葬,总共殓葬了共72位死难烈士遗骸。(按:据后来调查,牺牲烈士应为86人)。郭伟泉又发动他的酒友、听众调查访问,加上其他方面的支持,弄清了烈士身世生平,其中不少为饱学之士和很有作为的青年、学生、 华侨。清政府散播起义者都是地痞、无赖的谣言终被戮破。

烈士忠骸安葬后,潘达微本想低调,不愿张扬。但康有为弟子保皇党的徐君勉所办《国事报》披露了此事,且点了潘达微的名,故意中伤潘达微,潘达微不得不在《平民报》和《七十二行商报》,发表了七十二烈士已验葬的消息,以"黄花岗"命名烈士墓地,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坦承收葬烈士遗骸是自己所为,并称:"党人视死地为乐所,余身命久置度外"。潘达微平日酷爱菊花,曾以古人"菊残犹有傲霜枝"诗句自勉。他后来又为被迫迁至香港出版的《时事画报》作画题句云:"行风雨岗前立,指点黄花是血。"并取"黄花晚节"的古诗意;他认为"黄花"二字比"红花"优美。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从此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扬名海内外,"三·二九"广州起义也称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潘达微将烈士的遗骸安葬在黄花岗后,曾题句"七十二坟秋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

潘达微的举动终于激怒清政府当局,两广总督张鸣岐以潘达微是《平民报》成员及"过事鼓吹"为借口,勒令《平民报》停刊。潘达微没有因此屈服,立即创办《平民画报》,继续进行抗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潘达微首先提出公祭黄花岗烈士。在他的倡导下,1912年5月15日,从南京回到广州解除了临时大总统之职的孙中山率领各界十余万人士至黄花岗祭悼,亲自主祭并致祭文。随后在潘达微的首倡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历经政局动荡,历时10年终于建成。

后来,孙中山曾亲手题"浩气长存"四字,镌刻在陵园的大门上。孙中山还手植松树四株于墓旁。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孙中山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山水.jpg

潘达微山水画作

广东光复以后,都督胡汉民一再邀请潘达微出任重要行政职务。潘达微却表示不愿做官,1912年,他接受了警察厅长陈景华的邀请,在广州花地黄大仙庙创办孤儿教育院,自任院长。该院教育经费由社会上善长仁翁捐赠。政府无法解决经费,他就变卖母亲遗下房产,以自己分内所得之款作为孤儿院经费。这所孤儿院先后办了50多班,毕业孤儿达千余人,其中有粤剧名演员罗品超。后又创办以收容无依靠、受凌辱的贫苦妇女为对象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并在河南创办缤华女子学堂,反对妇女缠足,主张解放妇女,提倡女子就业,反对妇女缠足、穿耳,积极开展女权运动。

1913年,潘达微被执政的龙济光等通缉,逃离广州。但他念念不忘黄花岗烈士,令其子女身着白袍、骑白马,披着写有"黄花岗之子"、"黄花岗之女"字样的绶带前来祭拜。

1913年,潘达微创办话剧社,又和几个文友创办了"琳琅幻影新剧团",他亲自将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为剧本自演广州方言话剧《声声泪》,自编自导。内容为揭露社会的黑暗,演出轰动一时。

潘达微体察了下层社会实况,创立了"乞儿救济会",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乞儿疾呼。他还创办了一份《乞儿呼天报》,虽然时间不长,却在我国报刊史上留下一段佳话。1915年,广东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西江灾情特别严重。他积极参加赈灾善举,在河南募捐,潘达微建议公司派船载衣物到灾区赈灾,获得群众好评。此后曾一度出任广州市公益局长。但因他不喜行政工作,任职不久便辞职了。从此专心致志于艺术工作、以诵经、摄影、写画消耗余生。

潘达微多才多艺,他曾应聘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美术设计主任,不久任该公司香港分厂厂长。他把烟草公司每年赚得的利润,提成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1921年,潘达微正式的皈依佛法,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但在每日诵经之余仍不忘社会的改革,有"革命佛佗"之称。

潘达微画得一手好国画,擅长花鸟山水,尤喜画菊,笔力超逸。1925-1927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行的《名画日历》,大多出自他的手笔。许多诗人、名士为其题画,使这些日历成为大受欢迎的学画范本。1923年研究摄影,开广东人体写生及摄影之先河。在广州惠爱西路开设"宝光"照相馆,展出世界摄影名作,并于橱窗陈列为女儿拍摄的裸体照片,引起轰动。

1926年,他和黄般若等画友筹组成立广州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同年,他与李崧、刘体志等人组成广州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景社,他拍摄昏黄街灯下踯躅的黄包车夫的一幅摄影,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潘达微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作为中国最早从事新闻摄影和人体艺术摄影的先驱之一、中国早期漫画的著名开拓者,他为近代的中国美术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创作过小说,演出过戏剧。而无论采取什么艺术形式,都不离"亲民"、救世,并将开放、自由的艺术精神贯彻始终。

1929年8月27日,潘达微病逝于香港寓所,终年48岁,9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国务会议明令褒扬潘达微 "国府嘉奖令"。 并假座商堤(今沿江中路)革命纪念会举行追悼,送殡者逾千人。胡汉民、张学良、孙科等名人均撰挽联悼念。

其中张学良的挽联云 :"鲸海播嘉名,遥歧英魂荐丹荔;孤邱标卓谊,共钦先烈葬黄花。"名士曾献声挽联云:"制流民图,变庄严相,要西方浪漫艺术作立场,如此江山那堪再画;创孤儿院,

收烈士骸,以佛法无畏精神说革命,剧怜党国及丧斯人。"孙科的挽联云"碧血藏热黄花吐芬万代千龄足悲壮,行心所安杀身无悔高风亮节见生平",柳亚子的挽联云"画师骑鹤出红尘,画笔长留太古青。莫道黄花岗上事,几人能保岁寒身。"郑曼陀的挽联云"早年拔剑酣歌,每以狂言惊座客"。 其中,孤儿院学生送的挽联为:"如丧考妣"。

家属致电中央国民党总部,请把潘达微附葬黄花岗,孙科极表赞同。然广东革命纪念会议认为"附葬碍难照办",只准葬于旧模范监狱附近(今沙河顶附近)。故潘达微初期之墓,只草坟一个,连碑石也没有。

1951年8月,其墓迁葬在七十二烈士墓左侧,与七十二烈士英名同垂千古。当代著名人士姚雨平撰立墓表,赞潘达微"毕生致力革命,同情人间疾苦,性恬淡,擅丹青,尚道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