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潍坊风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潍坊风筝每个城市区域都有自己的文脉,它不仅是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更是居于此的人们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潍坊古称潍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手工业发达,文化积淀深厚。潍水文化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自己的特色,早在明清两代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名扬天下,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会议总部也设定在了潍坊。现在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国人民称为风筝的故乡。

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也是中国的风筝之乡,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享誉中外。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间生活气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节,都有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

风筝节内容

潍坊国际风筝节的活动内容包括:举办开幕式,放飞仪式,国际风筝比赛,国内风筝大奖赛,评选风筝十绝,参观潍坊风筝博物馆,参观民俗旅游村,参观十笏园文化街区、参观潍坊工美历史风筝展览馆等。

风筝节的意义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有众多海外人士参与的大型地方节会。自1984年起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33届。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国际风筝会的举办,让世界了解了潍坊,也使潍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好节会牌、唱好节会戏的新路子,从第16届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的办会模式,使风筝会越办越好,吸引了众多游客,风筝会期间还同时举办了鲁台贸洽会、寿光菜博会、潍坊工业产品展销会、昌乐珠宝展销订货会、临朐奇石展销会、潍坊风筝设计创新大赛等经贸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风筝会期间,前来潍坊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经贸洽谈、观光旅游、对外交流、理论研讨、新闻报道、的客商达到十几万人次。[1]

鸢都潍坊

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市区旧称。特产有风筝、年画等,驰名海内外。

潍县自古为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科甲蝉联。经济繁荣,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在潍县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风筝艺人扎制风筝,新颖好看,起飞高稳,远近闻名。年年有民间或官办的风筝赛会、连许多外地的风筝商贩和风筝艺人也慕名而来。这便是潍坊风筝起源于潍坊市区白浪河大集的雏形。

风筝,古称“鸢”,潍坊又称潍都,鸢都,由此得名,可见潍坊制作风筝历史的悠久。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随着国际风筝交流的逐渐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

潍坊风筝其种类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风筝是潍坊的象征,每年的风筝节是潍坊以风筝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活动。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

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潍坊风筝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它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精细、品种繁多、起飞灵活。潍坊风筝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飞禽。鱼虾、文玩器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等。此外,风筝艺人还把以上题材绘成象征吉祥的装饰图案。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过去说潍坊的风筝, 有“十个风筝九个蝶, 九个蝴蝶九个新”的说法,人们用“鲁蝶”来概括潍坊风筝的特点, 而最能代表潍坊风筝特点的当属“蜈蚣”为特色的风筝, 在2012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全国共有6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展。最终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

“龙头蜈蚣”、 “仙鹤童子”、“雷震子”、“麻姑献寿”等已经成为潍坊城派风筝的代表作。将国画工笔绘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工笔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2]

体系流派

潍坊被誉为风筝之都, 之所以有如此称誉, 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在久远的风筝历史中传承有方。今日的潍坊风 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3]

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代表为潍坊杨家埠风筝,其特点是:

  1. 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 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绘画注重浓墨重彩,形式大胆夸张。
  3. 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风格粗犷。
  1. 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传统艺匠派

潍坊艺匠拍风筝也可称为老潍县城派风筝,潍坊城派风筝是以十笏园为核心的老潍县“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艺匠派的典型代表。城派风筝艺人将国画技巧融入到了风筝的绘制当中,形成了极具欣赏价值的“城派”工笔画风筝,“不重自然形似,而求以形写神,讲究图案美,立体感强”,具有中国工笔画雅致的和人文意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

城派风筝选用真丝蒙面、精心扎制,从选材用料到编扎绘制,无不精益求精,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传法, 薄如悬丝”, 口传心授是潍坊艺匠风筝文化特有的传承方式, 由于风筝传承注重家传, 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城派风筝十世家。“城派”风筝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局面,许多风筝手艺继承人改行或是传承断代,只有少部分风筝艺人在以师徒相授或者父子相袭的形式延续着。

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创新派

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将传统竹子扎制工艺改进成现代炭竿,将手绘工艺由机器印刷取代,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可批量生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分类

潍坊风筝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串式、桶式、硬翅、软翅、板式、动态六大类。[5]

串式风筝

串式风筝是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极具观赏价值的中国传统风筝。此类风筝是把数只相同或不同的风筝用线串起来做成的,因此被称为串式风筝。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潍坊龙头蜈蚣风筝。

板子风筝

板子风筝,又叫“板式风筝”、“拍子风筝”,是一种运用广泛、十分普遍的中国传统风筝。此类风筝升力片边缘都有骨架支撑,形成板状的结构,因此被称为板式风筝。板式风筝尤其适合进行工艺美术的创作,因而题材广泛,从花鸟虫鱼到人物故事都可体现,最典型的有八角形八卦板式风筝(如潍坊工美博物馆所存的《八仙过海》),老潍县的板式蝉风筝等。

软翅风筝

是我国最为常见,普及度最高的传统风筝。此类风筝的升力片由一根主翅条和翅形的蒙面组成,因两翼下部无硬性结构,”随形剪就,而没有’ 骨’ ”,被称为软翅风筝。软翅风筝放飞时,风从两翅蒙面的下方逸出,形成上升的力,故而有较好的起飞性能。

硬翅风筝

又叫“元宝翅风筝”,是我国最具特色、最典型的传统风筝。此类风筝式样多变,骨架结构因题材内容多有不同,但两侧都设有独特的升力片——由两根向后弯曲的竹条、膀线和上覆蒙面纸组成,形成结构稳定的通风道(风兜),其形如翅,因而被称为硬翅风筝。沙燕风筝和潍坊城派的工笔人物风筝是硬翅风筝中的翘楚。

立体风筝

立体风筝是一种中国传统风筝,也叫筒子类风筝、桶形风筝,骨架通常为折叠结构,外面覆上蒙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一个或多个形似圆柱体或长方体的立体结构。传统的潍坊城派立体风筝多以宫灯、花瓶为题材,采用工笔画的手法绘出蒙面,十分精致。

动态风筝

广义上,能通过“风叶轮”、风筝骨架的受力变化,借助风力“动”起来的风筝,都可以称之为“动态风筝”。老潍县的城派风筝艺人创新和发展了“风筝碰”,将“动态风筝”的设计融入到其他类别的风筝当中,对“动态”风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寓意象征

潍坊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

潍坊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兴趣和理想。那绚丽多彩的颜色,与其说是所模仿事物的标志,毋宁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放风筝,则是易做、经济、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手牵引线,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无际的海滩前后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锻炼,眼睛得到调整,气血为之畅达,这对人的生命是多么有益啊。

伴随着风筝的兴盛,潍坊风筝又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糊制风筝成为一种职业,是一种重要生计。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清明时节在老潍县(潍坊市中心)白浪河集市上的城派风筝店铺有数十户,外地客商在这里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清道光年间潍县的金石学家兼诗人郭麟在 《潍县竹枝词》 中说“一百四日小寒食, 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女, 乱草新来春燕多”, 这是对寒食节潍县人在白浪河踏青的嬉戏场景。每逢清明, 白浪河正值枯水期, 宽阔的河道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放飞天地。

潍坊风筝,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的钟爱,伴随着国际潍坊风筝节的连续举办,已成为当代潍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过海。联结起了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也成为潍坊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潍坊风筝的制作,也走上了传统技法与现代新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进入了风筝发展的新时期。[6]

风筝制作四艺

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的四艺来具体表现的。[7]

潍坊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有“抽削”、“推削”诸法)、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风筝架子多种多样,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说掌握了硬翅风筝、软翅风筝和拍子风筝架子的基本扎法后,就可以自由变化,扎制各种风筝了。前辈艺人们在扎风筝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有的还编成了歌诀。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诀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一腹一尾根。—亡条平直须坚硬,下条扁软势随形。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中腹应按双分计,尾竹上端中线寻。下端长短如何定,横设架子首尾千.托纸中间方四块,两膀各四必相亭。头部迎风腹为主,冕竹要软好泻风。裆肥纸阔单面软,迎风不会左右慨。

糊风筝用纸,用矾绢,用薄绸等,可依风筝形式确定。倒如,糊蜻蜒风筝用绢,因为绢比纸的透明度好,更像活蜻蜒的翅膀,糊龙青鱼尾部用绸,放飞时迎风抖动肖似鱼尾,糊鹰不能用绢,因为绢受风后抖动就不像在空中打旋的鹰了,必定要用皮纸或托裱了的防风纸。糊风筝时,先比着架子剪纸,纸比架子大些,边缘部分剪开一些口子,在边缘涂浆糊后,依次把剪开的边缘糊在纸条上。糊法有两种;一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四个面上,此法叫“包边儿”,二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两个面上,待浆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纸裁下来,这种方法叫“裁边儿”。这种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条,以显示艺人的制作技巧。风筝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因为风筝的彩绘图案多是对称的,为了使图案对称一致,艺人们一般是先绘后糊。先把各部分的纸剪好,彩绘、阴干,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绘时,各部分衔接处图案不画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后再把衔接处的图案补画整齐。各种风筝的具体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风筝先糊两膀,再糊两腿。最后糊头、腹,米字风筝也是先糊两膀,拍子风筝用平贴法糊纸等等。

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潍坊风筝的画,一部分是专业画家画的,一部分是民间艺人画的。专业画家一般绘人物和历史故事,其特点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面清新、色调雅致,如潍坊工美城派风筝的工笔绘画风格便是专业画家绘画的代表。民间艺人画家主要吸收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木板年画的特点,内容多为吉祥欢乐,构图饱满,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如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城派风筝康万香以普兰为主,代表海水,同时以红或桔红的暖色,使整个画面形象鲜明,风筝腾空之后,与蔚兰的天空产生和谐又鲜明的视角效果。西方艺术大师说过:“要懂得用最少的颜色,如果该用七个颜色,你却用二个表现时,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潍坊的风筝艺人对风筝的构图和彩绘,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尽量少用色,以块色为主,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民间艺术色彩单纯而浓郁的特点。

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放风筝的线有“缝衣线”(适合放小风筝)、“小线”(三股棉线,民间最常用的风筝线)、“衣线”(真丝线,细的叫“丝线”,粗的叫“丝绳”)、“麻线”(从前民间用此线放大风筝)等等,绕线工具最普遍的是“线桄子”,这是一种穿在轴柄上的六角线线轴,可以自由地旋转着放线。收线时,一手拉线,一手打轮,十分方便,样子也玲珑可爱,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爱的玩具;还有一种“简易桄子”,轴柄上穿着一种扁框,用起来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风筝,则要用“线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绞车”。风筝的附加物,是放风筝时作游戏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风琴”、“锣鼓”、“送饭儿的”等。

历史

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普及于山东各地的一种玩具,尤以潍坊为盛。[8]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得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步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这是潍县诗人郭麟对他家乡清明寒食放风筝的真实描写。[9]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有首《竹枝词》是这样描写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的:“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风筝飘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当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个性是艺术成功的标志。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著名艺人

潍坊风筝著名艺人可分为明清时潍坊城派风筝十世家和近代潍坊著名风筝艺人。[10]

潍坊城派

风筝十世家

  1. 陈善庭(1822—1874),俗名陈哑巴,清代同治年间著名风筝艺人。年轻时曾在潍坊“永盛扎彩铺”帮工,跟一位姓丁的师傅学花灯、风筝的扎绘。丁后被召进京城,陈善庭便继承了扎彩铺,制作风筝,并兼绘庙堂壁画,名气很大,人称“陈扎彩”。他把自己擅长的人物风筝改造成家禽走兽风筝,如“十二生肖”等等,很得群众喜爱。至今民间仍存有他创作的“雷震子”和“仙鹤童子”的风筝书稿,原作被潍坊工美风筝博物馆珍藏。
  2. 郭乃馨,字兰村。年轻时跟潍县名画家丁启吉学国画,擅工笔彩绘人特,尤擅画马。解放后调到潍坊工美工作,1957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手工业艺人大会并获得“老艺人”称号。他的风筝绘画完全采用国画工笔技法,着色重远观效果,喜用大块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他制作的风筝可以拆卸、折叠,并非常讲究起飞效能。因而他的风筝在20-40年代名噪一方。
  3. 张衍禄:是潍县城关人,十岁开始学习扎制风筝,注重画工,他还根据北方春天风力情况,通用力学原理,发展了栓中线的技巧,使各种风筝放飞时易于保持平衡,为各名家所采用,对后世影响很大。
  4. 牟秀兰:老潍县城南关人,潍县著名民间艺人牟恒邦之女,其代表作桶子风筝中的扎绘牡丹是她的绝招,故人们送她美称“牟(牡)丹”牟家父女曾扎制出八百对判官风筝,在潍坊盛行一时,牟丹独创的“牡丹仙子”风筝别具一格,其骨架是人物和盛满牡丹的花篮,放飞时异常好看。
  5. 唐家风筝:唐家风筝源于明末,清咸丰年间就有风筝铺。起初开设在潍县城东关三官阔里,后移城里县箍街。第三代传人唐洪飞(1874—1934)、唐洪亮(1872—1938),苦心钻研风筝制作技艺,形状多种多样,有人物.禽兽、虫鱼花果之类。唐家风筝铺还经常通宵达旦为潍县城大户人家红白喜事扎彩,童男、童女、猪,羊、鸡,狗等无所不做,后洪亮困劳成疾,但仍抱病在家扎风筝。唐家祖辈曾传《扎彩图谱》,介绍了21种串、桶式,硬翅风筝和彩灯的扎制方法。
  6. 胡敬珠: 潍坊城里有名的风筝艺人,他1l岁就开始扎风筝,扎了60多年,其间有许多人向他拜师学艺,其中不乏外地人在潍坊风筝世家中属于老前辈。他的拿手绝活是串式龙头蜈蚣。他极大地丰富了龙头的造型,制作的龙头各不相同千变万化。龙头风筝的扎制很复杂,而且要求很严格,胡景珠在扎制龙头娱蛤时更是精益求精,他把十根竹条合为一组,用称计算重量,差一点也不行。在选料时,注意竹节的对称,蒙面松紧适度,因此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起飞高稳,用称称量,标准统一,注意对称,形态优美,工艺精巧,彩绘鲜明,起飞高稳。胡敬珠的研究丰富了潍坊串式风筝的制作,其独创的制作方法,广为流传。
  7. 杨万善:老潍县潍城人,从小酷爱风筝, “万善风筝”,在潍坊都是这样称呼杨万善的风筝,他的风筝多象形类,以板子、桶式为主。他的一大贡献是,创新发展了“潍坊风筝碰”的制作技艺。前期的潍坊风筝碰通常是“有去无回”,万善发展的风筝碰叫"有来有去”,能送上天撒花,还能返回地面来。郭兰村就很佩服杨万善的扎制技艺,曾作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国画赠他。他的次子扬汝柏继承了家业并使之名扬世界。1987年他用“风筝碰”把带有“中泰两国人民友谊长存一中国潍坊代表团”的飘带送上天空,做空中散花表演, 吸引得在场观众连连叫好。
  8. 韩连溪:潍坊潍城人,曾在首饰作坊学铜匠和牟恒邦风筝铺帮工,后独自开了风筝铺。他将首饰制作技术与牟家风筝相结合,另辟蹊径。他制作的硬翅风筝,构图奇特,代表作有“苏武牧羊”、“钟馗捉鬼”等。他的飞机风筝亦有独到之处,平面造型、绘画用大色块,很受孩子们的欢迎。1933年春,潍坊首届风筝大赛,韩溪连的硬翅风筝轰动全场,从此名声大震 。
  9. 康万香:潍坊市东关后门街人。年轻时会拜庆春风筝社孙永亮为师,尤擅轧制龙头蜈蚣风筝。他仔细研究各种鬼头、龙头的轧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扎龙头所用的竹条,实行水浸弯曲法,使其不易变形。绘画时,以墨绿、深蓝为主,看上去雄健、明快、洒脱。他的风筝既有民间重彩、大色块的特点,又有绘匠写实注重形象的特点。在50年代,他的龙头蜈蚣风筝曾风行一时,远销东北、河北。至今在那些地方还有人保存他的作品。
  10. 孙永春:1924年出身于潍坊民间手工艺家庭,祖父孙文彩是扎制艺人,父亲孙道绍则是有名的风筝艺人。1928年,全家在潍坊东关镇武阁外开了“庆春风筝铺”,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影响,有好几家商店在北京、济南销售他们的风筝。以后孙永春继父业,技艺大进,16岁时,就有不少作品远销外地。他的风筝,以串式为主,取材广泛,造型成动,色彩绚丽,很讲究画工,能采用中国写意画的“以意得之”的方法,不拘泥于现实生活,而注重神韵。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尤为出色,起初为平板式,后改为平板加立体,如今是立体的。1961年他与北京画家马晋一起设计了两只巨龙风筝,龙头由他扎制,腰节由北京人扎制,在天安门广场放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近代著名艺人

  1. 韩福龄:韩福龄生于1934年,潍坊潍城人,得到著名潍县城派风筝艺胡敬珠的真传,是潍坊城派龙头蜈蚣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 。自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以来,每届都有他的作品获奖,并曾多次在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中获得最高奖。1989年,被潍坊市政府授予“风筝明星”称号;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的传承人。韩福龄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被风筝界称为“潍坊城派蜈蚣”,在继承传统龙头蜈蚣风筝“劈脑”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鼓脑”制作技艺。这一制作技艺的应用,使龙头蜈蚣风筝显得更为威武,栩栩如生,富有神韵。此外,韩福龄更是独创了“红龙”这一龙头蜈蚣风筝的新样式。[11]
  2. 张建民:1947年出生,潍坊潍城人,出身风筝世家,潍县城派风筝传承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风筝委员会高级风筝工艺大师,潍坊风筝明星。张建民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风筝,他的父亲、叔父和兄弟都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代表人物。自幼经祖父、父亲的亲手传授,技艺不断提高,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吸收名家之长,风筝扎制艺术日臻成熟,尤擅扎制龙头蜈蚣风筝,所扎龙头风筝在国内外历届大奖赛中均获得金奖。他所扎制的风筝作品成为诸多风筝爱好者收藏的珍品。
  3. 于海滨:于海滨,男,潍坊潍城人,生于1962年。从事风筝的设计与研究30余年。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现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风筝委员会高级风筝技艺大师。于海滨先生对潍坊传统风筝的研究造诣较深,学风严谨,“扎、糊、绘、放”(风筝的四艺)技艺全面,他扎制设计的2013米龙头蜈蚣风筝荣获潍坊国际风筝节大赛金奖,主要作品:二龙戏珠,自行车动态风筝。
  4. 丁传庆,生于1971年7月,潍坊潍城人,潍坊四大家族之一的丁氏家族后人,丁传庆自幼喜爱风筝,尤擅专研潍坊传统城派串式风筝。在2014年成功制作世界最长5000米圆梦中华龙风筝, [11] 在湖南长沙橘子洲头挑战放飞, [12] 由湖南电视台全程直播长达3个小时。后又带领团队进行了技术改良,将风筝搭配了一只最大可拆卸龙头。在重庆武隆仙女山试飞后转战到汕头中信龙虎滩进行载人首飞,成功将自己放飞离地面2米多高,震惊了现场所有观看者。
  1. 张效东:字道一,山东省潍坊市郊寒亭区人。自幼跟爷爷学习雕刻,绘画,风筝扎制。他悟性高,善于探索,博采众长。创新扎制了声,光,电一体的动态风筝,堪称风筝一绝。其本人在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多次获奖,先后被授予“潍坊风筝明星”“潍坊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风筝专家”称号。2003年被编入寒亭区志大词典,潍坊美术名人录。曾多次应邀前往塞舌尔,毛里求斯,新加坡等国讲学,传承风筝技艺,文化艺术交流。并受到爱新觉罗毓岩,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董寿平等人的赞誉题词。其扎制的风筝作品“金鸡报晓”被国家邮政部选中并作为邮票发行。国内外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导,称其为“风筝怪才”是当今风筝界的一代宗师,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为民间文化传播和风筝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各大风筝博物馆收藏。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潍坊市寒亭区文化馆获得“潍坊风筝”项目保护单位资格。[12]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