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潇潇翠竹郑板桥(张玉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潇潇翠竹郑板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潇潇翠竹郑板桥》中国当代作家张玉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潇潇翠竹郑板桥

郑板桥是个清官,他名垂千古,彪炳史册,每当听到“反腐败”一词,也就会油然想起小时候听到过的那些关于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小时侯,曾随老师一起春游,经过一座小桥时,恰好桥下淹死一女,于是老师就此吟诗:“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不料刚刚吟毕,小小年纪的郑板桥就问了一句:“您认识这女子?”老师说:“不认识。”郑板桥于是批评道:“那您肯定错了。”老师惊问其故,郑板桥回答:“既然您不认识她,怎知她年方十六?又怎知她因风落水?再者,三魂何形?七魄何样?如此写来,岂不是不明不白。”老师于是问道:“那么,你看如何改?”郑板桥笑了笑,想了想, 然后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听了,惊异他小小年纪居然如此聪明,也就立即点头称是--确实,郑板桥改得漂亮:既然不知女子是谁,就理应改为“谁家”;既然不知她落水的原因,就理应改为“何故”;既然“三魂”与“七魄”过于抽象皆不够具体,就理应改为具体可感的“青丝”与“粉面”。

那么,后来郑板桥长大了,又怎样?有个传说是这样说的。

有一次郑板桥外出访友,途中见到几个孩子正在路上玩石子摆字,眼见摆出的字自然拙朴,于是深有所悟,回来后也就把这个乱石摆字的方法融入到自已的书体之中,其特点是用草书中的竖长撇短运笔,再将隶书掺入行楷,写得非棣非楷,疏朗劲峭,初看似乎歪斜,细品顽拙奇巧,且大大小小各有情趣,自称“六分半”,后人还将此种字体称为“乱石铺路体”,细想也对,乱石者,粗看似乎不雅,但铺平了做路却又的确有平整的石板路所没有的独特风貌。一种书体居然用到了“乱石”一词,其源盖出于此。

还有两个故事说得更妙。

有一对彼此相爱的青年男女,因家长反对不能成婚,便双双循入空门,不久爱情的力量曾使他俩在月白风清之际悄悄幽会,不料被人捉住,双双送到了大堂之上。审问此案的县官正好是郑板桥,他听了两人的哭诉,深表同情,还当堂吟诗一首:“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做桃,本官判尔双双去,成婚莫忘郑板桥。”于是,有县太爷的认可,一对恩爱者果然走到了一起。

又有一次,有个小偷趁着深更夜静钻进了郑板桥家,郑为官清廉并不怕偷,只是担心小偷碰翻了他的兰花,更担心小偷被小黄狗咬伤,于是在黑暗中“献”诗一首:“月色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听了吓了一跳,正欲躲藏,但听得郑板桥吟道:“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明白了,知道此乃暗示,便赶紧转身,郑也就接着吟道:“出门休惊黄花犬,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听了非常感激,便小心翼翼地爬墙出去,而且又听到了那个极亲切的声音:“天寒不及披衣送,万望恕我清贫人。”--平心而论,这的确是首极温暧的小诗,如此认真的叮咛与呵护,也的确让小偷永志难忘。

是的,这就是郑板桥。只因他心里有百姓,百姓便把他编进了动人的故事。他没死,就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正如他笔下的萧萧翠竹,永远挺拔。[1]

作者简介

张玉庭,安徽作协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