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漫议(赵义山)

漫议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漫议》中国当代作家赵义山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漫议

说到诗、词、曲三体,自命清高之骚人墨客,如弄笔词,便一向对诗之庄雅、词之婉媚持端谨态度,而对曲,或有不屑一顾者。一者,因其通篇寻常语、家常话,仿佛人人能道,则何必我道!二者,因其满纸牢骚语、愤懑言,有乖温柔敦厚之诗教原则,则何屑于我道!其实,古之作者,因诗曾立于学官,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荣光而不敢轻慢亵渎之外,对于词、,则大都持游戏态度,玩玩而已;更有甚者,连诗都一块玩了。当然,即便持玩的态度,但对诗、、曲三者,却仍有区别的。对诗,有时需要“装”的,如西门庆对林太太;对词、曲,则如对潘金莲、庞春梅,是不需要“装”的,对曲尤其如此,不仅不需要“装”,甚至大可放肆,即如西门庆对李桂姐。然而,惟其不需要“装”,甚至可以放肆,便无拘无束,吐了不少真言,露了不少真情!这就是为什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之类的真情、真言难见于诗词,却见于曲体的缘故。其曲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这仿佛人人可道之寻常语、家常话,恰恰最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几句,唯独张养浩能道出,且一经道出,便成了“金句”,真正的“金句”!可以振聋发聩、震古烁今!从过去的“二十五史”中都读得出来的,但能否从将来的第“二十六史”、第“二十七史”中读出,就不知道了。这些寻常语、家常话,也是大实话,人人都懂的,似乎没什么玄言深意,不说了。说说作者吧。

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又号齐东野人,济南人。元仁宗延祐时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官阶不低了。其善政义举,不能遍议,只略议其可以震古烁今者二事。

第一事,谏阻朝廷奢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新皇帝登基之岁,原拟在宫中大张灯火,热热闹闹地闹个元宵。没想到张养浩有些不知趣,不仅不懂得配合,反而上书劝谏英宗皇帝,说元世祖执政三十余年,尚且禁止元宵张灯,你现在这样做,就不但把祖上崇尚节俭的美德丢了,反而开启奢侈之端,会招来祸患的。英宗皇帝看罢奏疏,龙颜大怒,但继而猛醒,不仅夸奖张养浩直言敢谏,而且立即下令取消了大张灯火的计划。此事,可感可议者至少有以下数端:一者,元王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黑暗;二者,封建帝王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专横霸道、一意孤行;三者,封建统治者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自私贪婪、只顾自己的穷奢极欲;四者,庙堂百官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唯唯诺诺、噤若寒蝉;五者,朝廷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随意挥霍民脂民膏,取之如锱铢,用之如泥沙!

第二事,赈济关中灾民。张养浩至治元年丁父忧返乡,其后辞官家居,朝廷先后七次召其回朝任职,“山中八九年,七见诏书下日边”,但他一直不为所动,坚持称病不朝。直到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命其赴陕赈灾,他这才奉诏前往。行前,把不能变卖的家财全部分给穷人,把能变卖的卖掉,带上银钱,一路上见饥饿者便救济之,见饿死者便掩埋之。还亲登华岳祭天祈雨,哭拜于地,扶不能起,其精诚感动地,竟然得苍天眷顾,一连降雨数日,关中旱情缓解,张养浩喜不自胜,曾作【南吕·一枝花】《喜雨》以纪其事。上引【山坡羊】《潼关怀古》小令,便是张养浩在赴关中的途中所作的。史载,张养浩到任后,昼夜勤于政事,一连四月,只住衙门。后来积劳成疾,累死于赈灾任上,关中之民,哀之如失父母。此事,可议可感者又有数端:一者,封建官吏,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都会去跑官、要官,甚至买官;二者,封建王朝,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管官的官都把乌纱帽偷偷卖了巨款,私下存入个人账户,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主动把乌纱帽往张养浩这样的良吏头上戴;三者,地方官吏,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将朝廷赈灾扶贫的银子贪占挥霍,却反而会自己贴钱济贫;四者,旧时代的官吏,并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没事就去私人会所或红灯区瞎混;五者,如张养浩等廉臣,倒真正算得上是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了。

谏阻奢华,不惧圣怒,需要的是勇气;赈济灾民,自舍资财,需要的是良心;如果勇气被消磨了,良心被狗吃了,便一件都做不成,也不会去做的。

2019年10月1日,于成都东郊狮子山麓[1]

作者简介

赵义山,四川南部县人,四川师范大学狮山学者杰出教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