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漏蘆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祁州漏蘆及藍刺頭(禹州漏蘆)的根。又名山防風、漏蘆、華東藍刺頭。[1]

目录

产地

祁州漏芦

生于海拔390-2700m的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桦木林下。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南四川等地。

禹州漏芦

生于林缘、干燥山坡、草丛向阳处。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2]

形态特征

祁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cm。根状茎粗厚,主根圆柱形,直径1-2cm,上部密被残存叶柄。茎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有条纹,具白色绵毛或短毛。基生叶有长柄,叶柄长6-20cm,被厚绵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为椭圆形,长12-25cm,贡5-10cm,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深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单生茎顶,直径约5cm;总苞宽钟状,基部凹;总苞片多层,具干膜质附片,外层短,卵形,中层附片宽,成掌状分裂,内层披针形,先端尖锐;花冠淡紫色,长约2.5cm,下部条形,上部稍扩张成圆筒形,先端5裂;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瘦果,倒圆锥形,长5-6mm,棕褐色,具四棱;冠毛刚毛状,具羽产太短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禹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约1m。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上部密生白绵毛,下部疏生蛛丝状毛。叶二回羽状分裂或深裂,上面疏生蛛丝状毛或无毛,下面密生白绵毛,边缘短刺;基生叶有长柄,叶生矩圆状倒卵形,长约20cm;上部叶渐小,长椭圆形至卵形,长10-20cm,基部抱茎。复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约4cm;头状花序长近2cm,外总苞片刚毛状,基部联合;内总苞片外层的匙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篦状睫毛;内层的狭鞭形至矩圆形,先端尖锐,中部以上有睫毛;花冠筒状,裂片5,条形,淡蓝色,筒部白色;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圆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冠毛长约1mm,下部连合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用途

1.藥用

中藥「山防風」對腎癌大腸癌卵巢癌等多種癌症具有療效。清熱解毒,排膿消腫,通乳。性味:根:苦、鹹、涼。效用:根: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下乳,通筋脈。治癰疽發背,乳房腫痛,乳汁不通,瘰癧,濕痹筋脈拘攣,熱讀血痢,痔瘡出血;花序:活血,通絡。治跌打損傷。 以生用為主,性味苦、寒,歸胃經,能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藥理實驗表明,祁州漏蘆化學成分主要有蛻皮甾酮、黃酮、吩、揮發油等,具有較好的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脂質過氧化、免疫促進、改善腦功能和抗衰老等作用,臨床可用於乳癰腫痛,癰痕發背,瘰癧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等症;古代本草記載實為將禹州漏蘆和祁州漏蘆混用,禹州漏蘆和漏蘆雖然均具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之功效,但近代研究表明兩者的化學成分及療效不同各有偏重,禹州漏蘆偏重於排膿止血,具有良好的抗炎消腫、抗腫瘤、抗病毒作用;而祁州漏蘆則偏重于舒筋通絡,具有較好的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脂質過氧化、免疫促進、改善腦功能和抗衰老作用。

2.花材

山防風的葉和花球造型特殊,是很好的花材。[3]

特性

漏蘆(山防風)為菊科植物,民間青草藥,多年生草本,密被白絨毛,莖上葉呈披針形,不整齊羽狀深裂,邊緣具不規則銳刺。夏季開花,頂生呈球狀,淡藍色。瘦果,根如牛蒡。台灣栽培的品種:禹州漏蘆─圓柱形,稍扭曲,長 10~25 公分,直徑 0.5~1.5 公分。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頂端有纖維狀棕色硬毛。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褐色。木質部呈黃黑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澀。以條粗勻、堅實、不空心者為佳。

副作用

氣虛、瘡瘍平塌不起及孕婦忌服。

參考文獻

  1. 漏盧(山防風),Hsu的部落格,2013-07-27
  2. 漏芦产地,中藥易
  3. 漏蘆,認識植物
  4. 漏蘆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藥用價值,每日頭條,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