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滴水观音(吴延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滴水观音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滴水观音》中国当代作家吴延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滴水观音

我喜欢赏花,但不喜欢养花。

无论是什么花,雍容富贵如牡丹,单薄卑贱如牵牛花,我都喜欢,就是不愿意养。因为我怕,怕因为我的浅薄和粗心,导致花香消玉殒,抑或,花的寿命已尽,凋零委顿在我的忧伤里。所以,这些年,我一直没有养过花,哪怕是一株仙人掌。但我喜欢花,喜欢到如醉如痴,喜欢到视花为友,比花为爱,就连绿化带里的扁竹花、田野里的不知名的草花,我都发自内心的倾慕、喜欢。每当走在街上,遇到卖花的小摊,我都会驻足观赏一番,问问卖花人哪种花叫什么名字,但卖花人大都热衷于推销自己的商品,对我的虚心求教,虚于应付,我也不以为意,反正我是不买,不是因为怕花钱,而是不敢养。

今年暑假,楼上室内的墙皮脱落了许多,麻麻坑坑地,很是难看,于是利用假期,将其重新装修了一番。装修完以后,大舅哥来我家,看到客厅里空荡荡的,就说,放上几盆花吧,既美观,又净化空气。我推说养不了,我们俩都懒,不是伺候花的人。一日晚自习回家,快到楼门口时,碰到大舅哥,打招呼后,大舅哥说给我送来几盆花,先养养看,有好处的。我既惊且喜地回了家。一进屋门,眼前顿时绿意汹涌,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惊诧万分。其中两盆虽然面熟但不知名称,一盆虽然不熟但知道名称——滴水观音。

这是一株怎样的植物啊!株身已达一米多高,其干粗短,根部呈棕褐色,越往上,绿韵渐浓;植株的三分之二是颀长的叶柄,叶柄有鞘,约占柄的二分之一;柄上顶着一片较之一般花草来说可以用硕大来形容的叶子,其大小不逊于荷叶,状如长心形;叶子只有六七枚,且很没有规律地向四下伸展着,懒洋洋地;叶片正面有角质光泽,背面颜色较浅,叶缘微波,叶脉明晰。我尤其惊诧于它不合常规的外形,叶干比例不协,叶柄肆意伸展,叶子硕大不拘。其碧黛汪洋,绿意恣肆,使整个客厅都为之辉映了一层绿晕,逼视得另外两株花相形见绌,黯然神伤。

我有点手足无措,问妻怎么养;妻说摸索着养呗。相处之后,我没上心于如何养它,而很好奇于它的名字,为什么叫滴水观音呢?听说这种花有毒,不能碰的,我对它有点儿敬而远之。不几天,它好像很适应这个新环境,渐渐长出两片新叶来。新叶刚出时,像极了小麦抽穗时的样子,嫩嫩的,如脱壳的新蝉,经不起一丝风吹雨打;又极若草尖上的一滴清露,莹莹如玉,一触即碎,让看到它的人感觉就像面对一只名贵的青花瓷瓶,不敢近赏,不敢触摸,神秘莫名。三两天的样子,叶子已经有成人的巴掌大小了,生长之迅速令人惊诧。嫩叶的绿意也在逐渐加深,直追那几片老叶子。

每当回家后,我就远远地看着这株滴水观音,虽然还没有开花,只是这一株碧绿,就让我心驰神往,浮想联翩了。我不想查电脑了解它的结构和习性,我喜欢观察,喜欢妄猜。它的植株的没有一点儿观音菩萨的影子和神韵,最起码它的叶子要规规矩矩,庄严肃穆,抑或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但是它没有,一点儿也没有。滴水我倒是注意到了,叶心或叶缘有时湿津津的,甚或聚集成水珠,叶缘上的像要滴下来的样子,而尤以早晨和晚上为甚。也许它的性格如观音吧,慈悲,度厄,救世。但它有毒啊,如何慈悲?如何度厄?如何救世?百思不解,益思其解。

一天早上看省新闻,报道中有一个男子接受采访,好像在说是被绿化带里的植物给毒到了,中毒的图片上看到,他的嘴唇肿得老高,整个面部都已变形。细心一听,正是被滴水观音给毒的。原来这个男子在路上看到绿化带里有一种植物绿得喜人,便顺手摘了两片嫩叶放到了嘴里,不一会儿就成这糗样子了。新闻主持人最后总结说,绿化部门应该树一块牌子以警示路人。看了这则新闻,我心里突然有一种豁然的感觉——我猜到了滴水观音之所以为“观音”的缘由了。肃然为圣者,必以慈善的面目示人;凛然为神者,必以亲和的气质面世;但绝不可让众生产生狎昵不敬之感,以误导其失去虔敬心,忘却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对于那些胁肩谄笑,游戏不恭,漫意采花折枝者,必给予小小的惩戒,让其警醒,使其不离正途。这才是真正的慈悲,这才是真正的度厄,这才是真正的救世。

再看这株滴水观音,觉得它真像一尊佛了,瞋视人间,笑看百态。恍惚间,自己如临化境,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在佛光的普照中了。它穿时越空的慧聪已不让我担心其会玉殒,而是让我敬畏,继而,这种敬畏生出更深一层的怕,怕我粗蛮的性情亵渎了它的神圣。因为我始终认为,花草就应该在山野田间,生于斯,度化愚蒙;殇于斯,化成泥土。不应在温室暖房里奢享安逸,直至夭亡,然后被弃之垃圾堆里,那何止是摧香残艳,简直是暴殄天物了。

三棵花中的另一棵可能不适应新环境,已经有点儿干叶了,妻说大舅哥家还没送暖气,如果我们养不活,明年开春再给他送过去。我听了心里一阵轻松,盼着春天快快到来。

阿弥陀佛![1]

作者简介

吴延彩,男,山东省夏津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任教语文学科。曾参加过全国诗歌大奖赛获二等奖,零星文字曾在《齐鲁文学》《意林》杂志刊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