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湖坑镇洪坑村

湖坑镇洪坑村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闽粤两省交界地区,村域面积1.11平方千米。洪坑村以林氏家庙为中界点,习惯分为北面上、南面下村两个部分,其中北中南方位的日新学堂、林氏家庙和天后宫构成了洪坑村三位一体(学校、祖祠、宗教)重教明理的人文格局。洪坑村的土楼群依山就势,选址布局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风水”理念,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多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洪坑村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2012年12月17日,洪坑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1]

中文名: 洪坑村

村落属性: 行政村

所属政区: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

村域面积: 1.11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产业: 旅游业、农业为主

主要景点: 洪坑土楼群

保护级别: 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批准单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批准时间: 2012年12月17日

目录

村落历史

西晋永平元年(291年)永嘉之乱,晋宗室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南迁。东晋太宁三年(325年),林氏坚公四十七代孙世荫(又名禄)任晋安(今福州)郡王,遂定居福州,为闽林氏始祖。林氏禄公第三十五代孙伟公登进士第任汀州(今长汀)教谕。其曾孙文德为避战乱由福清迁入长汀继而迁宁化石壁村,南宋任汀州府宁化知县,为该支入汀鼻祖。宋末元初,文德公后人八郎避居今上杭白沙镇塘一带,其中长子林茂青的妻子詹氏与两个儿子移居到洪川(今洪坑村)。后来大儿子三三郎在洪坑开基立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洪坑村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闽粤两省交界地区,中心位置约在北纬24°,东经116°,西靠笔架山,东倚大坪坝,南邻六联村,北连大案山。该村距离永定县城风城镇45公里,东距永定高头乡3公里,东北距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8公里,西距湖坑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南距漳州市平和县芦溪乡20公里,北距古竹乡2公里,村域面积1.11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洪坑村所在地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地貌,为玳瑁山、博平岭等武夷山余脉的延伸。洪川溪两岸地势狭长,群山耸立。当地地质构造属华南地台、华夏背斜的一部分。溪两侧

水文

洪坑村有洪川溪从北向南贯穿全村,最后汇入金丰溪。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洪坑土楼群依山就势,选址布局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风水”理念,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多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与周边自然环境要素和谐搭配,形成了近、中、远不同层次的景观风貌,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体现了土楼聚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洪川溪自北向南贯穿全村,溪流两岸地势狭长、平缓,土楼沿溪而建,分布在洪坑溪两岸。

空间布局

洪川溪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一溪两岸南北狭长走向的村落格局,全村聚落相对集中,村民依山傍水择地而建土楼而居,方方圆圆的土楼星罗棋布。整村习惯分为北面上、南面下村两个部分。如以林氏家庙为中界点,上村部分主要包括:日新学堂、西成、东升、如升、九盛、福裕、光裕、庆福、奎聚楼等构成的上村土楼群;下村部分主要包括:朝阳、阳临、景阳、福兴、振成、庆成、玉成、天后宫等构成的下村土楼群。其中由北中南方位的日新学堂、林氏家庙和天后宫,构成洪坑村三位一体(学校、祖祠、宗教)重教明理的人文格局。洪坑土楼群入口位于下村南部,经由石板路和六七座跨溪石拱桥交织成村内上通下达的交通网。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洪坑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2500人,常住人口1900人。

经济

洪坑村主要产业为旅游业、农业为主。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洪坑村村集体年收入247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0元。

主要景点

综述

洪坑村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代表。洪坑村从晚清以来,素有八种自然景观,总称为八景。八景者:东有平场试马、西有笔峰樵唱、南有狮港观鱼、北有石碰听泉,村内则有双溪印月、榕荫消夏、龙颈乘风、星阁吟诗。

奎聚楼

奎聚楼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两窗,似虎眼,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奎聚楼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历经风雨仍保存完好。奎聚楼之美不单单是建筑和文化,而更在于艺术,楼中的雕刻、彩塑和绘画中的花鸟、人物、山水、台阁、故事都显得活灵活现,具有客家历史韵味和乡土气息。福裕楼不同于一般的圆形方形土楼,它是一座府第式方形土楼,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耗十多万光洋,历经三年建成。福裕楼是振成楼修建者的父辈(做烟刀起家的林氏三兄弟)所建。福裕楼的设计寓意是三座山,象征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三兄弟,该楼设计者是当时的汀州知府,该楼的结构特点是中轴线前低后高,这点和奎聚楼类似,两侧横屋,楼前三个大门,从外观看全楼是一体的,内则分三个单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