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太湖明珠无锡(曾令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游太湖明珠无锡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游太湖明珠无锡》中国当代作家曾令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游太湖明珠无锡

无锡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县西有“锡山”,周、秦时曾广为开采,至汉锡尽,因以“无锡”为名,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无锡的历史还可上溯到商末周初。考古学和历史资料证明,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兄弟由陕西来到现在的无锡梅里,断发纹身,筑城而居,号为“勾吴”。这就是春秋末期攻破强楚、打败越国的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父子的吴国的前身。如果从那时算起,无锡的历史则达三千一百年以上。

正因为历史悠久,无锡也就有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和文史古迹。烟波浩淼的太湖,穿城而过的大运河,闻名天下的“第二泉”……这些都给无锡这颗“太湖明珠”增添了不少的风采。在无锡几天,我感到最值得去的地方还是锡惠公园、太湖和东林书院。

锡惠公园包括锡山和惠山两部分。锡山以曾盛产锡、铅出名,惠山则以制作惠山泥人著称。1958年在二山之间开凿映山湖,锡惠二山始得联成一片,成为锡惠公园。园内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惠山寺、寄畅园等古迹。

据说惠山有九龙十三泉,而二泉尤负盛名。相传唐代宗大历年间,无锡县令敬澄发起开凿,命名“惠山泉”;后来“茶神”陆羽品尝此泉,评为“天下第二泉”。泉分上、中、下三个泉池,水色透明,甘冽可口,沁人肺腑。唐代无锡诗人、宰相李绅《别泉石》赞曰:“人间灵液,清鉴肌骨,含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大文豪苏东坡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品尝此泉,又登惠山绝顶,写下“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宋徽宗将二泉水列为皇家贡品,要无锡每月定时将一百坛水运往皇宫;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也曾到惠山品泉题诗。至今,高大的墙壁上仍有五个白色楷书大字“天下第二泉”,据说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亲书。字大约一米,刚中见柔,很有点欧阳询、董其昌的笔意。正当我徘徊于二泉边的时候,那首熟悉的曲子——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录音响了起来。此曲既写了优美的景色,又透露出作者对人世愤恨不平的孤寂、抑郁心情。旋律委婉动人,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把二胡那特有的“忧伤”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惠山寺在二泉之西,相传建于东晋,唐代重修,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山门、大殿、后殿和厢房等。山门之北有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李端符造的陀罗尼经幢,山门之南有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造的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字迹隽秀,雕造华丽,造型优美,为佛教珍贵文物。

寄畅园在惠山寺之西,始建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后裔秦金购惠山寺僧舍,筑“凤谷行窝”,又名“秦园”;神宗万历年间,秦耀改筑为“寄畅园”;清初重作布置,风景益胜。康熙、乾隆二帝前后十二次南巡,皆驻跸于此。全园以锦汇漪为构图中心,临水叠山若惠山余脉,引二泉伏流穿越假山,注入水池;建筑绕水而构,以借景、引泉、掇山、理水、古木取胜,景色幽致;布局上如作诗为文,极尽曲折之美。寄畅园以其精湛的造园艺术,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很有代表性,成为江南名园之一。

自锡惠公署西南行数公里,就到了无锡的太湖景区。主要景点有梅园、蠡园、鼋头渚。

梅园为著名民族工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以“为天下布芳香”的宗旨而建。此园遥临太湖烟波,背倚龙山翠屏,倚山建园,以梅饰山,近山远水,虚实相映,构成一幅天然图画。但赏梅的最佳时令为早春,我这次盛夏来此,显然来得不是时候,因此也就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蠡园是春秋末期越国名臣范蠡的遗迹。据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但他知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越王只可与同患,而不可与处安,于是携情人西施乘轻舟浮于五湖之上。“五湖”即五里湖,因范蠡之名,又叫“蠡湖”,它是太湖的一个内湖。古时太湖面积达六千多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成都平原的总面积;由于地壳的抬升、泥沙的堆积、人为的开发等诸多原因,太湖到二十世纪中期以后,面积只有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了。太湖的大大萎缩,使得周边出现一系列的小湖;五湖就是其中较大的一个。蠡园就筑于此湖边上,为蠡湖风光最佳处。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无论是桃树成林的柳堤,曲岸枕水的长廊,还是堆掇精巧的假山,点缀在树阴花畔的亭、桥、阁,无不以其俊美的身姿,使人流连忘返。特别是长长的樱堤,其长春桥仿北京颐和园中的玉带桥而建,日光映照,则成浑圆状,绿水清山,分外旖旎。

不过,太湖景区的最佳去处,大概应数鼋头渚。

鼋头渚坐落在三面环水、延伸入湖的半岛之上,山渚突出在太湖上,状如鼋头,故名。这里是一个以天然山水为主、人工修饰为辅的园林。登上鼋头,观赏太湖风光,只见山萦水绕,收缩有致;南面则湖面阔大,一望无际;左右群山起伏,雄伟壮观;湖中三山为全景视域之焦点。小岛如神龟静伏,沉浮在青山绿水之间。山是那样的青,水是那样的绿;日光照射下,太湖水闪耀着诱人的粼粼波光,使人不知不觉陶醉其间。仿佛间记起好像是郭沫若畅游鼋头渚后,挥笔写下“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著名诗句。我生于西蜀,对江南水乡缺乏了解。以前从书上学过“烟波浩淼”、“碧波荡漾”之类的词语,尽管发挥想象,仍不知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在鼋头渚一站,身临其境,“感觉”自然就出来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这里“观湖”,也不觉真切感受到太湖的博大了。

自太湖景区回城,我怀着无限的仰慕之情,去拜谒东林书院旧址。

从无锡新华书店沿人民中路东行,经大众电影院,折而向南,沿一条仄仄的小巷进去,就到了东林书院。东林书院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书院之一,创建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因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杨龟山来此讲学而立,元末废为僧庵。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罢官归里的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在府、县各级官员支持下,在原书院废址上重建东林书院。东林党人虽横遭阉党逮杀,但他们力抗权奸,嫉恶如仇,同阉党魏忠贤等人展开了长期的政治斗争,表现出东林党人特有的高风亮节。一九六二年,董必武访东林书院时,曾挥笔题诗:

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

景仰昔贤风节著,瞻楹履阈学弥坚。

没想到,到了东林书院,我只看到院外二十米处一高大古朴、斑驳陆离的石牌坊;书院已改为一所小学,正屋两扇黑漆大门紧闭着;……一问,有旁人说:“今天星期天,书院没人,不对外开放。”我仍不死心,遂趴在门上,透过门缝,终于看到了里面柱上悬挂的顾宪成所撰那幅著名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然后,我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东林书院,怀着一种说不出的遗憾,怅然离去。我想,不知今生今世还有机缘“到此一游”否?[1]

作者简介

曾令琪,1988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现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