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驿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渡口驿乡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地处夏津县西北部,东、东南与田庄乡相邻,南、西南与双庙镇、郑保屯镇相邻,西、西北与河北省清河县渡口驿乡相邻,行政区域面积41.49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渡口驿乡户籍人口为22241人。
明代时期,境域属孝北乡;1965年5月,增设渡口驿公社;1984年4月,改为渡口驿乡。截至2020年6月,渡口驿乡辖15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西渡口驿村704号。
2019年,渡口驿乡有工业企业10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3个。[1]
建制沿革
渡口驿是一块"宝地"。隋代皇帝造就了大运河,大运河造就了渡口驿。渡口驿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会成为一块"宝地"。历史上,她曾迎送过诸多沿运河南巡北归的皇帝;昔日,她一度是运河岸边"古渡夕阳迎千帆"的胜境;将来,她必定会成为鲁西北大地"长桥碧波两相宜"的一颗"明珠"。1958年属运河公社,1961年建立渡口驿公社,1984年改乡,处地平坦,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18498亩,其中水浇地16071亩,果园占地684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花生、棉花等。1949年前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89年达398公斤。 渡口驿村因紧傍运河水驿而得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前,属孝北乡,后又属"敏"字团,宣统二年属廉铨乡。民国时属第二区第十里。1945年9月属第六区,1950年4月属第四区。1956年11月改属夏庄乡。1958年又改属郑保屯公社,1965年5月,改为渡口驿公社,1984年4月改称渡口驿乡。
渡口驿在明清时极为兴盛,漕运船只往来驿站。且官府于此地建有屯积漕米的仓廒,以中转运往京师的漕粮。夏津古八景之一"卫河古渡"即指此地。明朝夏津知县薛正曾有诗作《卫河古渡》,写道:"卫河古渡界鄃城,一派洪荒拱帝京。万里远通交广地,四时常带雾烟清。陆径南北依稀见,舟舣东西密迩横。漕运便民充国用,讴歌击壤乐升平"。明代大学士吴宽有诗名为《渡口阻风》:"黄河障天天半昏,炮头风急万马奔。何人去塞土囊口,天与河流一色浑。旷野麦苗才尺许,只见风来不见雨。雨师风伯不相能,彼苍高高奈何汝。"清代大文学家、兵部尚书王世祯也有诗作多首描写"运河"。其中一首说"前望渡口驿,行行转相隔,非关驿路移,应是侬心迫。"
行政区划
渡口驿乡位于两省(山东、河北)、三市区(德州,邢台、衡水)、四县(夏津、武城、清河、故城)交界处。全乡面积40.2平方公里,人口1.8万,耕地3.91万亩。农业以棉花、大蒜、林果为主,企业以纺织设备购销加工、棉花加工、纺织为主导产业。2002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
渡口驿乡
渡口驿村为乡政府驻地。逢农历二、七日集市。有739户,2810人;耕地4006亩,其中水浇地3650亩,有果园1处,主产苹果、梨。个体商业服务业有烟酒、日杂、饮食业、电气焊等。旧时为官家的驿站,故而得名渡口驿。
简家那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逢农历四、九日为集市。有136户,569人;耕地1537亩,其中水浇地1140亩。据传,明朝时,移民简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简家那。
魏家那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有65户,262人;耕地646亩,均为水浇地。明朝末年,谢炉村民魏良臣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为魏家那。
安家那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2.6公里处。有210户,980人;耕地1709亩,均为水浇地。村庄系明朝以前徐姓居民所建,原名徐家村,明永乐年间,移民安景祥由山东陵县迁此定居,后徐氏绝,安氏便改村名为安家那。
滕蒿林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3.4公里处。有258户,1175人;耕地2368亩;其中水浇地2050亩。据传,明永乐年间,移民滕志由山东登州府招远县野鹊村迁此定居,因战乱,土地荒芜,野蒿成林,遂定村名滕蒿林。
杜家楼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偏北2.8公里处。有389户,1675人;耕地4643亩,其中水浇地3507亩。有果林1处,主产梨、苹果。明朝以前,叫彭庄,又名彭家楼,因祖居彭氏并村中有9座楼房而得名。明永乐年间,杜氏先祖杜福专由山东莱州府椿树庄迁此定居,后成为村中大户,遂更名杜家楼。
董家那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2.3公里处。有117户,480人;耕地943亩,均为水浇地。明永年间,移民董伯英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董家那。
前郭屯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2.6公里处。有295户,1235人;耕地1671亩,其中水浇地1621亩。盛产大蒜、白菜等。明永乐年间,移民郭纲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以姓氏改村名为前郭屯。
后郭屯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有170户,696人;耕地975亩,其中水浇地805亩。盛产大蒜、白菜。据传,村庄为土民高氏所建,村名为忠信屯。[2]
经济状况
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2007年1-11月份,全乡实现财政收入428.6万元,同比增长36.98%,完成全年任务的147.79%,预计2008年全乡可完成财政收入49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68%。2008年是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渡口驿乡全面突破、进位争先的关键一年,将按照"内激活力、外树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狠激纺织配件大户这个活力之源,树立务实、精干、高效的外在形象,确保天宏纺织投资1500万元新上1万纱锭项目,全乡达到5万纱锭、1000台布机、600万套电子设备的生产能力,财政收入突破600万元。
城镇建设
2000年,该乡投资35万元对渡口驿到运河大桥长达2200米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从而打通了渡口驿乡与河北省的唯一交通要道。向南与308国道相接的郑渡路,向东与田庄乡相连的渡田路,2007年也将实现铺油通车。同时,横穿该乡的308高速公路,2007年将破土动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陆续开工,京航大运河将恢复通水通航。届时,渡口驿将形成西与河北清河相通,东与田庄乡相连,南与308国道相接,北与武城县交汇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将成为水、陆交通枢纽、车船汇集之地。果园主产苹果、杏、桃、梨等。乡办企业有修造站、面粉厂、砖厂等。有中学1所,小学8所;卫生院1所,村办医疗站11个;敬老院1所。
做活路树结合
山东省夏津县渡口驿乡做好树路结合文章,对"村村通"公路进行植树绿化后,分段将树权拍卖给农民,同时将公路养护管理责任承包给树权所有人,走出了一条"路树结合、以树养路"的新路子。渡口驿乡在建好公路、搞好绿化的基础上,对公路的养护权和树木的所有权进行公开拍卖。根据路树具体情况将18公里公路按100米一段,每段拍卖价格为1500元至2000元不等,分别与承包户签订30年的承包合同。合同规定,"凡承包路树的农户,同时负责承包路段的公路养护责任",使公路养护管理责任和树木管理收益紧密结合为一体。该乡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公路建设占地、拆迁补偿及路边植树的费用,使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以树养路,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爱树护路的积极性。闫庄村老民兵模范、护路员闫传江认真地算了一笔账:100米路段,种200棵树,每棵树成材后收入80元以上,合计1.6万元;速生杨的成材期大约是6年,30年可以种植5轮杨树,总收入8万元,扣除2000元承包费,3000元购买树苗钱,30年可得到纯收入7.5万元,平均一年增收2500元。[3]
工业发展
纺织设备交易专业市场形成购销加工相互促进的新局面,日益火爆,该乡西与全国最大的羊绒加工集散地一一河北清河相望,立足这一区位优势,2001年该乡筹集民间资金280万元,在渡口驿乡政府对面建起了一个占地60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纺织设备交易专业市场,该市场建成后,该乡把纺织设备交易专业市场的重点放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上。首先,利用互联网、电台、报纸等媒体对该市场的经营范围、优惠政策等进行全方位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
其次,不断强化市场管理,完善市场管理体制,打造诚信品牌,杜绝假冒产品进入市场,提高产品质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增强市场信誉;三是利用购销能人邀请外地客商前采投资建厂,先后吸引青岛、胶南等地客商在该乡投资创办了配件加工厂。2003年该市场共销售纺织设备4000多台套、交易额8000余万元,实现利税近十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交易市场。
该乡坚持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乡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解放思想、超常发展、跨越前进"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全党抓经济、突出抓民营,关键抓投入,千方百计抓招商的工作主线,在全乡范围内掀起领导带头、全民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开放、大招商的热潮。先后有投资过百万元的棉花加工厂(两处)、天罡芦荟酒业有限公司、夏庄预制件厂、水泥地面彩砖厂等项目落户该乡。2007年该乡又与青岛国道纺织公司签订了投资4500万,新上3万纱锭项目的合同。
计生工作
超常重视,树立全员参战,常抓不懈,大力度推进的思想。全体班子成员,全体脱产干部,村组干部,计生专职人员,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计生时刻不放松,采取铁手腕、硬手段、千方百计想办法、千山万水追躲生、千锤百炼不放松。
超常措施,做到"三抓"。首先是抓宣传,抓好"空中四条线、地上三个一"工程,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利害得失,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其次抓环节,狠抓到站查体,节育措施落实、流引产、社会抚养费征收,外逃躲生等关键环节,环环紧扣,一例不漏。再次抓指标,严格控制合法生育率、晚婚晚育率、统计合格率、性别比等各项措施的合理落实。
超常纪律。
对乡村领导干部,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对计生专职人员严格规章制度,严肃工作纪律,对乡村一般干部严格责任目标管理。
明永乐年间,移民李英魁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因村庄于前郭屯之后,便改村名后郭屯。[4]
人文文化
渡口驿是人才的宝地。傍依在运河、沙河岸边而建的村庄,养育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管华诗;养育了知名作家、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的刘真;养育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获得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袁静华。这里曾是窦建德屯兵牧马的基地,这里曾是肖华将军连战连胜的战场,这里曾是故宫砖瓦的故乡。日出日落,星转斗移,更多的文士武将犹如大运河的潺潺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过,没有留下痕迹。
管华诗GuanHuashi(1939.8.28-)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及海洋药物的教学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参加完成了"海带提碘新工艺规模生产"工程,为我国海带提碘工艺奠定了基础。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4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80年代首创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PSS(西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90年代又发明研制了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藻维胶囊等5个系列的功能食品,且全部投产。共获13项发明专利。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化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我国海洋药物领域唯一的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博士生、硕士生50余名,是我国海洋药物学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