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清華簡

增加 98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清華簡''' </p>|-|<center><img src="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18/1123729605_15424992421671n.jpg" width="200"></center><smal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18/c_1123729605.htm 圖片來新華網]</small> |}'''清華簡''', 2006年一批竹簡在[[香港]]拍賣, 經[[碳14]]等考古科學鑒定為是西元前305年±30年的一批[[竹簡]],屬於戰國中晚期的重要文物。其形制多樣,竹簡最長46公分、最短不到10公分, 竹簡主要內容包含《[[尚書]]》所遺失的部分篇章以及[[周武王]]時期的[[樂詩]] 等內容,[[清華大學]]為此成立了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 依慣例這批竹簡稱為“清華簡”
這批竹簡約有2500枚,是因為它全部是[[秦始皇]]焚書以前書寫的書籍,許多內容堪稱史學研究的頂級內容。其中有涉及《尚書》和編年體史書、國別體史書、禮書及與《[[周易]]》相關的書簡,這等於是發現了一整套新版《[[四書五經]]》,而且都是自[[漢]][[司馬遷]]以來的2000多年未被見過的內容。
已於2019年去世的前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曾說:「《清華簡》內容讓人讀起來太激動了,一天之內不能看太多,否則心臟受不了。」<ref>{{Cite Web|url= https://tw.news.yahoo.com/頭條揭密-司馬遷未見過的-清華簡-解開戰國時期2大歷史懸案-194010769.html|title=頭條揭密》司馬遷未見過的《清華簡》 解開戰國時期2大歷史懸案|date=2022-01-20|website=yahoo|accessdate=2023-04-22}}</ref>
==文物 入藏與 保護==
'''司馬遷也沒有見過'''<br/>
2006年一批竹簡在[[香港]]拍賣,拍賣行文物商展示了其中的8枚竹簡,中國[[夏]][[商]][[周]]斷代史研究領頭人,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得知後趕赴香港,經過多方研究,大體可以確認,這些竹簡是先秦竹簡。李學勤興奮的說:「如果這批竹簡是真,那麼這些資料司馬遷也沒有見過。」<ref>{{Cite Web|ur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4HA4J00543W68M.html|title=2006年香港驚現先秦古簡,專家解讀後發現:黃帝竟是蚩尤父親|date=2021-11-26|website=網易|accessdate=2023-04-22}}</ref>
根據竹簡形制和字體特徵,初步判定為戰國中晚期的楚簡,與以往發現的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近似。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即被埋藏地下的竹書,逃過了“焚書坑儒”,也逃過了秦漢戰火。因此,清華簡就其內容而言,大多為古書佚籍,這就意味著,清華簡為瞭解、研究中國先秦時代新增加了諸多重要的歷史文獻。
'''史學研究的罕見頂級內容''' 10月14日,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 海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單位的11位元相關專家對這批竹簡作了全面鑒定。出具的《清華大學所藏竹簡鑒定會鑒定意見》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
一星期後,清華大學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入藏竹簡的消息,依慣例稱之為“清華簡”,碳14年代測定,時代為西元前305±30年,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晚,這與鑒定組專家對於清華簡的時代判定完全一致。12月開始,完成了對竹簡的拍照工作。專家們根據竹簡, 中心專家們根據竹簡照片對2500餘枚清華簡做了全面釋讀,並進行了初步的綴合編排,判斷清華簡大約可分為65篇以上,<ref>{{Cite web|url=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49310.htm|title=“近年出土材料中,清華簡最為重要”|date=2018-11-23|website=清華大學新聞網|accessdate=2023-04-22}}</ref>
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發佈,包括9篇文獻,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其中,《尹至》、《尹誥》兩篇述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訓》、《耆夜》三篇內容屬商朝末期,《金縢》、《皇門》、《祭公》為周朝史事,而《楚居》講述了楚國歷史。
李學勤認為首批文獻有五大學術貢獻: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復原了楚國歷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別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貴材料。<ref>{{Cite Web|furlurl= https://www.jianshu.com/p/640494f6c5ac|title=尚書·清華簡|website=尚書|accessdate=2023-004-22}}</ref>
===第二輯===
2011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出版,收入了一部已經失傳2300多年的歷史著作,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將之 命名為《系年》 , 《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簡,全篇共分為23章,記錄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於傳世文獻,可能對《[[左傳]]》、《[[國語]]》、《史記》等典籍有訂正作用。
===第三輯===
2012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出版,共收入6種8篇文獻。<br/>
《[[傅說之命]]》三篇:簡文長約45釐米,有三篇,共24支。《傅說之命》是《尚書》的一部分,然而它與東晉時 [[ 梅賾 ]] 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中的《傅說之命》內容全然不同 清華簡《傅說之命》的出現,和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中刊出的《尹誥》即《鹹有一德》一樣,確證了傳世孔傳本為偽書。<br/>
[[ 周公之琴舞 ]] 》:簡長45釐米,共17支,是一組樂詩,由十篇頌詩構成,這是與《 [[ 大武 ]] 》結構相仿的樂詩,以 [[ 周公 旦]] 還政、成王嗣位元為其內容。<br/>
《[[芮良夫毖]]》:簡長44.7釐米,暫定為28支簡。儆戒性質的“毖”詩,是刺譏時政的政治詩。<br/>
[[ 良臣 ]] 》:簡長約32.8釐米,共11支,簡文通篇連貫書寫,主要記述黃帝以至春秋著名君主的良臣。<br/>
《[[祝辭]]》:是一篇巫術色彩濃厚的簡文,其中記錄了一些古時巫術咒語,比如遇到失火、溺水等情況時,口中念什麼咒語。<br/>
《[[赤鵠之集湯之屋]]》:簡長45釐米,共15支,簡文引人注目的特點是有濃厚的巫術色彩。<br/>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center><img src=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401/0fcd1656f3654a2181ef0125bd866f8e.jpe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458505952_562249 来自 搜狐 的图片<br/>] </small>|}
===第四輯===
2014年1月7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公佈,整理出《[[筮法]]》《[[別卦]]》和《[[算表]]》3篇文獻。 其中的《算表》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堪稱最古老“計算器”,可計算乘法、除法以及開方,填補了中國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
===第六輯===
2016年4月18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公佈。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共收入了5篇戰國佚籍,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此批文獻的整理公佈將為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
第六輯整理報告5篇文獻之中有3篇是關於鄭國史事的,即《[[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和《[[子產]]》。另有一篇是關於齊國史事的,題為《[[管仲]]》;一篇是關於秦、楚史事的,題為《[[子儀]]》。以上5篇均記載春秋史事,皆為前所未見的篇章。<ref>{{Cite Web|furlurl=https://kknews.cc/history/qe24nn8.html|title=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發布|date=2016-04-19|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3-04-22}}</ref>
===第七輯===
===第十輯===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公佈
清華簡內容涉及天文、曆法、自然等諸多方面,對瞭解先秦時代社會思想文化帶來新的認識,其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 最重要的當屬《[[四告]]》, 《四告》中四篇的內容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據介紹,其餘四篇中,《行稱》《四時》、《司歲》與《三篇是數術類文獻;《病方》是方技類文獻。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
=== 第十一輯===
2021年12月16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公佈。收錄長篇戰國竹書《 [[ 五紀 ]] 》。該篇凡130簡,全篇內容基本完整,總字數近4500字,是前所未見的先秦佚籍,篇幅巨大,可稱出土簡牘之最。《五紀》內容為借托“後帝”之口,以五紀(日、月、星、辰、歲)、五算為中心,確立了天地萬物的常規、法度。《五紀》將星辰曆象與禮、義、愛、仁、忠五種德行以及天神地祇所司所掌一一相配,更大篇幅則集中於與之對應的人事行用,涉及樹設邦國、禮儀祭祀、人倫德行、土工百物、兵戎戰事、生育繁衍、人體疾祟等各方面。全篇構建了宏大而複雜的天人體系,可說是先秦時期對天人關係認識的綜合與總結。<ref>{{Cite Web|url= https://wiki.antpedia.com/qinghuajiandishiyijichengguofabu-2661848-news|title=清華簡第十一輯成果發佈|date=2021-12-17|website=antpedia|accessdate=2023-04-22}}</ref>
===第十二輯===
2022年11月25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貳)》公佈。
第十二批了在竹書《參不韋》中,講述了“參不韋”作為天帝的使者,來到夏啟身邊指導夏啟如何治理國家。<ref>{{Cite Web|url= https://www.sohu.com/a/611181272_376779|title=夏啟如何治理國家?清華簡《參不韋》證實先秦早已有夏朝記載|date=2022-11-28|website=搜狐|accessdate=2023-04-22}}</ref> 《參不韋》是一篇久已失傳的先秦文獻,其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先秦思想史、制度史、祭禱禮儀等多方面內容,是一份研究先秦歷史文化的珍貴新材料。
==研究成果=====發現周文王遺言=== 清華簡經過精心的清理保護、初步釋讀及研究工作,最終確定這批“清華簡”共為2388枚;在清華簡發現的一些內容珍秘,在歷史上久已失傳。其中,整理出來的 十二輯一篇簡書為《保訓》。
第十二批了在竹書 參不韋 保訓 全篇一共有11支簡,每支22-24個字,其 第2支簡上半殘失,還沒有找到 講述 不過篇文大體已經齊全 “參不韋”作為天帝 。這些簡有一個特點,是簡 使者 長度只有28.5釐米,字體也有點特別 來到夏啟身邊指導夏啟如何治理國家 所以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 <ref>{{Cite Web|url= https://www.sohu.com/a/611181272_376779|title=夏啟如何治理國家?清華簡《參不韋》證實先秦早已有夏朝 這篇文章 記載|date=2022-11-28|website=搜狐|accessdae=2023-04-22}}</ref> 《參不韋》是一篇久已失傳的先秦 了周 獻, 王臨終對 內涵非常豐富 子武王的遺言 涉及 裡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 上甲微的傳說。文王想用這些史事給太子灌輸一個 思想 觀念——“中”。對“中”的解讀,學界未有定論,李學勤認為《保訓》所說文王流傳的“寶訓”確是中道,與《論語》 制度史、祭禱禮儀 《中庸》 多方面內容 儒家文獻有一定聯繫 也正 一份研究先秦歷史文化 後世儒學道統說 珍貴新材料 濫觴
===首次發現武王樂詩===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耆國在商朝時是一個離商都朝歌不遠的小國。在宋朝前,人們一直認為是周文王時代伐耆,宋朝之後對這個問題出現爭論,有了武王伐耆之說。一直以來這兩種說法誰都沒有獲得充分證據。
經釋讀“清華簡”上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為“武王伐耆說”找到了證據。簡上記載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學勤表示,這些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後,樂詩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重要。
===古文《尚書》重見天日===
9篇古籍“隱藏”在100多枚戰國竹簡中,許多內容系首次為今人所知。《尹誥》真本出土,意味著時隔兩千多年之後,真正的古文《尚書》首次重見天日。《尚書》位於六經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種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清華簡中已發現多篇《尚書》,這次發現的《金縢》等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則是前所未見的《尚書》佚篇。
除《尚書》外,清華簡中還包含有類似《竹書紀年》的編年體史書,所記歷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戰國前期,記載了很多《[[左傳]]》、《春秋》、《史記》等未有的史事。有學者指出,清華簡中的古文原本《尚書》與編年體史書等重要典籍的發現整理,將有可能重寫中國上古史。
===《楚居》證楚國遷都路線===
“季連初降於騩山,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處於方山,女曰妣隹,秉茲率相,詈胄四方。季連聞其有聘,從及之盤,爰生郢伯、遠仲。毓徜徉,先處於京宗。穴酓遲徙於京宗,爰得妣癘,逆流哉水,厥狀聶耳,乃妻之,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渭自脅出,妣癘賓于天,巫烖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研究成果
發現周文王遺言
清華簡經過精心的清理保護、初步釋讀及研究工作,最終確定這批“清華簡”共為2388枚;在清華簡發現的一些內容珍秘,在歷史上久已失傳。其中,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為《保訓》。
《保訓》全篇一共有11支簡,每支22-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還沒有找到,不過篇文大體已經齊全了。這些簡有一個特點,是簡的長度只有28.5釐米,字體也有點特別,所以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這篇文章記載了周文王臨終對其子武王的遺言,裡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文王想用這些史事給太子灌輸一個思想觀念——“中”。對“中”的解讀,學界未有定論,李學勤認為《保訓》所說文王流傳的“寶訓”確是中道,與《論語》、《中庸》等儒家文獻有一定聯繫,也正是後世儒學道統說的濫觴。
首次發現武王樂詩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耆國在商朝時是一個離商都朝歌不遠的小國。在宋朝前,人們一直認為是周文王時代伐耆,宋朝之後對這個問題出現爭論,有了武王伐耆之說。一直以來這兩種說法誰都沒有獲得充分證據。
經釋讀“清華簡”上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為“武王伐耆說”找到了證據。簡上記載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學勤表示,這些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後,樂詩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重要。
古文《尚書》重見天日
9篇古籍“隱藏”在100多枚戰國竹簡中,許多內容系首次為今人所知。《尹誥》真本出土,意味著時隔兩千多年之後,真正的古文《尚書》首次重見天日。
《尚書》位於六經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種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之一。“清華簡”中已發現多篇《尚書》,這次發現的《金縢》等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則是前所未見的《尚書》佚篇。
除《尚書》外,“清華簡”中還包含有類似《竹書紀年》的編年體史書,所記歷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戰國前期,記載了很多《左傳》、《春秋》、《史記》等未有的史事。有學者指出,清華簡中的古文原本《尚書》與編年體史書等重要典籍的發現整理,將有可能重寫中國上古史。
《楚居》證楚國遷都路線
“季連初降於騩山,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處於方山,女曰妣隹,秉茲率相,詈胄四方。季連聞其有聘,從及之盤,爰生郢伯、遠仲。毓徜徉,先處於京宗。穴酓遲徙於京宗,爰得妣癘,逆流哉水,厥狀聶耳,乃妻之,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渭自脅出,妣癘賓于天,巫烖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嵩京,洛陽的別稱。因嵩山在其東南,故稱。《魏書·李平傳》:“嵩京創構,洛邑俶營,雖年跨十稔,根基未就。”
 
宗京就是嵩京,盤庚曾定都於西毫也就是的偃師,所以盤庚就是在嵩京附近的。季連的後代遷徙到嵩京洛陽娶了西毫盤庚之女。洛陽伊川縣仍然有座著名的“荊山”是個旅遊勝地,伊川有條叫伊川河的河流,伊川河逆水而上就是盤庚定都的偃師了。這正符合了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這句話反映的地理位置關係啊。季連族在熊狂時還沒有遷徙到丹陽,到熊狂的兒子熊繹才被封到丹陽。所以楚原本是從鄭州遷洛陽再遷丹陽的。
=== 再證今本古文《尚書》系偽書===
2013年1月5日,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在京發佈,其中《傅說之命》三篇與東晉時期古文《尚書》中的《傅說之命》內容完全不同,由此證明東晉文人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系偽造。
 
本次公佈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獻,分別是《傅說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辭》及《赤鵠之集湯之屋》。這是自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以來,清華簡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發現最早的十進位算表
港媒稱,一套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竹簡已經作為世界上首個十進位計算工具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視頻=={{#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FOMxoIBVY&list=RDCMUCJkCcf_23pJBNSCtSjM5U6Q&index=1|alignment=inline|dimensions=460|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 国宝档案 據香港 破译 南華早報 清华简 網站4月24日援引中國媒體報導稱,這21枚竹簡大約製造於西元前305年(戰國時代),每枚竹簡長43.5釐米,寬1.2釐米。}} ==參考來源=={{Reflist}} [[Category:揭密歷史]][[Category:631 先秦文化史]]
13,3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