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我们的恩师赵之敏(陈百库)
作品欣赏
深切怀念我们的恩师赵之敏
在故乡清凉山下,奔流的祖厉河畔,有我们曾经求学就读的会宁郭城农中。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就是我们都深切怀念的恩师赵之敏。
赵之敏老师早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省城一家报刊编缉部、兰州市榆中县文化馆,兰州市榆中县一中工作。他学养深厚,师德高尚,献身教育,桃李满天下。他在解放前读大学时,因年轻不暗世事,受人诱惑而误入“三青团”,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农村老家郭城驿黑虎岔河的腰井村劳动改造。他在前半生遭遇这样的不公,受尽了生活磨难,却依然对教育事业心怀难舍之情,在家乡父老的理解和关爱下,让他以民办教师的身份默默耕耘教坛十几年。在落实政策平反后,安排在郭城农中教授语文课。再次青春焕发的他,以真情感念对党之恩,用赤诚回报对国之爱,就离家一人吃住在了学校,以极大的热情,专心致志投身教书育人,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是一位真正有才有德十分难得的好老师。
他深谙语文教学艺术,讲解课文深入浅出,十分精僻。记得那时他已年过五十,头和写字的手会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长期伏案备课显得十分吃力,可是对待教学却丝毫都不马虎。对每一篇课文,从对课文作者的介绍,到创作的历史年代和当时所处社会背景,诗词文章具有的艺术特色,再到对现实的启发意义等等,他一定都要在备课中深入研读考究清楚,所以才能在课堂上逐层分次地教授予我们。对课本中古诗词精典名篇,他以透彻的讲解让我们在理解后,就要求我们学习改写扩展成一篇现代作文;对课本中的现代名篇和他从报刊资料上择选的长篇大论的好文章,又要求我们能提纲携领地进行缩写,能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作文。他以这样独特的训练方式,是引导我们从学习模仿文章开始,以能放能收的改写,到能够活学活用行文章法。这一高超的语文教学之法,至今想来真是让我们都受益匪浅。
祖厉河之畔
那时的农村教学资料十分匮乏,郭城农中方圆十几里也找不到一家书店。让我们至今都无法理解的是,赵之敏老师不知从何处搜集到大量的疑惑难解和容易混淆的词汇,以及大量的成语、诗句、警言、文章精典章节等,整理出来用工整的板书一一写在黑板上,让我们抄写在笔记上,慢慢逐一消化学懂弄通,结合读文和作文练习使用。他给我们释词解语之广博,从早到晚挤出时间授课辅导之勤奋,忆之令人动容。他常常以身边的人,身边发生的事为题目,布置一篇作文,这使我们渐渐学会和领悟要了解人情世事后,才能真切真情作文的为文之道。在批改作文吋,他常常会以文励人,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其一篇作文的评语中,加入几句箴言或拟写点精妙警语,读后常常让我们倍感亲切又深受鼓舞。这一切也深深影响了我们一生的为人处事,让我们都学会去做一个诚实正直而有情有义的人。
记得那时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陶斯亮的《终于发出的一封信》。赵之敏老师给我们深入讲解后,领着我们一起来诵读,读着读着他竟泪流满面,声音哽咽到读不下去,就面朝黑板背对我们沉默了许久。这篇课文中革命前辈陶铸的人生际遇,所蒙受的冤枉委屈,也一定深深触动了他对自已半生身世的感慨,也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学生都唏嘘不已。最让人感到痛心和遗憾的是,赵之敏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花费后半生的心血,搜集撰写出厚厚一本育人励志的文集。这本文集虽几经努力终因经费原因未能正式出版,赵之敏老师却撒手人寰。这本文集不知现在归落何处?!我们作为郭城农中学子,赵之敏老师栽培过的弟子,若能找到这本文集,理应聚大家之力让这本文集得到正式出版,以告慰天堂恩师。
清凉山风光
清凉山下的祖厉河,那苦涩的河水流淌不息,涛声不绝。据史书和方志所载,祖厉河是汉武帝曾巡游天下,向西最远到达而后归返之地,自古是“控制三秦西北缴塞之要冲”。河之畔有一座荒废千年的古城,乃是在蒙金战争中,名将郭虾蟆坚守过的金国最后一座边城。赵之敏老师对郭虾蟆守城不降,焚身取义而舍身报国的壮举,曾作过深入研究考证,专门写过一篇怀古抒怀的文章,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了详尽的描述,曾在课间给我们边读边作过讲述,文中所流露出的怀古之幽情,表达了赵老师心中的家国情怀,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既叹。这样一种深长的家国情怀,那壮志不遂的概叹之音,自然而然地也感染影响到了我们,是激励我们要做心有家乡和祖国,报负远大而奋斗不息的人。
郭虾蟆故城
赵之敏老师去世己二十三年了,学生们从未忘记这位恩师。每每忆师品德,常常思绪万千。于是想起了藏克家的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借此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句,表达我们对赵之敏老师的敬意。清凉山之高高,如我师之恩高,祖厉河之悠悠,如我师之德长。师恩如山思难忘,美德似水流永长!
2023年8月11日
于金城兰州黄河之畔感怀敬书 [1]
作者简介
李英利,1964年出生于山西临猗,运城市作协会员,临猗县庙上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