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阳市凤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阳市凤城镇位于山东省海阳市境内,距海阳市区约10公里,是海滨小镇,镇内风景秀丽。凤城镇面积约75平方公里。凤城镇位于海阳市南端,背依凤山,面迎黄海,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又低于南北, 如鸟舒翼,故名“凤城”。[1]

中文名: 凤城镇

地理位置: 山东

占地面积: 75 km²

故 名: “凤城”

历史沿革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卫设县。民国21年(1932年)改为县辖镇。1942年改城里为凤城,辖地改为凤城镇。1943年改为凤城区。1958年9月建凤城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为凤城镇至今。

地理位置

凤城镇位于海阳市南端,背依凤山,面迎黄海,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又低于南北,如鸟舒翼,故名“凤城”。地处东经121°14′,北纬36°42′,南濒黄海,东、东北接留格庄镇,西南临大阎家镇,北、西北与方圆街道办事处相邻。

自然状况

境内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势北高南低,近海一带为一小片平原;主要山脉有玉皇顶望石山垛山,其中玉皇顶海拔195米;主要河流有臧家河、新安河,藏家河境内流长10公里。镇域面积75平方公里,粮田面积2720公顷,植被面积占21%,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海岸线总长48.78公里。交通发达,烟(台)凤(城)一级公路起自本地,青(岛)威(海)公路贯穿东西。2000年,全镇辖38个行政村,10007户,3.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主要居住民族为汉族,全镇有姓氏94个,其中王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3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元。1978年农村总收入789万元,人均收入227元。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3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6545万元。

交通

凤城镇距青威高速约8公里,交通便利。

强镇由来

凤城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前茅,属海阳市强镇之一,先后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山东省城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党员电化教育基地镇;烟台市党的建设、社会文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先进乡镇等称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3年粮食平均亩产59公斤,1946年实行土地改革,粮食亩产67公斤,1979年粮食亩产突破40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2年率先将塑料棚保护栽培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在臧家建成全县第一个蔬菜大棚基地。1998年全镇粮食总产达2.2万吨,油料产量3240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3.9倍和1.7倍。保护地蔬菜栽培已成为凤城镇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现有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2100个,中小弓棚面积2000亩,年产商品菜4000吨。

第二产业

建国前,仅有少数私营手工业。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先后建起农具厂、鞋厂、羊毛衫厂等。1990年,全镇形成以针织、机械、建筑、建材、水产加工为主,结构较为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2000年从业人员3.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76亿元,利税7724万元;建筑业总产值1100万元,利税330万元。兴起于80年代的羊毛衫针织加工业,已成为本镇的主导产业,现有羊毛衫加工企业28家,以私营企业为主;个体加工户1400户,从业人员1.6万人,年加工能力1500万件。凤城镇成为“烟台市十大产业乡镇”之一。1998年,毛衫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3%;上缴国家税金1071万元,占全镇税收总额的80.6%。1999年,凤城羊毛衫园区被评为烟台市“十大私营经济园区”之一,成为华东、华北地区重要的毛衫加工出口的集散地。

第三产业

建国前,凤城镇有商号70余家,从业人员近300人。建国后,对私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益繁荣,从业人员412人,全年总销售额62.1万元,利润1.02万元,上缴税金1.26万元。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1012户,私营企业58家,从业人员1.8万人,产值3.97亿元,销售收入3.9亿元,上缴税金1894万元。

特色产业

凤城镇近海海洋资源丰富,盛产各类海珍品。1998年,水产品总产量3.41万吨,是1949年的61.9倍。水产总收入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3%。全镇现有各类渔船392只,是1949年的6倍,总动力4435马力。1968年开始水产养殖,当年产量551吨。1998年养殖产量达到1.29万吨,为1968年的23倍。2000年底,全镇淡水养殖水面200公顷,滩涂养殖面积200公顷,浅海养殖面积200公顷。有冷藏加工厂10座,年加工能力达2000多吨,年出口创汇1200万元。凤城镇地处沿海,自古就有帆船往来经商。建国后,国家、地方投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80年,在龙头港旧址建成凤城商港,港内有500吨级泊位2个,设计年吞吐量为30万吨。凤城港已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二类口岸对外开放。青(岛)威(海)汽车专用公路从镇北穿境而过,烟台至凤城一级公路纵贯腹地,北去50公里即与蓝(村)烟(台)铁路相交,构成便利的交通网。凤城镇的街道以老城区和旅游度假区新建区组成,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城市建成区面积5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输变电能力11万伏,电力供应充足,开通了程控电话。凤城镇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境内人文、自然景观丰富。著名的“东门海市”“南海甘泉”“凤台日出”“嵩岳山色”“千里仙岛”等,是山东省风光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开发旅游资源,1994年成立凤城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几年来投入资金2400万元,配套建设了旅游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度假区内胡耀邦题词的“海阳万米海滩浴场”,被海内外人士誉为“黄金海岸”。海阳旭宝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是旅游度假区内的高级休闲场所,现已对外开放。

大事记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信国公汤和奉朱元璋之命,来境内巡海防倭。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置大嵩卫,首任指挥邓清建筑卫城。时城内称“城里”。

明洪熙元年(1425年),大嵩卫人乐舞生闻韶,始扮秧歌于卫城。此为海阳大秧歌之始。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署都指挥佥事戚继光,命部将黄游击到大嵩卫督修海防和训练抗倭军。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李赞元考中进士。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大嵩卫置海阳县,县城设于今凤城,时称“在城”。

清同治年间,城里人王乐天始建京戏“普庆班”,为海阳京剧之始。

1915年,刘勃在城里印发《讨袁檄》,散至济南、青岛、烟台等地。

1932年9月, 张静源在香山小学发展西大滩徐汝航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本镇第一个共产党员。

1936年,中共党员王之凤被捕入狱,在狱中题下铮铮诗句:“笑对虎狼刑,囹圄播火种。刀头一滴血,乾坤能染红。”9月6日,王之凤在海阳城北门外慷慨就义。

1939年4月,日军飞机轰炸凤城、中村。伤十余人,毁房百余间。

同年4月, 由王鉴溪、王亚领导,在东、西迟格庄合建本镇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书记刘宪(刘赤生),委员周世珍。

1940年6月, 建立中共竹金乡总支,书记刘赤生,委员王仕、张信、纪文、周世珍,为本镇第一个乡总支。

1942年9月16日,城里解放。

同年10月,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城里为凤城,分为统一、建设、胜利、先锋四村。

同年,设凤城镇,镇长周云峰、副镇长薛伯平。镇公所设在王家庙。

1947年7月,开展土改复查运动。各村贫雇农组织相继成立,掌握一切大权。

同年11月,国民党整编五十四师,自莱阳窜入凤城,大肆反攻倒算。在敌人盘踞凤城的35天中,杀害共产党员和群众73人,烧毁房屋2413间,抢走粮食544万斤。

1948年,鞠家庵村成立凤城区第一个互助组。

同年8月,狂风、暴雨、海啸成灾。倒塌房屋460余间,刮倒树木1100余棵,农作物受害面积116公顷。

1951年5月1日,本区举行万人反美大示威,并在“和平宣言”上签名。

1952年,鞠家庵村成立凤城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红星农业社。

1954年6月,凤城区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5年, 鞠荣等人组织鞠家庵、石人泊、联合、中房4个村,成立起县内第一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光明高级社。

1957年,鞠荣当选为省劳动模范,在济南珍珠泉礼堂,受到毛主席接见。

1958年9月,凤城人民公社成立。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单位相继建立红卫兵组织。

1968年春,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1年3月,公社建立了党委。原革命委员会作为行政机构继续存在。

1982年春,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同年秋,实行“统、专、包”生产责任制。

1984年5月,镇政府成立。

同年,安建华被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

同年10月24日下午,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凤城港,并题词“海阳万米海滩浴场”。

1994年10月,凤城旅游度假区管委成立。

1997年7月, 恒大毛织有限公司、大华毛织有限公司,被中共海阳市委命名为首批“十佳私营企业”。

1999年2月,凤城镇被中共海阳市委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十佳单位”。

2000年,凤城镇财政收入突破700万元。

视频

海阳百姓大舞台走进凤城街道藏家村(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