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因里希·海涅」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因里希·海涅(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行 1: 行 1: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海因里希·海涅
 +
| 外文名    =  Heinrich Heine
 +
| 图像    = 
 +
[[File:海因里希•海涅.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baike.soso.com/p/20140303/20140303154216-1410694703.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5%B7%E5%9B%A0%E9%87%8C%E5%B8%8C%E2%80%A2%E6%B5%B7%E6%B6%85&step_word=&hs=2&pn=2&spn=0&di=7249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679769665%2C1369123776&os=593450381%2C2947386973&simid=4144645798%2C375131122&adpicid=0&lpn=0&ln=759&fr=&fmq=1545721354414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40303%2F20140303154216-141069470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f5257_z%26e3Bv54AzdH3Fembnllb_z%26e3Bip4%3B3fjfft5gt1%3DlFccamBb0bA8ABa8bmBBdaFA8bl90a0B_z%26e3Bgd&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 来自百度网]]]
 +
| 图像说明 =  海因里希·海涅 |center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797|12|13}} 
 +
| 出生地点 =   德国杜塞尔多夫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856|02|17|1797|12|13}}
 +
| 国籍    =   德国
 +
| 别名    =   海涅
 +
| 职业    =   诗人,小说家
 +
| 毕业院校 =   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
 +
| 知名作品 =   《罗曼采罗》、《佛罗伦萨之夜》、《游记》,《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
}}
 +
'''<big>海因里希·海涅</big>'''
 +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行 8: 行 25:
  
 
 诗人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诗人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
 +
== 生平经历 ==
 +
 +
<big>'''少年时代'''</big>
 +
 +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过拿破仑战争。1819年~1824年先後断续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法律和哲学并从事创作。
 +
 +
<big>'''学习经历'''</big>
 +
 +
1819至1823年,海涅(Heyne)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
 +
<big>'''写作经历'''</big>
 +
 +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
 +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後迁居巴黎。
 +
 +
'''哈尔茨山游记'''
 +
 +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
 +
'''观念——勒·格朗特文集'''
 +
 +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
 +
'''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
 +
 +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
 +
'''英国片段'''
 +
 +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
 +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
 +
<big>'''晚年时期'''</big>
 +
 +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体现 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
 +
 +
1843年-跟马克思相识,海涅的创作达到顶峰,同时作品也更多了批判现实主义。
 +
 +
1845年始,瘫痪症开始恶化。
 +
 +
1848年5月海涅最后一次出门,去了卢浮宫博物馆。断臂维纳斯像勾起了他的伤感:“我在她的脚前呆了很久,我哭得这样伤心,一块石头也会对我同情。女神也怜悯地俯视着我,可是她又是这样绝望,好像她想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没有臂膀,不能帮助你吗?”自从这一天後,海涅在床上过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断创作,1851年完成了《罗曼采罗》。
 +
 +
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
 +
== 主要著作 ==
 +
 +
《诗歌集》(1827年)为海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包含《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
 +
 +
《哈尔茨游记》(1826年~1831年);
 +
 +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年);
 +
 +
《论浪漫派》(1836年);
 +
 +
《西里西亚织工之歌》(1844年);
 +
 +
《罗曼采罗》(1851年)优美的诗篇吸引了很多作曲家为其谱上曲子,据《音乐中的海涅》(贡特·麦茨纳著,1989年出版)一书记载,为海涅诗歌谱曲或改编加工的曲目约一万首,其中被谱曲次数最多的五首诗歌是:
 +
 +
《你像一朵鲜花》388曲
 +
 +
《孤独立着的一棵苍松》209曲
 +
 +
《我在梦中哭泣》149曲
 +
 +
《美丽的五月》130曲
 +
 +
《每逢注视着你的眼睛》127曲。
 +
 +
由作曲家弗里德希·西尔歇谱曲的《罗累莱》广为流传。
 +
 +
== 历史评价 ==
 +
德语的灵魂里,一个歌德后的太阳,在1797年12 月13日悄悄诞生于杜塞尔多夫。或因循于一种创世的秘密,沸腾的犹太人血液便成为拿破仑的一颗永不殒灭的星宿。生之地不容,他竟成了法兰西的救世精灵。 人文中学……林茨科普夫的银行……波恩大学法学系命运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变幻,诗人的命运成为他最终的结局。 海涅,一个玩弄政治权谋的诗歌驾驭者,穿插于黑暗德国的尘嚣,他曾座于黑格尔的讲台下,聆听“世界精神”的圣音。他放飞夜莺,诗儿的花被收入1827年的《短歌集》,泪水中过滤出的诗行,带着哭泣化为艺术的梦语。让我们记住阿玛莉,那一滴滴泪珠中的精灵,被他当作蛹置入他诗行的编织物里,可最终,玛蒂尔德,一个巴黎的女子,在18 41年8 月31日,海涅同她走上了圣苏尔比斯教堂的红地毯。海涅以神的姿态降身于这不懂德语与诗歌的巴黎姑娘身边,他承认“我命中注定只爱这最卑贱又最愚蠢的东西”。
 +
 +
海涅,犹太人的后裔,多舛的历史潮流里,他没有成迎浪的砥石,他悄悄的潜入海利根施塔特,在牧师戈特洛布·克里斯蒡安·姑里姆的操持下受洗,把名字由哈里海涅,改为了海因里希·海涅。哈里·海涅他放弃了他父亲的信仰,他选择了不幸。受洗并没有提供给他进入欧罗巴大陆的“入场券”,在痛苦的生活旋律里,他以他的诗达到一切虚无的空名。
 +
 +
海涅,一个对金钱满不在乎的诗人,他向富有的伯父所罗门·海涅不断索取,他高额地出售自己的稿子,他向出版商尤利乌斯·卡姆佩勒索尚未写出稿子的定金,他享受法兰西政府提供给他的养老金,他任意挥霍,在交易所赌博无所顾忌。 海涅,他不是一个穷困的诗人,他不会因写诗而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他自由穿梭于德意志意识的森林,用流利的德语建构他不朽的诗歌语体? 海涅《德意志·一篇冬日童话》延续圣西门主义者对尘世幸福的要求,自此海涅谱写自己革命的秘密,法兰西使他享受贡仰的香气,德意志书报检查制度让他处处碰壁。
 +
 +
海涅制定自家精神的宪法,任意而为放达而歌,他从巴黎以通讯记者的身份源源向德意志输去满是火种的信息。他成为一个无惧的骑士,把诗歌作为他锋利的宝剑,向他所憎恨的黑暗重重刺去。
 +
 +
海涅一个被误认为受卡尔·马克思影响至深的诗人,他模糊不清的言语,留给后人一个难解的谜。
 +
 +
他就是他,海涅就是海涅,马克思偏爱海涅,并不能因此误解比马克思大二十多岁的他海因里希·海涅。
 +
 +
海涅,是人,他倒下了,因病而倒下了,然而海涅是海涅,他作为垂死的斗剑士作出最后的一搏,他在临终前,行将就木前,将死神呼唤他的声音,变成诗的音响,把骨头敲击变成节奏,将他忽闪颤动的生命之光再一次设计成微笑的亡灵。
 +
 +
海涅,一个伟大的德语诗人,一个不朽的精灵,就在1856年2月17日被一只蝴蝶引去,他去了另一个世界,去寻找那永恒的夜莺,留下了他的肉体在蒙马特尔公墓安息。
 +
 +
== 轶事典故 ==
 +
 +
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
 +
 +
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 “我发现了一个小岛,那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他的言外之意很明显是在骂海涅是驴子,而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海涅这个回答真是太妙了!又把那个旅行家骂自己的话巧妙地回击过去了。
 +
 +
== 经典语录 ==
 +
1.你们可以相信:世人的谦逊总有他们善良的原由的。亲爱的上帝常常使他的臣仆易于表现谦逊以及诸如此类的美德。例如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假如一时没有什么妙计可以伤害他们的话。又如不引诱妇女是容易的,假如上帝赐给他的是一副过于丑陋的相貌。
 +
 +
2.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结起来。
 +
 +
3.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
 +
 +
4.谁若想在假面具和脂粉的遮掩下把真理介绍给一个人,那么他可能是情愿当真理的媒人,而决不是当真理的爱人。
 +
 +
5.不要忘记被蒙蔽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不要忘记就是瞬间沉浸在高贵的自豪中,自己亲身体验的幸福,比起在含混不清的盲信中长年醉生梦死的幸福也好得多。
 +
 +
6.只有宽广而聪慧的心灵始终能发现友爱之情 。

於 2019年1月13日 (日) 13:07 的修訂

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
原文名 Heinrich Heine
出生 (1797-12-13)1797年12月13日
德國杜塞爾多夫
逝世 1856年2月17日(1856-02-17)(58歲)
國籍 德國
別名 海涅
職業 詩人,小說家
知名作品 《羅曼采羅》、《佛羅倫薩之夜》、《遊記》,《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德國著名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學過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崙的軍隊曾開進萊茵河流域,對德國的封建制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崙「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法軍的這些改革,使備受歧視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從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

1821年開始發表詩作,以4卷《遊記》(1826-27,1830-31)和《歌集》(1827)而聞名文壇。1825年為取得德國公民權而皈依基督教,但因此疏遠了自己的猶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國無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後自願流亡巴黎,從詩歌寫作轉向政治活動,成為國家民主運動的領導人,同時對法國和德國文化有許多評述。

詩人以平常的詞彙,普通的語句構造出思想深刻、生動優美的詩篇。在德國文學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樣將二者完美地統一起來,而又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沉重的,卻不多見。

生平經歷

少年時代

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過拿破崙戰爭。1819年~1824年先後斷續在波恩大學、格廷根大學、柏林大學學法律和哲學並從事創作。

學習經歷

1819至1823年,海涅(Heyne)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他聽過浪漫主義作家奧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講課。海涅早在20歲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他的早期詩作:《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多以個人遭遇和愛情苦惱為主題,反映了封建專制下個性所受到的壓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惱。1820年的冬季學期,他來到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參加了一個學生組織。然而,僅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離開了學校和這個組織。還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寫作經歷

「我跟一些人一樣,在德國感到同樣的痛苦,說出那些最壞的苦痛,也就說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這些詩句中所抒發的個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些詩作於1827年收集出版時,題名為《詩歌集》。它們表現了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感情淳樸真摯,民歌色彩濃郁,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其中不少詩歌被作曲家譜上樂曲,在德國廣為流傳,是德國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 從1824年到1828年間,海涅遊歷了祖國的許多地方,併到英國、意大利等國旅行。由於他廣泛接觸社會,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寫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記。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後遷居巴黎。

哈爾茨山遊記

在第一部 《哈爾茨山遊記》里, 海涅以幽默活潑的筆調描繪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國現狀,諷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動統治者、陳腐的大學、庸俗的市儈、反動的民族主義者、消極的浪漫主義者;以濃郁的抒情筆調描繪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同時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繪了山區礦工的勞動生活。

觀念——勒·格朗特文集

在第二部《觀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繪了法國軍隊進入故鄉的情景,刻畫了拿破崙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法國革命的嚮往和對德國封建統治的憎惡。

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

在第三部《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等意大利遊記里,描繪了意大利的風光和社會生活,揭露了貴族天主教的反動性,同時對貴族作家脫離現實的傾向進行了批判。

英國片段

在第四部《英國片段》里,作家描繪了富豪的貴族和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的尖銳對立,揭露了大資產階級的貪婪和掠奪。

這四部札記的主要傾向是抨擊德國的封建反動統治,期望德國能爆發一場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四部旅行札記的創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長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海涅已從青年時代對個人遭遇與感情的描寫,轉向對社會現實的探討,走向現實主義道路。

晚年時期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與懷疑突出的體現 在他對共產主義的信念與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正如列寧在紀念赫爾岑時所說,「是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尚未成熟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的產物和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局限。

1843年-跟馬克思相識,海涅的創作達到頂峰,同時作品也更多了批判現實主義。

1845年始,癱瘓症開始惡化。

1848年5月海涅最後一次出門,去了盧浮宮博物館。斷臂維納斯像勾起了他的傷感:「我在她的腳前呆了很久,我哭得這樣傷心,一塊石頭也會對我同情。女神也憐憫地俯視着我,可是她又是這樣絕望,好像她想說:難道你沒有看見,我沒有臂膀,不能幫助你嗎?」自從這一天後,海涅在床上過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斷創作,1851年完成了《羅曼采羅》。

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主要著作

《詩歌集》(1827年)為海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包含《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

《哈爾茨遊記》(1826年~1831年);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年);

《論浪漫派》(1836年);

《西里西亞織工之歌》(1844年);

《羅曼采羅》(1851年)優美的詩篇吸引了很多作曲家為其譜上曲子,據《音樂中的海涅》(貢特·麥茨納著,1989年出版)一書記載,為海涅詩歌譜曲或改編加工的曲目約一萬首,其中被譜曲次數最多的五首詩歌是:

《你像一朵鮮花》388曲

《孤獨立着的一棵蒼松》209曲

《我在夢中哭泣》149曲

《美麗的五月》130曲

《每逢注視着你的眼睛》127曲。

由作曲家弗里德希·西爾歇譜曲的《羅累萊》廣為流傳。

歷史評價

德語的靈魂里,一個歌德後的太陽,在1797年12 月13日悄悄誕生於杜塞爾多夫。或因循於一種創世的秘密,沸騰的猶太人血液便成為拿破崙的一顆永不殞滅的星宿。生之地不容,他竟成了法蘭西的救世精靈。 人文中學……林茨科普夫的銀行……波恩大學法學系命運在短短的時間裡迅速變幻,詩人的命運成為他最終的結局。 海涅,一個玩弄政治權謀的詩歌駕馭者,穿插於黑暗德國的塵囂,他曾座於黑格爾的講台下,聆聽「世界精神」的聖音。他放飛夜鶯,詩兒的花被收入1827年的《短歌集》,淚水中過濾出的詩行,帶着哭泣化為藝術的夢語。讓我們記住阿瑪莉,那一滴滴淚珠中的精靈,被他當作蛹置入他詩行的編織物里,可最終,瑪蒂爾德,一個巴黎的女子,在18 41年8 月31日,海涅同她走上了聖蘇爾比斯教堂的紅地毯。海涅以神的姿態降身於這不懂德語與詩歌的巴黎姑娘身邊,他承認「我命中注定只愛這最卑賤又最愚蠢的東西」。

海涅,猶太人的後裔,多舛的歷史潮流里,他沒有成迎浪的砥石,他悄悄的潛入海利根施塔特,在牧師戈特洛布·克里斯蒡安·姑里姆的操持下受洗,把名字由哈裏海涅,改為了海因里希·海涅。哈里·海涅他放棄了他父親的信仰,他選擇了不幸。受洗並沒有提供給他進入歐羅巴大陸的「入場券」,在痛苦的生活旋律里,他以他的詩達到一切虛無的空名。

海涅,一個對金錢滿不在乎的詩人,他向富有的伯父所羅門·海涅不斷索取,他高額地出售自己的稿子,他向出版商尤利烏斯·卡姆佩勒索尚未寫出稿子的定金,他享受法蘭西政府提供給他的養老金,他任意揮霍,在交易所賭博無所顧忌。 海涅,他不是一個窮困的詩人,他不會因寫詩而為求生存而苦苦掙扎。他自由穿梭於德意志意識的森林,用流利的德語建構他不朽的詩歌語體? 海涅《德意志·一篇冬日童話》延續聖西門主義者對塵世幸福的要求,自此海涅譜寫自己革命的秘密,法蘭西使他享受貢仰的香氣,德意志書報檢查制度讓他處處碰壁。

海涅制定自家精神的憲法,任意而為放達而歌,他從巴黎以通訊記者的身份源源向德意志輸去滿是火種的信息。他成為一個無懼的騎士,把詩歌作為他鋒利的寶劍,向他所憎恨的黑暗重重刺去。

海涅一個被誤認為受卡爾·馬克思影響至深的詩人,他模糊不清的言語,留給後人一個難解的謎。

他就是他,海涅就是海涅,馬克思偏愛海涅,並不能因此誤解比馬克思大二十多歲的他海因里希·海涅。

海涅,是人,他倒下了,因病而倒下了,然而海涅是海涅,他作為垂死的鬥劍士作出最後的一搏,他在臨終前,行將就木前,將死神呼喚他的聲音,變成詩的音響,把骨頭敲擊變成節奏,將他忽閃顫動的生命之光再一次設計成微笑的亡靈。

海涅,一個偉大的德語詩人,一個不朽的精靈,就在1856年2月17日被一隻蝴蝶引去,他去了另一個世界,去尋找那永恆的夜鶯,留下了他的肉體在蒙馬特爾公墓安息。

軼事典故

海涅是猶太人,常常遭到無端攻擊。

有一次晚會上,一個旅行家對他說: 「我發現了一個小島,那個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他的言外之意很明顯是在罵海涅是驢子,而海涅不動聲色地說:「看來,只有你我一起去那個島上,才會彌補這個缺陷!」海涅這個回答真是太妙了!又把那個旅行家罵自己的話巧妙地回擊過去了。

經典語錄

1.你們可以相信:世人的謙遜總有他們善良的原由的。親愛的上帝常常使他的臣僕易於表現謙遜以及諸如此類的美德。例如寬恕自己的仇敵是容易的,假如一時沒有什麼妙計可以傷害他們的話。又如不引誘婦女是容易的,假如上帝賜給他的是一副過於醜陋的相貌。

2.人們在那裡高談闊論天啟和靈感之類的東西,而我卻像首飾匠打金鎖鏈那樣精心地勞動着,把一個個小環非常合適地聯結起來。

3.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認清,在火爐背後,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詩篇。

4.誰若想在假面具和脂粉的遮掩下把真理介紹給一個人,那麼他可能是情願當真理的媒人,而決不是當真理的愛人。

5.不要忘記被蒙蔽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不要忘記就是瞬間沉浸在高貴的自豪中,自己親身體驗的幸福,比起在含混不清的盲信中長年醉生夢死的幸福也好得多。

6.只有寬廣而聰慧的心靈始終能發現友愛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