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镇天主教堂
海北镇天主教堂历史悠久。公元一九零二年法国神父陆平来此传教,并于一九零九年建成具有欧式建筑风格,可纳三千人的大教堂,从此,海北得名“大天主堂”,并以此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海北镇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市最北部,与黑河地区接壤,素以物产丰富,商贸兴旺著称。始建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由法国神父陆平来此建立名为“圣若瑟屯”大天主教堂,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这里开始建屯,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改为海北。其天主教发祥地的历史,使小镇蜚声海内外,闻名遐迩,成为黑龙江省著名的天主教区之一。
目录
教堂简介
文革期间,大教堂被拆毁。一九八零年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海北镇政府筹资12万元,建设了一座面积264平方米,可容纳八百人左右的中型教堂。但由于教堂面积小,难以满足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需要。海北镇政府及天主教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广泛招商引资,从韩国引进资金280万元,镇政府采取划拨土地,减免规划费等方式投资35万元,开始筹建新教堂。该教堂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地宗教主管部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从而确保了新教堂重建顺利进行。新教堂由绥化市长城设计院负责设计,海伦市建联公司负责施工,并于1999年6月18日破土动工,于2000年9月18日竣工。新教堂占地5528平方米,建筑面积2488平方米,钟楼最高点达46.4米。教堂内设有大教堂、小教堂、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等,室内设施齐全,并采取集中供暖。
海北天主教堂的落成不仅满足广大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需要,而且对扩大海北知名度、吸引外地客商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督教建筑
初期基督教建筑反映了当时一些奴隶和贫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现在纪念死者、寄托对来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于1~2世纪开始流传。罗马帝国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后,教堂建筑逐渐发展起来,罗马一地就有30余座。5 至 10 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建筑,主要的类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罗马建筑作为礼拜仪式之用,没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将罗马的巴西利卡改为教堂。教堂平面有圆形和多边形的。
教会规定: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朝西。圣坛为半圆形穹顶所覆盖,圣坛前设祭坛,祭坛前又增建一横翼,比较短;与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长十字形平面,称为拉丁十字,象征基督受难。一般在巴西利卡前还有一个三面有围廊的前庭,中央设洗礼池。独立的钟楼位于教堂一侧,形成完整的群体。这种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实例是罗马圣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