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浙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zhè,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本義為水體來回折騰、變化多端為特色的錢江潮,也指以潮汐奇觀聞名的錢塘江;在現代漢語中,「浙」多指浙江省的簡稱。[1]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江。水東至會稽山陰為浙江。從水折聲。旨熱切
說文解字注 浙,江水東至會稽山陰為浙江。 會稽郡山陰二志同。今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是其地。今俗皆謂錢唐江為浙江。不知錢唐江、地理志水經皆謂之漸江。江至會稽山陰古曰浙江。說文浙漸二篆分舉劃然。後人乃以浙名冒漸。葢由二水相合。如吳越春秋越王至浙江之上、史記楚威王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始皇至錢唐臨浙江皆謂是也。今則江故道不可考矣。歙金氏榜禮箋曰。班志南江、在會稽吳縣南。東入海。楊州川。北江、在毗陵北。東入海。楊州川。中江、出丹陽蕪湖西南。東至陽羨入海。楊州川。毗陵之北江卽今大江。其蕪湖之中江、吳縣之南江逕流湮廢。據班志丹陽石城下雲。分江水、首受江。東至餘姚入海。過郡二。行千二百里。說文江水至會稽山陰為浙江。闞駰十三州志曰。江水至會稽與浙江合。晉灼亦云。水經江水又東至石城縣。分為二。其一東北流、過毗陵縣北為北江。其一又東至會稽餘姚縣東、入於海。酈注沔水篇曰。江水自石城東出為南江。又東逕宣城之臨城縣南。又東逕安吳縣。又東逕寧國縣南。又東逕故鄣縣南、安吉縣北。又東北為長瀆。歷湖口。又歷烏程縣。南通餘杭縣。則與浙江合。又東逕餘姚縣故城南。又東注於海。所謂地理志江水自石城東出逕吳國南為南江者也。榜謂分江水合三江言之為南江。猶岷江合言之為北江。班氏備列南江、中江、北江。以應職方楊州其川三江。其於石城著南江源委。猶於湔氐道著北江源委。故志於中江言出蕪湖西南、東至陽羨入海。至南江、北江但云東入海。以入海之地已互見於石城、湔氐道也。是分江水為南江。卽志文考之益明。酈注能說南江、而不能說中江耳。 從水。㪿聲。 旨𤍽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浙·康熙筆畫:11·部外筆畫:7 《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𠀤音折。江名。《說文》:江水東至會稽山隂,為浙江。《史記·秦始皇紀》:至錢塘,臨浙江。註:浙者,折也。蓋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
又水名。《水經注》:浙水出浙縣西北弘農盧氏縣大蒿山。
又《廣韻》:浙米也。《類篇》:一曰汰也。
又《集韻》征例切。音制。通作淛。亦作制。義同。
又《集韻》:或作漸。《水經》漸江,卽浙江也。 浙,形聲字。從水,折聲。用聲意法構造,可分解為「氵」「折」。「氵」,作類符,簡作偏旁的「水」,表示字義與水有關;也作意符,指水體,特指錢塘江水。「折」,作聲符,表示與該字的發聲相同;也作意符,表示彎折、回返的樣子(既指錢塘江臨潮的彎折處,也指錢江潮來回滾動的特有景觀)。「氵」「折」合而為「浙」,指以水體來回折騰、變化多端為特色的錢江潮,也指以潮汐奇觀聞名的錢塘江。在現代漢語中,「浙」多指浙江省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