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浓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浓淡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的一个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名词解释

浓淡可用于形容颜色、气味、滋味等的深浅、强弱程度。在文艺领域中,浓淡可指绘画色彩的浓淡,文学语言的华美与简淡,艺术风格的浓艳与清淡以及抒情方式的强烈与平淡等含义。“浓”与“淡”是辩证的存在,比如,中国画的笔墨一向有浓有淡,浓不至于浊秽,淡不至于虚缈,尤其水墨画更注重墨色的浓淡,以表现阴阳、向背、虚实、疏密、远近等。理想的艺术境界是浓淡得宜,其他艺术形式对于浓淡的要求与此一致。

引例1

篇章户牖(yǒu),左右相瞰。辞如川流,溢则泛滥。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shān)繁剪秽,弛于负担。 (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篇章好像门窗,左右相互配合。文辞好像河流,水满了会泛滥。衡量内容如何减少或增多,斟酌文辞如何或加浓或减淡。删去多余剪除杂乱,使文章减少负累。)

引例2

此卷寂寥简短,不过数笔,而浅深浓淡,姿态横生,使人应接不暇,盖是其得意笔。 (尤袤《跋米元晖<潇湘图卷>》) (这幅画意境静谧萧索、尺幅短小,不过寥寥数笔,但是用墨和着色有浅有深、有浓有淡,云雾、山水等各种姿态纷纷呈现,让人目不暇接,应该是他的得意之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