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流纹斑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流纹岩是一种火成岩,是火山的酸性喷出岩石,其化学成分与花岗岩相同,由于形成时冷却速度较快使矿物来不及结晶, 二氧化硅 含量大于69%,其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组成,晶体形状为方形板状,有玻璃光泽,但有节理。岩石为灰色、粉红色或砖红色,有流纹构造和斑状结构。流纹岩是一类SiO2含量大于65%、富含长石石英矿物的酸性喷出岩,在全球广泛分布。[1]

[]

结构特点

流纹岩(Rhyolite)一种相当于花岗岩(granite)的火山喷出岩。大多数流纹岩都具斑状结构,表明结晶作用在喷发作用以前就已开始。有时当岩浆还埋藏得很深时,结晶作用就可能已经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岩石就可能主要由在喷出时已经发育良好的单个大晶体(斑晶)构成。最后产物中的微晶质基质的含量就可能太少,不在显微镜下就难以看出来。这样的岩石(斑流岩)从手标本上看很容易错认为花岗岩。然而,大多数流纹岩的结晶作用期都比较短,所以这种岩石主要由含有少数几个斑晶的微晶质基质或部分玻璃质基质组成。基质有时呈微文象状或花斑状。玻璃质流纹岩当中有黑曜岩、松脂岩、珍珠岩和浮岩。其化学成分与 花岗岩 相同(为同种岩浆形成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灰白色或浅粉红色。常见有流纹构造和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构、球粒结构、霏细结构、显微文象结构等。斑晶常为石英、碱性长石,有时有少量斜长石;基质一般为致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产状多为岩丘。脱玻化明显的流纹岩称为流纹斑岩。

地区分布

流纹岩在全球广泛分布,如 美国黄石国家地质公园 日本阿苏火山 俄罗斯锡霍特一阿林火山带 等。受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的影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大面积分布着侏罗纪、白垩纪时代的流纹岩,它们构成了一条南北向延伸达2000余千米、平均宽度约400千米的巨型古火山带。

主要成分

流纹岩的化学成分很像花岗岩。这种对应性意味着至少有一些花岗岩,甚至很可能是多数花岗岩是由岩浆产生的。流纹岩的斑晶当中可能有石英、碱性长石、奥长石、黑云母、角闪石或辉石。如果碱性辉石或碱性角闪石是主要深色矿物的话,那么奥长石就罕见或者没有,而长石斑晶则将大部或全部由碱性长石组成;这种岩石就叫碱流岩。如果奥长石和碱性长石都在斑晶中占显著位置,那么占优势的深色硅酸盐矿物就将是黑云母,而且既没有角闪石又没有辉石,如果有的话,也将是碱性的变种;这样的熔岩就是大多数分类法中的石英斑岩或“真正”流纹岩。流纹岩与花岗岩之间的某些区别是值得注意的。白云母在花岗岩中是常见的矿物,而在流纹岩中则非常罕见,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蚀变产物。在多数花岗岩中,碱性长石是一种含钠很少的微斜长石(即微斜纹长石);然而,在多数流纹岩中却是透长石,常常富含钠。钾大大超过钠的情况在花岗岩中是常见的,除非是热液蚀变的结果,在流纹岩中却很不少见。世界各地和各个地质年代都有流纹岩发现。流纹岩主要限于在大陆上或紧靠大陆的边缘上,但其他地方也有。据报导,在远离任何大陆的大洋岛屿上也有少量流纹岩(或石英粗面岩)。

地貌发育

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及间歇性的构造抬升运动控制F,流纹岩中的地貌景观发育具有4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期)早期地表侵蚀所形成的一级夷平面。第二阶段(青年期)随着流水的侵蚀,夷平面被分割解体,形成了很多V形峡谷。这些峡谷在水流持续的蒯向侵蚀和谷壁风化崩塌作用下,不断被拓宽,并于两侧岩壁上发育出岩嶂,于两侧谷坡附近形成沟谷型锐峰景观。第三阶段(壮年期)当区域新的一次构造隆升导致侵蚀基准面的相对下降后,新一轮沟谷下切会使沟床的海拔高度降低,原先的老沟谷及其中所发育的锐峰和岩嶂也被相对抬升。抬升后的锐峰随着后期的侵蚀崩塌,会逐渐萎缩乃至最终消亡,只有少数仍保留看一些残存,形成小体量的山顶型锐峰。抬升后的岩嶂不断崩塌后退,会使其所包围的基岩山体逐渐缩小,并最终形成大体量的山顶型锐峰景观。岩嶂的不断崩塌后退,也会导致在一些山脊上形成双面岩嶂地形。处在这个发育阶段的地貌景观,可以在区域内一些高海拔地带见到。第四阶段(老年期)在侵蚀崩塌作用下,处在高海拔的山顶型锐峰,其体积也在不断收缩,乃至最后消失。方山景区的剑岩就是一个山顶型锐峰的残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