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縣西山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洱源縣西山鄉位於洱源縣西南部,地處西羅坪山脈,距縣城92公里,東起黑惠江,南同漾濞縣毗鄰,西與雲龍縣接壤,北隔喬後鎮與劍川縣相望,處在洱源、劍川、雲龍三縣結合部。[1]
總面積252.71平方千米,共轄五個村民委員會,131個村民小組,181個自然村,總人口12320人(2017)。主體民族為白族,雜居着少數彝族。轄區內海拔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3800米,全鄉三分之二地區海拔在2500米以上,糧食作物大春以包穀、大白芸豆為主,小春以小麥、苦蕎為主。
中文名稱:西山鄉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雲南省洱源縣
下轄地區:五個村民委員會,131個村民小組,181個自然村
電話區號:0872
郵政區碼:671200
地理位置:大理北部,洱源縣西南部,地處西羅坪山脈
面 積:252.71平方千米
人 口:12320人(2017)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
車牌代碼:雲L
概況
西山鄉位於洱源縣西南部。東起黑惠江,南同漾濞縣毗鄰,西與雲龍縣接壤,北隔喬後鎮與劍川縣相望。面積252.71平方千米,人口12320人(2017),主體民族為白族。轄西山、團結、立坪、建設、勝利5個行政村,131個村民小組、181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杉樹村,距縣城92千米。
地處西羅坪山脈,全鄉三分之二地區海拔在2500米以上,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3800米,立體氣候顯著。有縣鄉公路連通平(坡)甸(南)公路、喬(後)洱(源)公路。
沿革
西山古為鳳羽縣地,明清時屬上江、下江地。1950到1955年與煉鐵同為洱源縣第四區;1956年單獨成立西山特區;1958年與煉鐵、潓川合併,成立西山公社;1961年單獨成立西山公社;1963年再次同煉鐵、惠川合併為西山區;1969年恢復西山公社;1984年改為西山區;1987年改為西山鄉。1997年,面積506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立坪、團結、西山、建設、勝利5個行政村。2002年末,總戶數為2754戶,總人口12567人,轄5個行政村,131個村民小組,181個自然村。
綜合
2002年末全鄉糧食總產達4381噸,比上年增長1.2%,農民人均占有糧356公斤,比1995年的164公斤增長54%;經濟總收入達2210萬元,比上年增長7%,比1995年的840萬元增長62%,人均純收入805元,比1995年的242元增長70%;實現農業總產值(不變價)1561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81萬元,現價工業總產值44萬元。
社會事業
科教興鄉取得顯著成效。「兩基」成果不斷加強鞏固,成果顯著,適齡兒童兒學率、初中生入學率和升學率不斷提高,逐步掃除了青少年文盲;捐資助教力度加大,成立了西山鄉「教育資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中、小學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衛生事業有了長遠發展,醫療硬件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建成衛生院綜合大樓,成立了五個村委會的合作醫療點,並切實加強管理,收到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文化事業獲得新發展,1999年投入98萬元建成西山鄉宣傳文化中心、文化站,內設有圖書室、展覽室、多功能教室、文化活動室和室外宣傳櫥窗。依靠這一文化陣地,加大了西山對內對外的宣傳力度,大力挖掘和宣傳西山特有民族文化。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呈現出一片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
土地、農特產品野生中草藥材資源
土地總面積覆蓋率75.9萬畝,耕地面積1.79萬畝,其中旱地1.17萬畝,水田700多畝。森林面積41.4萬畝。有五條主要河流,其中神前河(向陽河)最長,幾乎流經全境,水資源豐富。林業及其副產品是全鄉重要資源,土特產有核桃、白芸豆、蜂蜜、松子、木耳,以及各種菌類和眾多的野生藥材,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綠色食品前景廣闊。西山是一塊充滿希望的土地。
林業
西山是洱源縣內的主要用材林基地,森林面積41.4萬畝,其中有林地27.97萬畝、灌木林9.5萬畝、疏林5萬畝、草場14萬畝。森林覆蓋率的56%,宜林荒山8.1萬畝。主要樹種有雲南松、華山松、羅漢松、冷杉、櫟、白栗、杜鵑、馬嬰花、山茶、樟木、水冬瓜、楓、山楂、漆樹、紅豆杉、毛竹等。林間草本植物、菌類和野生藥材種類繁多。通過近幾年不斷加強撫育管護和實施退耕還林,內森林覆蓋率不斷上升,生態環境良好。
西山鄉土地面積寬廣,幾乎全是山地,且海拔高差大,多數村落分布在2200~2500米海拔帶,因此除少數較高寒村社外,都適宜經果樹生長。以核桃為主的經果業是西山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主要經果品種有核桃、花椒、梅子、梨、蘋果等。經過歷屆黨委、政府大力發展以泡核桃為主的經果業,經果業成為的支柱產業,西山被譽為「核桃之鄉」。
民族文化資源
由於西山人從不同地方遷徙而來,多民族融合,又長期與外地隔絕,在長期的勞動生息中,積累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優美委婉的西山白族調,引人入勝的古本故事,深刻含蓄的民間敘事詩,獨具特色的俚格歌,感情淳厚的打歌,哀婉如訴的嗩吶調,神奇的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西山被譽為仙女撒歌的地方、詩歌王國、民間文學王國、舞蹈王國。還有那獨具特色的西山白族服飾,以木製工具為典型特徵的生產生活方式,古老的紡麻織布技術,古樸的婚喪嫁娶習俗,以苦蕎粑粑醮蜂蜜、烤羊肉生皮為特色的山區風味飲食,構成了西山特有的民族文化。從五十年代起,就有專家學者不斷調查發掘西山文化,西山美譽早已馳名海內外。
視頻
芒市委書記趙冬梅到三台山鄉、西山鄉走訪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