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南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洪武南藏 |
洪武南藏
明代刻造的3个官版中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于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蒋山寺开始点校,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刻完。全藏67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鱼字,1600部,7000多卷。永乐六年(1408)遭火焚毁。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址以1934年才在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中发现,已略有残缺,并杂有部分补抄本和坊刻本在内。
历朝官刻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敕令益州(今四川省)雕刻《开宝藏》,中国始有板印大藏经。四川省由此而成板印大藏经之故乡。自大宋以降,历朝官刻大藏经共七部,而大明一朝即刻印三部:《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其中永乐二藏流传较广,独《洪武南藏》,则几近烟没。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敕令在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蒋山寺点校开刻,至洪武三十一年雕板圆满,历时27年。全藏收经1600部,7000余卷,分作678函。《洪武南藏》点校严谨,刻工精良,惜乎永乐六年(1408年)蒋山寺火灾,板片毁于一旦。因该藏存世仅十年,传世印本极为罕见,以致一般人竟不知该藏存在。所幸四川乃天府之国,竟有此福报,藏得《洪武南藏》一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方广昌先生称之为仅存之孤本。
原版印影
经六百年沧桑之孤本,以纸质脆化,虫蛀略残,若不实施抢救性印刷流传,恐后人无缘再睹真容。为此,四川省佛教协会同仁发愿,但印《洪武南藏》。为保原貌,概依原版印影,方册缎面,力求精美庄严,以奉世人供奉、研习。再版《洪武南藏》十六开本大,共241册,平均每册600页。此举工程浩大,耗资甚巨。恳望十方善信,随喜助印。乐捐助印功德36000圆以上者,优先赞赠《洪武南藏》一部,为彰助印功德,藏末特赠一册,专刊功德主芳名及功德主祈愿文。
重修出版
出版信息
《洪武南藏》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 楼宇烈
《洪武南藏》是明代初期由官方出面刊刻的一部大藏经,又名初刻南藏。它从洪武五年(1372)开刻至建文末年(1402)完成,后由于时局动乱,未及流播,而被隐匿于深山古刹中近六百年。二〇〇八年,《洪武南藏》就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成为国家重点抢救的佛教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北京华严古籍文化研究院、北京华严慈善基金会组织的华严修藏团队,自筹资金公益修复,还原了它600年前的历史原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后将分别赠送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省级图书馆、博物馆,国家级重点开放寺院以及部分高等院校图书馆收藏。[1]
参考文献
- ↑ 历经8年修复 隐藏六百年的《洪武南藏》重新出版,光明网201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