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洪家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洪家光

来自 中国青年报 的图片

洪家光,男,汉族,1979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沈阳工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毕业,大专学历。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中国航发黎明高级技师[1]

2022年3月2日,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洪家光在列[2]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

出生日期----1979年12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科研工作者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沈阳工业大学

人物经历

1978年,洪家光出生在沈阳的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初中毕业之后,洪家光选择了一所技术学校。三年的时间,洪家光利用路上坐车的时间自学了四本技术书。

1999年,洪家光以第一名的毕业成绩分配到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8车间。

2000年,赶上公司生产任务异常繁重,洪家光干脆把行李搬到厂里。在手指骨折的时候,为了不耽误任务,洪家光坚持用一只手操作设备。

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5年,以洪家光名字命名的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正式成立。

2018年,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021年,洪家光带领团队主动承接了研制敏捷工装调试平台项目。

中共二十大代表。

主要成就

洪家光多次参与辽宁舰舰载机等多项国家重点航空发动机科研项目,拥有7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他攻克了金刚石滚轮成型面加工难题,累计为公司创造产值9000余万元。作为省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创人,带领团队完成35项创新项目和53项攻关项目,带领辽宁队获得第九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团体第一名。

人物事迹

洪家光,是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普通车工,同时也是数控车工双料高级技师。出身贫寒的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了中航工业的首席高级技师,他说:“不是有了梦想才坚持,而是在坚持中让梦想更加清晰。”

将公交车变成“移动图书馆”

1978年,洪家光出生在沈阳的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初中毕业之后,他选择了一所技术学校。

从洪家光家到黎明技校的路程,往返乘车需要四个多小时。当其他人在车上睡觉的时候,珍惜时间的洪家光则选择了看书,将往返的公共汽车变成了他的移动图书馆。三年的时间,洪家光利用路上坐车的时间自学了四本技术书。也正是凭着这股刻苦的劲头,洪家光1999年以第一名的毕业成绩分配到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8车间。

初入工厂,厂房又小又破,机器又老又旧。洪家光看不到梦想中的飞机,也见不到成形的发动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机器和零件间重复劳动,一个动作一天要做几百遍几千遍。

“农村的孩子没背景,没有钱的爸妈,没有‘211’、‘985’名牌高校的文凭,能在这个社会出人头地、混出个样吗?”面对枯燥的工作,年轻的洪家光心中充满了彷徨与怀疑。

琐碎的工作中担当起航空人的责任

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国3人死亡20人受伤,由于我国当时没有自主研制的飞机,只能用美国的飞机运回烈士遗体。

“小伙子,你也是一个航空人”,一位老师傅告诉洪家光,在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大多数人的工作都像这大机器中的细小环节和零件,周而复转。“但正是这无数人点滴奋斗的汇聚才可能成就一个大事业。不要说你的工作没价值,你加工的一个劣质小零件,就可能毁了一台价格不菲的大机器,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重大工程;也不要说你的岗位单调重复,工作内容每天不变,工作标准、工作质量是可以每天变的。”老师傅的话让洪家光顿时豁亮,自进厂以来他第一次觉得这里很美。

洪家光发现,他所在的工厂拥有3个全国劳模、13个省市级公司级劳模、10几个技能大赛状元,其中一个全国劳模和洪家光一样是车工。

洪家光

来自 网易 的图片

聆听他们的事迹和感悟后,洪家光的心灵彻底打开。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的岗位看似平凡,实则也关系着祖国的航空事业,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新体验、取得新进步,实现自己的新期许。

那时起,洪家光就暗下决心,自己也要成为榜上有名、受人尊重的技术状元。

“拼命三郎”拜师学艺

心动更要行动,洪家光决定拜全国劳模孟宪新为师,向他敬佩的人学技术。

当时,孟宪新师傅既不认识洪家光,也不在同一个车间,如何拜师成为难题。洪家光就用了个最笨的方法——死磨硬泡。连续数天,他都到孟师傅那里请教,主动当起了孟师傅的助手。他发现,切削内螺纹,一般工人加工车床工作速度只能开到600转每分钟,快了就会直接打刀,可孟师傅加工时每分钟开到1200转还不用反转退刀。“我当时真的是惊呆了,也更加坚定了我拜师的信念”洪家光道出了当时的心情。

接下来的日子里,洪家光练习实操与思考并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加班加点抢着干各种的脏活、难活和累活,手艺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那时,在别人一年4000个共时就不易的情况下,洪家光一年完成了7000多个工时,比别人整整多出了3000多个工时。

2000年,公司生产任务异常繁重,洪家光率先把行李搬到厂里,一呆就是一个多月。由于过度劳累,体力不支,搬运时工件砸在左手指上。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洪家光没去医院,忍着疼痛坚持干活。到了晚上,他疼得在床上打滚,被爱人硬拉着去了医院,被确诊为严重粉碎性骨折,医生要求在家休养两个月。可是,想到工作台上堆成小山的工件,洪家光最终不顾爱人的劝阻,休息三天后又回到工作岗位。左手缠着绷带,右手操作机床,他一干就是两个月。从此,大家给洪家光起了外号叫“拼命三郎”、“工作疯子”。

洪家光说:“我们年轻人爱讲公平。我觉得,想比别人进步更快、收获更大,那就得比别人付出得更多,这就是公平。要是和别人一样舒舒服服、慢慢悠悠过日子,还要比别人‘技高一筹’,这就是在做不公平的梦。”

有苦才有甜、有苦才知甜

2002年临近春节,公司下达了一项紧急任务——加工某重点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因为是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所以精度要求极高,所有尺寸公差都要求在0.003毫米以内,这个尺寸相当于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如果一个尺寸超差,整个零件都要报废,如果最终金刚石滚轮不合格,则会导致成千上万的叶片报废。

当时黎明公司仅有刘永祥师傅掌握该技术。可当时刘师傅生病住院,不能工作。时间不等人,任务节点迫在眉睫。得知这事后,洪家光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主动请缨承担该项任务。

起初,洪家光自认为能够轻松完成任务。他开始按着刘永祥师傅的方法加工零件,十几个小时的奋战出的产品结果大出意料:没有一个尺寸合格!当时,洪家光瘫坐在地上,“踌躇满志”变成了“一筹莫展”。

当晚,洪家光一夜未睡,不断地问自己究竟是坚持还是放弃。最终,洪家光选择了坚持,他一遍又一遍地实践着,改善着加工方法,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以上,饿了就把兜里揣着的大饼咬两口。就这样,连续坚持了十天,终于攻克这项难题,掌握了这项国内一流精加工核心技术,把别人认为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技术全学会了,并且完善了几项加工中的不足之处。

此后,洪家光又先后攻克了多个国家新一代重点型号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金刚石滚轮的加工难题,攻克了公司精钢石滚轮大型面无法加工的难题。此项技术的应用累计为公司创造产值8500余万元,并成功获得国家专利。

2011年,洪家光获得了第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冠军,实现了自己多年想成为全国最优秀车工的梦想。

“也有人问我,你这么拼命、这么奋斗苦不苦?我的感受是,奋斗者在旁观人眼里是艰辛的,但其实自身精神世界里因奋斗而充实丰厚、充满快乐。”洪家光说。

网络上曾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农村孩子在城市努力打拼、足足奋斗了18年才换来能和他的有钱同学平起平坐地在星巴克喝咖啡,许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会觉得悲凉。在洪家光看来,这个故事的含义并不在此,他说:“你如果真正奋斗过,也会有另一番理解。看似两人都是在喝同样的咖啡,而那位有钱同学喝到仅仅是咖啡而已,但那位农家孩子品味到的还有奋斗给予的精神和心灵的成长与丰富。有苦才有甜、有苦才知甜,奋斗者才能真正品尝到苦尽甘来的最美滋味。”

所获荣誉

国家科学技术奖

洪家光 独立完成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

其他荣誉

2011年,洪家光获得了第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冠军。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最美青工、全国技术能手、辽宁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

2016年5月,荣获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4]

2018年4月28日,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5]

2018年11月,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6]

2020年11月20日,洪家光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2020年11月24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

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1年9月,被授予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2022年3月2日,获得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

社会活动

2022年2月3日,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

视频

洪家光:中国第一打磨匠,军工专家们束手无策的难题,被他攻克了 2020年7月28日发布

洪家光:技校出身,5年攻破西方绝密技术,国家表态立马重用 2021年8月12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