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洣泉书院始建于宋代,原名烈山书院,清嘉庆2年(公元1797年)增修斋舍,因县境内有耕熟岭,山下出泉,清纯不染,涓涓不息,是为洣水之源,学者诚如泉水,则百川归海,无所不包,故改名为洣泉书院。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洣泉书院
  • 景点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占地面积:不详
  • 始 建:宋代

简介

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团攻克 炎陵县城,第一团团部设在洣泉书院。1928年4月中旬, 毛泽东率部队从 井冈山来到 炎陵,迎接 朱德 南昌起义部队和 湘南起义部队,毛泽东就在后厅左厢房住宿、办公,亲自部署、指挥了 接龙桥 阻击战,掩护了朱德部队向井冈山转移。

建筑结构

洣泉书院系土木结构,三进两厢式建筑。两厢为诸生学舍,共58间,因狭小而给人一种 点击此处添加 图片说明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寒窗书香气氛。坐北朝南,南北为中轴线,东西两厢房对称,阴阳合瓦 硬山顶,屋石沟头滴水,封火山墙,房檐四角起翘高挑,玲珑别致,属江南清初 祠堂建筑形式。分三进,一进为天井式室内庭院,两株古 桂花树,每至八月满院芳香,二进是中厅,为讲堂,先生在此讲课授业,中厅和东厢房已辟为陈列馆,三进后厅,中设 孔子神位,两侧为先生寝房。   

洣泉书院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启迪后人的宣教阵地,也是颇具古色古香民俗文化特色的观光胜地。

1997年省文物局定为“ 中国工农红军在 炎陵县革命活动纪念地”并改馆,注入三部分宣教内容,以图文并茂形式再现历史事实,对外开放展出。第一部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第二部分为《十八年改革开放建设成就展》,第三部分为《炎陵县博物馆炎陵名人陈列》。

革命典故

毛泽东与洣泉书院的亲密接触,书院部署伏击战洣水,发源于井冈山麓炎陵县的枝山脑,曲折迂回,最后从衡东而入湘江。洣水两岸群峰簇拥,风光旖旎,宛如一幅神奇而美妙的山水画,又因流经炎帝之寝陵,而被世人称为"圣水河"。炎陵县城霞阳镇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山城,蜿蜒而来的洣水给其增加了几分秀美与灵气。

洣泉书院位于炎陵县城西,走近"洣泉",我们感觉其如一位尊厚的长者,显得宁静而平和。书院院门赫然高悬着"洣泉书院"的匾额,两边挂着一副对联:"莫叹山城书院小,缘移楚地圣贤多"。

登上15级石阶,便进入书院的院落,里面分前院、讲堂、寝堂三进,干净整洁。讲堂为核心部分,门首悬着一块匾牌:"魁星点斗";两旁一副长联,左为"宋黄龙明烈山清洣泉芳名雅颂干转坤旋万代宗师绳祖武",右为"圣科第贤政要仁勋业俊彩星驰龙飞凤舞千秋懿士裕后昆";讲堂如今陈设着毛泽东当年在这里的办公桌椅。寝堂摆设着毛泽东睡过的床铺。书院的第三进为大成殿,门两侧一副对联:"苦读诗有责,豪饮酒无榷",是清代酃县知县府沈道宽所题。大成殿正中陈列着毛泽东主席石膏像,为上世纪70年代所立。左厢房复原陈列毛泽东住室。洣泉书院总建筑面积1486㎡,属于精致小巧型。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率部队多次进入炎陵(当时叫酃县)进行一系列革命活动,据考证其中三次在洣泉书院住宿和办公。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回师炎陵县县城,团部设在洣泉书院。毛泽东在此指挥部署了接龙桥战斗,击溃了尾追朱德、陈毅部队的湘军。

为了纪念那段珍贵的历史,1970年,炎陵县在书院左侧兴建了"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炎陵纪念馆",以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真实记录了第一次连队建党、毛泽东与朱德第一次会面、根据地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政治培训等根据地一系列首创性革命活动,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接龙桥与洣泉书院只有几分钟的车程,她因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战斗而被写入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

接龙桥位于炎陵县城的西边,横跨草坪河,南北走向,南连湘山,北接106国道,是炎陵县城西连南北的交通要道。该桥建于1851年,至今还保留了当年建桥时留下的文字。桥的正中阴刻楷书"接龙桥"三个大字,上款书"咸丰元年冬月吉日",下款书"罗绍颜、罗廷明仝建"。

该桥为一座三孔石拱桥,麻石结构,石拱由柚油、豆汁、石灰混合砌成,建筑工艺非常独特,历经160多年坚固如旧。

接龙桥旁边有两座小山峰,叫天河山、湘山,是扼守这里的交通要道。1928年4月22日,敌湘军一个团和茶、攸挨户团尾追朱德、陈毅部队,逼近炎陵县城。为掩护朱德部队向井冈山安全转移,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县城西郊接龙桥地段发起了阻击战。当时的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第一团只有一、三两个营编制,而敌军有一个正规团和两个民团。红军两个营抢先占领天河山、湘山两个制高点,以少胜多,击溃敌军,为朱毛两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