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阳潜溪寺简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潜溪寺

来自网络的图片

洛阳潜溪寺简介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最北边的一个石窟寺。创建时代不详,唐人的诗文中未有记载。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相传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极盛于宋金之时,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1]

今龙门西山石窟区的“潜溪寺”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壁有大势至菩萨,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北边有观音菩萨等石刻雕像。然而这却是与宋潜溪寺毫不相干。清·路朝霖:“按今龙门山半,宾阳洞前之榜曰‘潜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题,非其原地也”。

地理位置

潜溪寺故址在何处?我们可以从宋代诗人游览龙门诸寺的路线考察。

其一,据《洛阳县志·拾遗记》载:“司马温公居洛,尝同范景仁游嵩山,由辕道至龙门,游奉先诸寺,上华严阁、千佛崖、寻高公堂、渡潜溪入广化寺”…”。此为由南而北,说明潜溪寺在广化寺之南,且与广化寺相距不远。

其二,清路朝霖《洛阳龙门志》引《斜川集》云:“宋苏过仆以事至洛,言还过龙门,少留一宿,自药寮度广化、潜溪、入宝应”。此为由北而南,说明潜溪寺应在龙门西山广化寺和宝应寺之间。

宝应寺因近年《神会塔铭》”的出土,寺院遗址已得到确认。宋潜溪寺遗址的实地考察工作尚待进行。

今龙门西山石窟区的“潜溪寺”洞窟,却是与宋潜溪寺毫不相干的。事实的真相正如清路朝霖所说:“按今龙门山半,宾阳洞前之榜曰‘潜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题,非其原地也”

窟内造像

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主佛

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坦胸、盘膝正坐于叠涩须弥方座上,面相饱满,姿态静穆自若,手施无畏印。

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

二弟子

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

二菩萨

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身体比例适当,衣褶线条流畅。

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

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二天王

洞内门各刻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身披铠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

洞外佛像

洞外南壁龛内有线刻立佛像两尊。

历史沿革

创建时代

潜溪寺的创建时代不详,唐人的诗文中未有记载,《引日洛志》云建于后魏,不足为据。

寺名始现

潜溪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例宋庠《自宝应逾岭至潜溪临水煎茶》诗云:“过岩逢石坐,寻水到原回”。天籁吟松坞,云腴溢茗杯”。宋庠另二首《潜溪晚归》有:“诘曲山阿·冒石梯,听泉寻竹到招提”、“岩云不散溪泉咽,野色幽声共怨人”等诗句。文彦博的《游潜溪》曰:“修竹荫清溪,潺谖阙塞西”。

以上这些诗句总离不开溪水,临水煎茶,在这深山野岭古寺旁,也算一种天然的享受。

极盛之时

潜溪寺极盛于宋金之时,尤其是北宋。

潜溪寺的千叶绯牡丹花(又称“潜溪绯”)在当时还是一十分名贵的品种。

河南府志》载:“宋潜溪寺,欧阳修牡丹花品:‘潜溪绯者千叶绯,花出于潜溪寺。本唐李藩·(李德裕)别墅紫花,从中特出绯者一二朵,明年移在他枝,洛人谓之转枝花”’。

金代张子羽也有同类题材的诗作问世,如《游龙门访潜溪精舍》等。

故事传说

相传,太上老君曾在龙门古阳洞炼过金丹。

有一年春天,他把炼好的金丹装进葫芦里,用塞子塞住,准备回天宫给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助兴。可他的坐骑金骡驹突然不见了,他拿出宝镜一照,见金骡驹正在潜溪寺边溜达。

太上老君急忙来到潜溪寺牵金骡驹,不料绊在一块石头上跌倒,金丹洒了一地。他把金丹一粒一粒捡起来,却没发现藏在石头缝中的3粒。春雨绵绵,那3粒金丹长出3棵牡丹,都开着火红的花。潜溪寺的和尚发现后,将它们移至寺内种植,后又传至民间。因为是太上老君的金丹所变,又红似火焰,人们称之为“火炼金丹”;因为初出潜溪寺,也称它“潜溪绯”。[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