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洋务运动」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4: 行 14: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学问” 对于社会,对于一个政权,对于统治者来说,本来都是“用”,沈寿康在此以“体”“用”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是“[[为华人计]]”。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因此,由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的情况下,这个口号是一面爱国的旗帜。因此,它在中国的大地上,风行数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务派思想家,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4%8B%E5%8A%A1%E8%BF%90%E5%8A%A8/298687?fr=aladdin冯桂芬],</ref>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学问” 对于社会,对于一个政权,对于统治者来说,本来都是“用”,沈寿康在此以“体”“用”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是“[[为华人计]]”。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因此,由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的情况下,这个口号是一面爱国的旗帜。因此,它在中国的大地上,风行数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务派思想家,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4%8B%E5%8A%A1%E8%BF%90%E5%8A%A8/298687?fr=aladdin冯桂芬],</ref>
 +
 +
==视频==
 +
 +
<center>
 +
{{#iDisplay:j0334ssx9qm|480|320|qq}}
 +
</center>
  
 
==参考来源==
 
==参考来源==
  
 
{{Reflist}}
 
{{Reflist}}

於 2019年3月5日 (二) 17:57 的修訂

洋務運動[2]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指導思想

馮桂芬[3]

洋務運動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 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係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 在洋務運動時期,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到薛福成的「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為一種理論服務於「求強」、「求富」這一洋務運動主導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體西用這一思想的是洋務派思想家馮桂芬。他於1861年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數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他以「本」「輔」的主從關係來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係。從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人,是《萬國公報》的編者沈壽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時策》一文中說:「中西學問術自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學問」 對於社會,對於一個政權,對於統治者來說,本來都是「用」,沈壽康在此以「體」「用」處分,並非是作為目的與手段之分,而只表明主次。這種主次之分,是「為華人計」。是為了發展中華民族,維護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不僅要保留使用中國的學問,而且要將其放在主要的地位,還要使西學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為發展中華民族服務。因此,由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口號非常簡切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一般思想傾向,在當時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以先進的西學作為侵略中國的手段的情況下,這個口號是一面愛國的旗幟。因此,它在中國的大地上,風行數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務派思想家,不斷熱舉起這面旗幟,並不斷地闡發這一口號的內容。[1]

視頻

參考來源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