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泽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ie , 1834) 隶属于蛙科蛙属,是一种小形的蛙类。它广布于东南亚地区, 数量大, 适应性强, 广泛生活在田…”)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31: 行 31:
 
|}
 
|}
  
分布范围 编辑
+
== 分布范围==
泽蛙
+
 
泽蛙(6)
+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2000米的山区也有分布。最习见,数量多。国外分布: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澳门、台湾、香港、印度、印尼、日本(本州西部、四国和九州和冲绳,并被引入至対马岛和壹岐岛)、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菲律宾,也可能产于不丹。
 广泛分布于 日本和 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2000米的山区也有分布。最习见,数量多。国外分布: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澳门、台湾、香港、印度、印尼、日本(本州西部、四国和九州和冲绳,并被引入至対马岛和壹岐岛)、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菲律宾,也可能产于不丹。
 
  
 
 中国大陆的分布在河北、山东、西藏、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
 
 中国大陆的分布在河北、山东、西藏、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
  
2 外形特征 编辑
+
== 外形特征==
 外形似虎纹蛙而体形小,体长50~55毫米。趾间半蹼。吻部较尖,上下唇有6~8条黑纵纹;两眼间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还有宽窄不一的青绿色或浅黄色脊线纹。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杂以赭红、深绿色斑;无背侧褶,有许多分散排列、长短不一的纵肤棱。雄蛙有灰黑色单咽下外声囊,鸣声响亮,生活在稻田、沼泽、菜园附近。体长40~55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头长宽相等;吻端尖圆,吻棱圆;鼻孔距吻较距眼略近,眼间距窄,为上眼脸宽1/2;鼓膜为眼径的2/3;犁骨齿两团,向后集中而不相遇。指趾端钝尖;第一指发达,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眼部附近,左右跟部稍重叠;趾间的蹼约达2/3;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窄长,有时与跗褶相连,外蹠突小,有时与第五趾之蹠褶相连。背面的皮肤有许多不规则、分散排列之长短纵肤褶,而无背侧褶;体侧多为圆形疣,后肢背面也有小疣;头部两上眼睑后方有一窄的横肤沟;颞褶明显;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背面为棕灰色或灰棕橄榄绿色,有时杂以赫红色,深棕色斑纹颇显菩;上下唇缘有六至八条明显的纵纹;两眼之间有横斑,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形斑,断续情况不一;两侧斑纹的凹入部分适与肩部浅色点相对;背后端有∨字形纹或短横纹;少数标本背部正中有浅色宽窄不一的脊线;四肢有横纹;雄性咽部黑色,其余为白色。雄性体略小,第一指上浅色婚垫发达;有单咽下外声囊,咽部黑色。蝌蚪体肥,后肢5毫米时,全长34毫米,尾长为体长的两倍;尾较细弱,尾端尖圆;蝌蚪橄榄绿色上有棕赫麻点,沿着尾鳍的上缘有若干显著的短黑楼斑,腹面无斑纹;口小、唇齿式1:1~1/Ⅲ;角质颌不强,唇乳突在口角两侧延至下唇两侧,而下唇中部乳突则缺如。[1]
+
 
 +
 外形似虎纹蛙而体形小,体长50~55毫米。趾间半蹼。吻部较尖,上下唇有6~8条黑纵纹;两眼间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还有宽窄不一的青绿色或浅黄色脊线纹。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杂以赭红、深绿色斑;无背侧褶,有许多分散排列、长短不一的纵肤棱。雄蛙有灰黑色单咽下外声囊,鸣声响亮,生活在稻田、沼泽、菜园附近。体长40~55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头长宽相等;吻端尖圆,吻棱圆;鼻孔距吻较距眼略近,眼间距窄,为上眼脸宽1/2;鼓膜为眼径的2/3;犁骨齿两团,向后集中而不相遇。指趾端钝尖;第一指发达,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眼部附近,左右跟部稍重叠;趾间的蹼约达2/3;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窄长,有时与跗褶相连,外蹠突小,有时与第五趾之蹠褶相连。背面的皮肤有许多不规则、分散排列之长短纵肤褶,而无背侧褶;体侧多为圆形疣,后肢背面也有小疣;头部两上眼睑后方有一窄的横肤沟;颞褶明显;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背面为棕灰色或灰棕橄榄绿色,有时杂以赫红色,深棕色斑纹颇显菩;上下唇缘有六至八条明显的纵纹;两眼之间有横斑,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形斑,断续情况不一;两侧斑纹的凹入部分适与肩部浅色点相对;背后端有∨字形纹或短横纹;少数标本背部正中有浅色宽窄不一的脊线;四肢有横纹;雄性咽部黑色,其余为白色。雄性体略小,第一指上浅色婚垫发达;有单咽下外声囊,咽部黑色。蝌蚪体肥,后肢5毫米时,全长34毫米,尾长为体长的两倍;尾较细弱,尾端尖圆;蝌蚪橄榄绿色上有棕赫麻点,沿着尾鳍的上缘有若干显著的短黑楼斑,腹面无斑纹;口小、唇齿式1:1~1/Ⅲ;角质颌不强,唇乳突在口角两侧延至下唇两侧,而下唇中部乳突则缺如。<ref>[http://www.chongwudian.com.cn/wa-3031.html 泽蛙],艺尚宠物,2020-11-23</ref>
 +
 
 +
==泽蛙的骨骼系统==
  
3泽蛙的骨骼系统编辑
 
 
 泽蛙的全身骨骼 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大部分。除头部的蝶筛骨、副蝶骨、脊柱的椎体以及胸部的胸骨外, 其余各骨块都是两侧对称的结构。
 
 泽蛙的全身骨骼 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大部分。除头部的蝶筛骨、副蝶骨、脊柱的椎体以及胸部的胸骨外, 其余各骨块都是两侧对称的结构。
  
 
 我国产泽蛙(Rana limnocharis) 的蝶筛骨结构特别, 与已报道的粗皮蛙(R.rugosa) 很不相同;第8 椎体双凹型, 属参差型椎体;左上喙骨在中央区部分重叠在右上喙骨之外边缘上, 显示为不完全的固胸型, 肩胸骨基部分叉;两性成体的掌、指以及、趾各关节下瘤的皮下均有一游离的小骨块, 但1 龄幼体在该位处则缺如, 尚未见到有关此小骨块的资料。
 
 我国产泽蛙(Rana limnocharis) 的蝶筛骨结构特别, 与已报道的粗皮蛙(R.rugosa) 很不相同;第8 椎体双凹型, 属参差型椎体;左上喙骨在中央区部分重叠在右上喙骨之外边缘上, 显示为不完全的固胸型, 肩胸骨基部分叉;两性成体的掌、指以及、趾各关节下瘤的皮下均有一游离的小骨块, 但1 龄幼体在该位处则缺如, 尚未见到有关此小骨块的资料。
  
4 生活习性 编辑
+
== 生活习性==
泽蛙
+
 
泽蛙(5)
 
 
 在高纬度地区,秋季开始冬眠,4月出蜇后产卵,产卵期可延至9月份。在南方,1只雌蛙年产 2~3批卵。卵大都产于水层较浅的静水域中,一般沉入水底。在产卵时,抱对的雌雄泽蛙先将头部潜入水中,仅肛部露于水面。排出20~70枚卵以后,雄蛙用足猛然将卵蹬离肛部。这样的产卵动作一般连续6~7次。卵小,卵径约1毫米。蝌蚪背面橄榄绿色,有棕褐色麻点,尾细弱,末端尖细,尾鳍上下缘有若干黑色短横斑。卵和蝌蚪适应能力强,水温40℃时仍能正常发育,且速度很快。一般35~45天完成变态,有的在3周内完成。
 
 在高纬度地区,秋季开始冬眠,4月出蜇后产卵,产卵期可延至9月份。在南方,1只雌蛙年产 2~3批卵。卵大都产于水层较浅的静水域中,一般沉入水底。在产卵时,抱对的雌雄泽蛙先将头部潜入水中,仅肛部露于水面。排出20~70枚卵以后,雄蛙用足猛然将卵蹬离肛部。这样的产卵动作一般连续6~7次。卵小,卵径约1毫米。蝌蚪背面橄榄绿色,有棕褐色麻点,尾细弱,末端尖细,尾鳍上下缘有若干黑色短横斑。卵和蝌蚪适应能力强,水温40℃时仍能正常发育,且速度很快。一般35~45天完成变态,有的在3周内完成。
  
5 生长繁殖 编辑
+
== 生长繁殖==
 +
 
 
5~7月产卵,卵径约1mm。
 
5~7月产卵,卵径约1mm。
  
6 利用价值 编辑
+
== 利用价值==
 +
 
 
 泽蛙主要以有害昆虫为食,因而对消灭农田害虫起积极作用。但有时也捕食少量有益的动物。
 
 泽蛙主要以有害昆虫为食,因而对消灭农田害虫起积极作用。但有时也捕食少量有益的动物。
  
行 60: 行 62:
  
 
 江浙地区也有人以其作为诱饵,用于钓龙虾。
 
 江浙地区也有人以其作为诱饵,用于钓龙虾。
 +
 +
== 參考來源 ==
 +
{{Reflist}}
 +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15:32 的最新修訂

澤蛙(Rana limnocharis Boie , 1834) 隸屬於蛙科蛙屬,是一種小形的蛙類。它廣布於東南亞地區, 數量大, 適應性強, 廣泛生活在田野、池澤附近及丘陵地帶。 [1]

澤陸蛙

中文名稱:澤陸蛙

拉丁名稱:Rana limnocharis

別名:澤蛙

分布區域:廣布於東南亞地區

科目:陸蛙科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在中國分布於秦嶺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海拔2000米的山區也有分布。最習見,數量多。國外分布:孟加拉國、文萊、柬埔寨、中國、澳門、台灣、香港、印度、印尼、日本(本州西部、四國和九州和沖繩,並被引入至対馬島和壹岐島)、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菲律賓,也可能產於不丹。

中國大陸的分布在河北、山東、西藏、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

外形特徵

外形似虎紋蛙而體形小,體長50~55毫米。趾間半蹼。吻部較尖,上下唇有6~8條黑縱紋;兩眼間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還有寬窄不一的青綠色或淺黃色脊線紋。背面灰橄欖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雜以赭紅、深綠色斑;無背側褶,有許多分散排列、長短不一的縱膚棱。雄蛙有灰黑色單咽下外聲囊,鳴聲響亮,生活在稻田、沼澤、菜園附近。體長40~55毫米左右,雄蛙略小;頭長寬相等;吻端尖圓,吻棱圓;鼻孔距吻較距眼略近,眼間距窄,為上眼臉寬1/2;鼓膜為眼徑的2/3;犁骨齒兩團,向後集中而不相遇。指趾端鈍尖;第一指發達,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及掌突發達。後肢較短,脛跗關節前達眼部附近,左右跟部稍重疊;趾間的蹼約達2/3;關節下瘤小而明顯;內蹠突窄長,有時與跗褶相連,外蹠突小,有時與第五趾之蹠褶相連。背面的皮膚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之長短縱膚褶,而無背側褶;體側多為圓形疣,後肢背面也有小疣;頭部兩上眼瞼後方有一窄的橫膚溝;顳褶明顯;腹麵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面為棕灰色或灰棕橄欖綠色,有時雜以赫紅色,深棕色斑紋頗顯菩;上下唇緣有六至八條明顯的縱紋;兩眼之間有橫斑,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形斑,斷續情況不一;兩側斑紋的凹入部分適與肩部淺色點相對;背後端有∨字形紋或短橫紋;少數標本背部正中有淺色寬窄不一的脊線;四肢有橫紋;雄性咽部黑色,其餘為白色。雄性體略小,第一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咽下外聲囊,咽部黑色。蝌蚪體肥,後肢5毫米時,全長34毫米,尾長為體長的兩倍;尾較細弱,尾端尖圓;蝌蚪橄欖綠色上有棕赫麻點,沿着尾鰭的上緣有若干顯著的短黑樓斑,腹面無斑紋;口小、唇齒式1:1~1/Ⅲ;角質頜不強,唇乳突在口角兩側延至下唇兩側,而下唇中部乳突則缺如。[2]

澤蛙的骨骼系統

澤蛙的全身骨骼 分為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大部分。除頭部的蝶篩骨、副蝶骨、脊柱的椎體以及胸部的胸骨外, 其餘各骨塊都是兩側對稱的結構。

我國產澤蛙(Rana limnocharis) 的蝶篩骨結構特別, 與已報道的粗皮蛙(R.rugosa) 很不相同;第8 椎體雙凹型, 屬參差型椎體;左上喙骨在中央區部分重疊在右上喙骨之外邊緣上, 顯示為不完全的固胸型, 肩胸骨基部分叉;兩性成體的掌、指以及、趾各關節下瘤的皮下均有一游離的小骨塊, 但1 齡幼體在該位處則缺如, 尚未見到有關此小骨塊的資料。

生活習性

在高緯度地區,秋季開始冬眠,4月出蜇後產卵,產卵期可延至9月份。在南方,1隻雌蛙年產 2~3批卵。卵大都產於水層較淺的靜水域中,一般沉入水底。在產卵時,抱對的雌雄澤蛙先將頭部潛入水中,僅肛部露於水面。排出20~70枚卵以後,雄蛙用足猛然將卵蹬離肛部。這樣的產卵動作一般連續6~7次。卵小,卵徑約1毫米。蝌蚪背面橄欖綠色,有棕褐色麻點,尾細弱,末端尖細,尾鰭上下緣有若干黑色短橫斑。卵和蝌蚪適應能力強,水溫40℃時仍能正常發育,且速度很快。一般35~45天完成變態,有的在3周內完成。

生長繁殖

5~7月產卵,卵徑約1mm。

利用價值

澤蛙主要以有害昆蟲為食,因而對消滅農田害蟲起積極作用。但有時也捕食少量有益的動物。

澤蛙原是長江下游主要水稻產區最常見的蛙類,21世紀初期,由於該地區改變水稻栽培方法,普遍使用除草劑、殺蟲劑,加上水體大面積污染等原因,導致澤蛙數量急劇減少,應當引起人們的注意與關切。

江浙地區也有人以其作為誘餌,用於釣龍蝦。

參考來源

  1. 澤蛙,藝尚寵物,2020-11-23
  2. 澤蛙,藝尚寵物,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