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泉州承天寺

中文名稱;泉州承天寺

又稱;月台寺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區崇陽門外東南

初名;南禪寺

始建年代;元朝至元年間(1279-1294年)

占地面積;75畝

泉州承天寺,又稱月台寺,位於福建泉州市區崇陽門外東南。在五代時,此地為節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宋時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偉,有榕徑午陰、偃松清風、塔無禽棲、瑤台明月、捲簾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嘯庵竹聲、鸚山暮雲、石如鸚鵡十景。[1]

目錄

歷史沿革

元朝至元年間(1279-1294年)建七級佛塔。明朝時,先後有原鋪、道陵、智莊、得眾、至昌、宗彬、慈灼等僧人駐錫承天寺,多有建樹。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承天寺鼎盛時期,有殿宇四十餘座,田產千頃,僧眾一千七百多人。全寺占地面積75畝,約五萬平方米,清朝末年,承天寺衰敗,頹垣碎瓦,淒涼滿目。後雲果、轉薄、轉溥、瑞明諸法師共同發願進行修葺,並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興,煥然一新。

民國初年,雲果法師圓寂後,會泉法師繼任住持。會泉法師住持的七、八年間,也募款修建了寮房僧舍,開鑿放生池,除自己主講《楞嚴經》《法華經》《彌陀經》外,還延請國內佛學家前來講演說法。後會泉法師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到新加坡住持光明山普覺寺轉塵法師繼任承天寺住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有弘一法師性願法師住寺講經弘法,組織佛學研究會、念佛會、流通經書, 創辦養正院,培養僧徒。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養正院講經時,曾寫一橫披:"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表達了一個佛教徒的愛國之心。

1982年,泉州市做出修復包括承天寺在內的一批歷史勝跡的決定。曾在承天寺卓錫、當時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覺寺住持的會泉法師弟子宏船法師及愛國華僑積極捐資,支持修復工作。修復工作於1984年春動工,經過五年多緊張工作,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完工,並舉行了開光典禮。重建後的承天寺殿堂樓閣垂檐飛甍,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布局

寺的中軸線全長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東側重建有禪堂、祖堂、龍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門面西,高懸"月台"兩匾額,為硬山頂三開間建築,傳說歷史上"月台"二字時豎時橫,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內植有五株老榕樹,七座石塔分立於榕樹之間。這裡高大的榕樹從不越出牆外,有"榕不過牆"之奇觀。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經幢,幢頂有一小石獅,傳說嘴巴能吐青煙,稱"獅子吐煙"。石階上嵌着一塊長石條,一枝淡紅色的梅花映現石上,傳說有暗香浮動,稱"梅石生香"。彌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經幢。左右鍾、鼓樓對峙,為攢尖頂重檐建築,樓頂藻井結構複雜,被稱作"蜘蛛結綱"。[1]

從鐘樓、鼓樓始,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150米的長廊,連接着彌勒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脫胎浮雕高達二米多的二十四諸天像,別具一格,大雄寶殿前有兩口放生池,池旁有兩座飛來塔。傳說台灣一僧人手托此塔雲遊四方,一日雙塔不翼而飛。後這位僧人在承天寺發現了這封寶塔。大雄寶殿為歇山頂重檐五開間建築,雄偉莊嚴。殿內供奉着三世佛、迦葉阿難護法諸天十八羅漢四大菩薩及開山祖師等塑像,都為這次重修時新塑,妙法莊嚴。法堂內供奉着承天寺的鎮寺之寶--隋朝銅鑄阿彌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噸多,為國內罕見,法堂兩旁的護廊上彩繪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畫。

寺門坐東向西,入門處為月台,面積72.2平方米。高懸"月台"二字豎匾。山門壁柱有弘一法師題聯:"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進入山門,是一條寬4.6米、長99.6米、面積458.16米的甬道,甬道南側,是七座佛塔,間植榕樹。有"塔無禽棲"、"榕不過牆"、"蠅不朝天"諸景。南面牆壁上有弘一大師手跡"南無阿彌陀佛""升無上道、得正法流"、"善悟無礙,永得大安"等禪悟。北面牆壁上嵌有"古鑄錢遺址"、"革命遺址"兩方石碑。甬道南側立有一方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護石碑。甬道尾端北轉為寺宇密集建築,全都坐北向南。

東軸線的建築依次是圓常院、廣欽和尚圖書館、舊僧舍、新僧舍、客堂、龍王祠、五觀堂、南園故址、大悲閣、會泉宏船法師紀念堂、禪堂、涅盤堂、祖堂等。

西軸線上原有開山堂、禪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許公祠等等,今僅存"檀樾王公祠"

寺中另有傳達室、車庫、廚房及其他建築物,共近一千平方米。

寺中植有榕樹、柳樹、龍眼樹、白內葉樹等二百多棵,掩映於各座殿宇樓閣之間,濃蔭遍地,四季常青。

相關傳說

相傳建寺時,因規模宏大,需用木材無數。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閩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緣。山主說:"你如果能把你們需要的那些大杉樹尾梢折斷,我可以施捨,聽你砍伐。"和尚和山主立約後,當夜作法。狂風掠過,巨杉末梢果然盡折。山主說:"樹可砍倒,且看你怎樣運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禪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時不見,而在泉州南禪寺大龍王井,一株一株的浮湧出來。建寺的木材,就這樣籌足了。

元代,寺內建有七級浮圖。明嘉靖時,又增建檀樾祠,但屢遭兵焚。清康熙三十年(l691年)郡人施世綸重修寺宇。鼎盛時期殿宇曾達40多座,海內外許多名僧大德出其門庭。如協助師父蓮鷲擴建承天寺,親筆寫了大雄寶殿頂面的"閩南甲剎"巨匾的高僧雲果禪師。雲果禪師以後的會泉法師轉塵和尚廣欽和尚新加坡宏船法師菲律賓瑞今法師等(承天禪寺以"佛喜轉瑞,廣傳道法"八字傳承法脈)。文革期間寺宇大毀,彌勒殿、法堂、鐘鼓樓、廊廡及山亭塔幢等等被毀,其他則用作民宅、辦工廠。現在看到的承天禪寺是1985年在原址重修的。寺內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經幢。大雄寶殿前有兩口"放生池",池旁有兩座"飛來塔"。關於這兩塔的來歷,也有一段神話傳說。相傳當年有一名台灣遊方和尚雙手托着兩座塔,四方化緣。一天,雙塔不翼而飛。後來佛祖託夢給他,說他只有找到寶剎,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雙塔方能回歸。後來,這位台灣的和尚到泉州找到承天禪寺後,到該寺定居。不久,果然雙塔飛來,聳立在大雄寶殿前,由此取名"飛來塔"

景點

承天禪寺環境清幽,頗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鬧市難得的一片園林緣地。被稱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別是:偃松清風、方池梅影、捲簾朝日、榕徑午蔭、塔無棲禽、瑤台明月、推蓬雨夜、嘯庵竹聲、鸚歌暮雲、石如鸚鵡。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將這十景加以總結,寫有"十奇"詩七律十首。後明書法家張瑞圖將這十景書刻於碑文,傳之後世。但也有人認為"月台倒影"、"一塵不染"、"梅石生香"各為十景之一。

名篇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正因"烏台詩案"被貶謫到(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 岡縣) 城南任職。本文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開衣服想要睡覺,月光從門口照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以與自己同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的人罷了。

相關視頻

泉州承天寺:千年古剎,都市禪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