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郭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郭乡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西部。北临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东邻和阳镇,南界永年县,西部与沙河市和邢台经济开发区相邻。面积44.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586人(2017年) ,辖27个行政村。

邢临高速公路(邢台至临西)穿境而过,距京深高速公路2千米、邢黄铁路线上的邢台南站位于此。是省级南和经济开发区和邢东新区的一部分,是邢台市规划的大宗物流和钢制品基地。河郭乡东部已被列入南和县县城规划区。

河郭乡历史悠久,有澧河、百泉河流经,孔村、西里一带发现有商代遗址,汉代被称作鸳鸯交谷之地,唐代有小江南之称,南北朝时是观音菩萨女性化身兴林国妙善公主(三皇姑)的出生地,

也是后赵右侯张宾和著名画家白寿章的故里,大型民俗"抬黄杠"是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村汉代安定侯墓群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西汉"温酒器"被载入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1]

历史沿革

河郭乡历史悠久,孔村、西里等地皆发现有商代文化遗存,商周时期是邢国国都通往沙丘宫和齐国首都临淄的必经之地,义勇武安王庙碑称此地为"齐晋之孔道"。

河郭乡由原河郭乡和西里乡于1996年合并而成。河郭明清时称河头郭,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曰:"顺德府有百泉,自邢台东南注南和之河头郭村"。

当时百泉河从河郭村穿过,设八个分水闸,下设八条分水渠,环村而下,村在内,河在外,以村为城,以河为郭,此村位于八河渠之首,故名河头郭。西里乡原为南和县明清十三里之一,因位于城西,故名西里。

清代和民国时期,设立为河郭镇。

1933年-1942年,河郭镇为南和县五区之一。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入南和,国军29军刘汝明部143、119师发起河郭战役,抗击日军侵略,撤走后,日本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河郭镇惨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和县设4个行政区,其中一区为河郭。

1958年南和县调整为4个人民公社,下辖15个管理区,西里管理区、河郭管理区均属城关人民公社,是年,南和、任县、平乡、广宗、巨鹿合并为巨鹿大县,今河郭乡在当时设为巨鹿县南和公社河郭管理所和西里管理所。

1961年分别改为河郭公社与西里公社。

1984年分别改为河郭乡与西里乡。

1996年河郭乡与西里乡合并为河郭乡,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3万余,辖27个行政村。

2020年,南和县撤县设区,河郭乡属邢台市南和区。

行政区划

河郭乡行政代码130527202:,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3万余,辖27个行政村。[2]

经济发展

产业园区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是省级经济区南和经济咖开发区一区的三个园区之一,位于河郭乡,紧邻邢台市区,按照与市区"贴近、融合、借助、共赢"的发展思路,规划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齐全,园区建设已全面实现"七通一平"。

园区围绕钢制品及装备制造主导产业辅以轻工业定向招商。以汽车配件、制管、煤矿机械、高低压配电设施、机械加工与配件、精密机械制造等为主的钢制品及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优势凸显;

啤酒、中高档糕点、速冻食品、挂面为主的食品业发展快速;借助邢黄铁路邢台编组站,邢临高速交通优势,商贸物流产业蓬勃兴起;成功引进台湾安佑集团,500强企业东风润滑油、冀中能源合作项目等入驻园区。

重点发展方向:先进装备制造业,向现代工程机械装备、新能源工程机械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设备、高档数控装备、汽车制造等领域。

农业现状

河郭乡民风淳朴,水肥土丰,有百泉河、溜子河、狼狗河、南澧河过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南和任县不求天"的真实写照,自古属于百泉灌区的稻米之乡,是古代南和县四大粮仓之一的西丰仓所在。南和县有四洼两堤一沙地,其中河郭乡有四大洼地之一的西里蝶形洼地和两大河堤之一的百泉河故道河堤,早年曾在左村建有左村水库一座,水库牌大曲酒还留在一辈人的记忆里。河郭乡种植结构以传统的小麦、玉米为主,且产量均达到万吨以上。随着乡党委、政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等经济作物比重逐渐增加,全乡棉花种植面积达900多亩,皮棉产量60吨左右;大棚蔬菜等一些先进农业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在辛庄、张庄、皮庄、瓦固、刘义屯南五村初步形成了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养殖业方面,左村养鸡大棚达20多个,鸡饲养达10万多只,另外奶牛、山羊养殖在该乡也崭露头脚,形成了养殖业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全乡共有深浅机井900多眼,乡里4万亩土地实现了有效灌溉。[3]

名胜古迹

河郭乡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瓦固村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三皇姑的出生地,左村出土的西汉时期"温酒器"被载入中国文化精华大辞典。

张宾墓

张宾墓位于南和县治西四公里、张相村东南1公里处,原墓地呈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总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

张宾(?一322),字孟孙,赵郡南和县(今邢台市南和区)河郭乡张相村人。父亲张瑶做过中山太守,本人做过中丘王帐下都督,属于寒门出身的士人。"右侯"是石勒提拔他为右长史后对他的尊称,不是封爵,他的封爵是濮阳侯。《石勒载记》附传说他"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他的作用主要是出点子。在石勒创业过程中,张宾的贡献最重要的有三件大事,即:并王弥,灭王浚,据襄国。

据《方舆汇编,顺德府古迹考》记载:"南和县西八里张相,后赵右侯张宾的故里。"据史书记载,南和张相村原名白佛村,因张宾出生于此村,后官职做到宰相,死后葬于故里,人们为了纪念张宾,白佛村遂改名张相村。张宾墓封土于1965年被拉平,原墓地已成为耕地。在墓地上发现绳纹瓦片,瓦档等遗存物。一九八四年七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泉大石桥

位于南和县(今南和区)河郭乡桥西原百泉河上,建于明代,因桥为石结构拱形建筑,共五孔,所以又称为"河郭五孔桥"。

南和县河郭村在明清时称为"河头郭",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记录:"顺德府有百泉,自邢台东南注南和之河头郭村。"当时百泉河从河郭村穿过,设八个分水闸,下设八条分水渠,环村而下,村在内,河在外,以村为城,以河为郭,此村位于八河渠之首,故名河头郭。乾隆版《南和县志》记载:"百泉桥,城西十里河头郭村,路达郡城。旧在孔村,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河北徙,移今处。成化七年(1471年)乡民王贤砌石为桥,有教谕林廷荣石刻,宏治五年(1492年)知县门宁重修,见大学士李东阳水利记。雍正十二年(1734年)乡民纠众重修,增拓前制。"百泉大石桥石桥拱形结构,东西走向,条石铺面,两侧有栏板,桥西端北侧,曾竖有桥碑一块(栏板、桥碑在1958年人民公社修水闸时拆走)。全长54.1米,宽5米,高4.2米,两端引桥长11米。桥有五孔。在第2、3、4孔的拱顶部南北两侧共雕有镇水兽6个,每个长约45厘米,宽约40厘米,雕刻精致,造像逼真,保存完好。独具特色的是桥石上有很多石雕和铭文。

左村汉墓群

左村古汉墓群位于南和县(今邢台市南和区)治西南约十公里的左村村南200米处。

古汉墓群有三座古墓,村东南编号为一号墓,村西南编号为二号墓,村正南编号为三号墓。

一号墓:位于左村东南方向约200米处,该墓在1976年冬社员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发现,曾出土文物有:拉链铜温酒器一个,铜镜4个,铜虎头灶一个,铜香炉一个,鎏金铜鼎一个,鎏金博山炉一个,鎏金长颈壶一个,共17件,现保存于邢台市文化局文物科,同时,还出土了残陶片,这些文物经省级鉴定为西汉时期的遗物。

二号墓:位于左村村西南方向约150米处,1982年冬季社员拉掉封土,暴露出墓室两个,两侧北端墓室未动,西侧南端墓室已被破坏,出土文物有:青铜剑两把,灯台一个,博山炉一个,玉壁三件。现已收归馆藏。

三号墓:位于左村村正南方向约200米处,该墓保存完好,封土高8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左村古墓,历代文献均无记载,仅据一、二号墓出土的文物鉴定为西汉古墓,当地群众称之为:"土疙瘩"、"金马驹疙瘩"等等。

从一、二号墓出土文物看,此地为西汉时期的古墓群,墓主人身份较高,随葬品较贵重,系有较高价值的墓地(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三价值考)尤其是出土的拉链铜温酒器,经河北省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珍品,并载入全国编印的《中华文物精华辞典》中。

此汉墓群一九九五年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塘墓

南和县治西三公里孔村北街路南为高氏祠堂,该祠堂于一九四六年被群众拆毁。祠堂门口东侧留有高唐墓表一座。一九八一年祠堂院落卖给了高五月,高盖房时,将墓表拆掉,现保存在高家院内。墓表高1.5米,宽2.1米,厚0.40米,呈长方形,青石质。墓表阳面为阴刻楷书。共42行,每行201字。表文记叙了高氏祖的变迁: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永乐年间迁居到此。同时也记叙了高唐生平、官职及家庭情况。

皇姑庵----瓦固村,三皇姑的故乡

白寿章故居---左村

千年古槐---位于岗头村,原为槐树和柏树同体共生,后柏树死亡,仅留槐树

白佛寺----张相村[4]

历史名人

张宾

张宾(?-322年),字孟孙,东晋后赵赵郡南和(今邢台南和)张相村人(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一说邢台内丘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大臣、著名谋士和政治家。张宾胸怀大志,谋略过人,辅助石勒建立后赵,并订立各种国家制度,被石勒任命为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张宾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朝廷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载其"算无遗策、机无虚发",为五胡十六国第的谋士。

白寿章

白寿章(1897~1973),原名锡庚,宇寿禅,南和县河郭乡左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大师,其作品继承国画的传统意蕴,又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时,他还是一名教育家,在美术教育岗位执教40余年,桃李无数,有成绩优异者更继承先生的衣钵,成为日后美术界的栋梁之才,如已故的河北美术协会主席田辛甫,即是白寿章的高足。他的书画功力颇深,花鸟画用笔泼辣奔放,挥洒自如,以书入画,简练概括,继承我国文人画的优长,具有瘦劲清丽的个人风格。书法以草书见长,宗法二王、孙过庭,兼取文征明、黄慎诸家之长,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有《白寿章书画选》出版。

侯宗宾

侯宗宾(1929年1月-),河北南和张相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纪委副书记。曾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省长。

三皇姑

三皇姑,原名妙善,南和县河郭乡瓦固村人,在南北朝北周时期,今邢台市南和县一带曾建有百里为王的小国---兴林国,妙善是其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她笃信佛教,拒招驸马,曾在南和白雀庵修行;为医父王所患怪病,她献出手眼。妙善圆寂后被神化尊为观音菩萨。从此,原来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慈航大士男观音菩萨形象为中国妙善汉族仕女形象所代替,随即在全国形成观音信仰热。

高塘

高塘,南和县河郭乡孔村人,清乾隆庚辰举人,历任山西祁县县令、酋阳州知州。他审理的案件善于明辨是非,能够伸张正义,深受当地百姓赞扬。

程万里

程万里,字图南,号羽鸣,清顺德府南和县刘义屯村人。为人淳朴敦厚,谦逊随和,与物无忤。乾隆丁亥年(1767)进士,授河南桐柏县知县,历任广东潮州府推官,在任多有善政。曾在南和城外建"蓬蒿园",设馆课徒,从其学习者甚众。

王友仁

河郭乡孔村人,曾任西里乡孔村支书,1958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出席全国农业先进代表大会。

刘思说

刘思说 (1888-1967),河郭乡西里村人,当代学者名士,南和六君子之一。

非遗文化

抬黄杠

南和抬黄杠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游艺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集人、马、杠、箱等于一体的民间游艺活动,参加人员多、马匹多、仪式隆重。历史渊源悠久,自东汉年间已经流传两千余年。

抬黄杠活动主要在河郭周围二十几个村之间进行,时间半月左右,整个活动观看者达十几万,参与者数千人。黄杠共32杠,由家族世系保存,战马32匹,黄杠套路共二十四式,包括四门斗底、三环套月、十二倒肩等。最精彩的的篇章是野鸡旋窝。人欢马叫、万马奔腾,达到艺术高潮。

张相柳编

柳编草编行业主要集中在南和县河郭乡一带,形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世代相传,传授方式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有家传和师传普及全村。

河郭乡在南和县西南部,距邢台太行山很近,向西三、五里就是邢台狗头泉,那里有上百眼清泉,一年四季泉涌不断,而其间有溜子河、浪沟河、南澧河三条河流从河郭经过,河郭一带地势低洼,到处是芦苇、水塘及纵横交织的河流,各支流两岸多生长茂盛的柳树、芦草,人们为了生计,于是就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开始了柳编、草编生活。柳编最主要的材料--柳条,柳条砍下后捋去皮,趁湿手工编成,如果不能及时完成,风干后的柳条要在水中浸泡几天,具有柔韧性以后方能编制各种成品。柳编对湿度要求很严,一般情况下,需要到地窑中完成。柳编制品品种多样,有簸箕、笸箩、篮子、篓子、帽子等,草编主要有草拍子、锅盖、草帽、草扇、凉席等,以前是农村家庭必备的家用工具或生活用品,它的实用价值可想而知。[5]

民间传说

抬黄杠

南和县城北,自古就有两个友好村,一个河郭,一个贾宋。每年正月二十一日,河郭村的人,总要抬着黄杠,到贾宋村去玩社火;贾宋村的人也像招待亲戚一样热情款待他们,相传,这是东汉末年,黄巾军与官兵打仗时留下的规程。

张角带领黄巾军在巨鹿起义后,汉灵帝刘宏惊慌失措,派中郎将卢植到巨鹿来镇压,刘备、关羽、张飞在半路上投靠了卢植,跟着官兵来动巨鹿,卢植带领主力攻打广宗(界桥之战)去了,关羽带领一部分兵卒进军南和,在南和城北摆开战场。

关羽屯兵县城,黄巾军部将黄龙驻扎在张路村,两军相距十八里,你来我往经过数次交锋,关羽丝毫没占上风,还损兵折将。这天关羽听到探马来报说黄巾军的粮草快用完了,于是他带领人马趁夜深人静偷袭黄巾军寨,快到张路村时,关羽停下马来,见村里静悄悄没有动静,心生怀疑,亲自勒马到村头向里张望,只见在月光下,黄巾军寨里隐约可见粮草如山、粮屯遍布,再向农户一打听,一个农夫对他说,黄龙带领部分黄巾军向南去了,关羽大吃一惊,以为中了调虎离山之计,黄龙率军抄其后路去了,于是赶紧拨马向回撤。

当他调转马头,刚走到贾宋村边,就见远处迎面过来一队人马,兵强力壮,气势高昂,并带有许多辎重。关羽犹如惊弓之鸟,不敢恋战,催马绕道就跑,没跑多远,探子赶来报道,"黄巾军营中确实空寨,粮草都是土堆伪装,前边队伍,正是送粮的百姓和黄巾军",关羽听了又气又急,回转马头下令驱散百姓抢夺军粮,决不可让黄巾军得到粮草。官兵与送粮人员交起手来,霎时间刀光闪闪、杀声震天、天昏地暗、尘土飞扬。正在激战间,忽然从贾宋村里冲出黑压压一群人,手持长矛钢叉,直奔关羽杀来,不一会,官兵被打的丢盔卸甲,抛投鼠窜,就连关羽的马屁股,也被戳了两个窟窿,多亏他跑得快,不然小命就在这里归西了。

原来这些日子黄巾军只顾打仗,没来得及筹措粮草,营中给养确实不多了,为了掩饰空虚,黄龙让兵卒在村前堆起一溜土堆,用席围上,写上粮屯号码,跟漏填粮垛一样,摆下迷惑计。同时派人到河郭一带富庶村庄筹集粮草。河郭一带的百姓听说黄巾军缺粮,纷纷捐献,很快收起米粮百担。为了把米粮安全送到黄巾军手里,与黄龙商定,一方面由村民抬送米粮,一方面由黄巾军将士护送迎接。当送粮人员走到贾宋村边,恰巧碰上关羽,双方就战了起来,贾宋村民听说官兵拦截黄巾军粮饷,一起涌出村来,向官兵猛烈扑杀,官兵被到得哭爹喊娘,死伤百人,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一日。

打这儿以后,河郭和贾宋的村民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成了患难的朋友。每年这一天,河郭的村民,都要仿照原来送粮时的样子备下三十二杠,表示送粮,三十二名骑着高头大马的勇士和三百二十名村民、兵丁,以示护送,浩浩荡荡到贾宋村去感谢支援之恩,这叫做送杠。贾宋村的人,也以同样多的人数来迎接,这叫做接杠。两村在交接的时候。还要按照太平道的规矩,举行庄重的仪式:双方相对跑在村口,随着杠首的指挥进行交接。

年复一年,日久天长,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社火:人要化妆,麻药挂彩,杠上披红挂绿装饰的五彩斑斓。加上锣鼓响器,吹吹打打,十分热闹,所有人员,按照杠谱要求,踩着鼓点,载歌载舞,规模宏大,变化万千。

抬黄杠

送黄粮

送给黄巾做粮饷

黄巾吃了打豪强

......

这种抬杠的风俗,一直流传到21世纪。

三皇姑

相传,三皇姑系南北朝时期兴林国君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其父妙庄王为南和县河郭乡瓦固村人,南北朝时建立兴林国,定都朝平城。其母宝英,南和县郄庄村人,小名郄武燕。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音,次女妙元(一说妙颜),三女妙善即三皇姑。传说当年正宫娘娘梦花怀孕,于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婴,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

三女长大成人,妙音、妙元都招了驸马,享起了荣华富贵,唯有三皇姑笃志行善。三皇姑生性聪明伶俐,她不学描龙绣凤,而在宫中秘修禅事。十六岁时,妙庄王要将她许配给宰相李龙之子李炳,她执意不从,夜逃皇宫,至南杨庄村。后来,南杨庄为纪念三皇姑逃婚避难这个日子,将四月初二立为醮会。三皇姑打扮成村姑模样辗转前行,于九月十九日来到了白佛村白雀庵,昄依了佛门。消息传到宫里,妙庄王给老尼师下了一道秘旨,要事事磨难三皇姑,以使其回心转意。三皇姑天天挑水、推磨、捣米、做饭、打柴、敲钟,受尽磨难,但矢志不渝。

正宫娘娘晓知三女昄依佛门,事事受磨难,忧心忡忡,山珍海味食不香,玉床衾被难睡眠。常背着妙庄王,偷偷到白雀庵看女儿。三皇姑有时也思念母亲,就偷偷跑回皇宫。时间长了,从兴林国首府经过郭平、南韩村东,踏出了一条蛇形小道,俗称"白佛小路"。

白雀庵西南侧白佛寺内有个黄龙和尚,趁三皇姑外出打柴时,酸言淫词调戏,尽管三皇姑不理,但仍被造谣说她不守清规戒律。谣言传至皇宫,妙庄王下旨火焚白雀庵。霎时间白雀庵浓烟滚滚,烈烟腾腾,五百僧尼冤魂升天。玉皇大帝得知,派太白金星用通天避火绳搭救三皇姑脱离火海。

三皇姑被救出后,决心到太行山修练。来到邢台地界双楼村歇脚时,将灌进鞋里的泥土倒了倒,平地立刻从南到北隆起三座山,老百姓叫它"三台山"(今尧山)。为避妙王,三皇姑于农历九月十八日走太行山,来到苍岩山,眼望崇山峻岭,百感交集,放声恸苦,感动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派了一只斑斓猛虎驮她上山。她登上苍岩山巅,住下来潜心修练,日日净手焚香礼佛,虔心悟道。转眼九年,于农历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坛,眼观万里。

妙庄王火焚白雀庵,气病了国母,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恶梦频繁,患了一种怪病--人面疮。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医,不知所患何疾。三皇姑不计旧恶,化一"和尚"点化妙庄王,并亲献手眼治好了"人面疮"。

妙庄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来到苍岩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将其封为"全手全眼"观音,因过分激动说成了"千手千眼"。帝王都是金口玉言,话音刚落,三皇姑圣像展现空中,果然长出了千手千眼。从此,名刹寺院就添了尊端庄慈祥的"千手千眼"观音,"千眼遍观世界不平事,千手遍护受苦受难的庶民百姓"。

妙庄王传旨全国能工巧匠重修白雀庵,增建"千手千眼"观音殿。据说,这位菩萨"有求必应,神通广大"。老百姓都把她当作保护神,只要虔诚拜求,就能逢凶化吉,阂家平安。

因朝政败落,两个驸马在战乱中惨遭杀害,大皇姑、二皇姑昄依佛门,被如来佛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妙庄王和国母宝英深感无法摆脱世俗烦恼,也遁入空门。[6]

河郭八景

盛世和鼎

位于南和县河郭乡邢临公路与宋璟大街交叉口,南和县古称"和城",别称为"和阳"、"嘉禾",曾为和州、南和郡的治所。其"和"字之由来,出自古人对南和历史状况和风物人情的描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设立于南和县西部河郭乡的南和鼎,是南和西大门的标识,也是对南和县和文化的阐释,是对和谐社会理想的向往和寄托。

国共合碑

南和抗日纪念碑(俗称国共合碑)位于南和县河郭乡工业区内,一期投资200万元,建筑面积100平方米,2012年10月1日前纪念碑落成。二期将投资1200万元,建设英雄像、纪念馆。南和抗日纪念碑的树立,旨在缅怀先烈、慰藉英灵的同时,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青少年学习历史、铭记历史,倍加珍惜美好生活,立志成才回报家乡。南和县抗日战争纪念碑高17米,通体为汉白玉构造,碑座四周分别为日军暴行、军民抗日、新政权建立、南和解放等内容的文字介绍及浮雕。整个碑体造型庄重肃穆。

汉墓怀古

南和县河郭乡左村古墓,由三座相邻不远的古墓群组成,当地群众称之为"土疙瘩"、"金马驹疙瘩",但历代文献均无记载,墓主人是谁,不得而知,据考有可能是汉代的安定侯。从现存的墓的规模来看,埋葬的应是古代"高官";从1、2号出土的文物来看,年代鉴定为西汉时期,铜剑、铜镜、铜灶、铜香炉、铜鼎、铜壶等铸造精美,工艺先进,尤其是1号墓出土的"拉链铜温酒器",设计巧妙,造型独特,铸造精美,组合准确,在西汉青铜器中十分罕见,具有很高的价值,经河北省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珍品。据此推测,墓主人身份可能是汉代的封侯。左村古墓,1993年7月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悲庵院

南和县河郭乡瓦固村是三皇姑的出生地,这里的大悲庵相传是三皇姑最初修行的地方,这里有最早的千手观音像,有妙庄王和妙庄王妃的塑像,也有三皇姑的两个姐姐的塑像,值得 一提的是这里有一座公主形象的千手观音像。大悲庵,供 奉三皇姑一家人的地方,虽然已经年久失修,面积狭小,但作为观音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仍能感受到来自观音的震撼。

石桥映月

百泉石桥位于南和县河郭乡桥西村百泉河上,建于明代,桥为石结构拱形建筑,共五孔,又称为"五孔桥"。南和县河郭村在明清时称为"河头郭",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门侯水利记》中曾记录:"顺德府有百泉,自邢台东南注南和之河头郭村。"百泉大石桥石桥拱形结构,东西走向,条石铺面,两侧有栏板,全长54.1米,宽5米,高4.2米,两端引桥长11米。桥有五孔。镇水兽雕刻精致、逼真。独具特色的是桥石上有很多石雕和铭文。今百泉河已经干涸,石桥也不复有往日美景了。

跑马抬杠

南和抬黄杠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游艺活动。历史渊源悠久,自东汉年间到21世纪已经流传两千余年。

抬黄杠活动主要在河郭、贾宋二哥乡镇二十几个村之间进行,由河郭乡发起,时间半月左右,整个活动参与者数千人。黄杠共32杠32马组成,套路共二十四式,包括四门斗底、三环套月等。最精彩的的篇章是野鸡旋窝。人欢马叫、万马奔腾,达到艺术高潮。

澧水扬清

澧水依南和县河郭乡南部的裴庄、瓦固等村穿过,水光潋滟,宛如图画,自古号称是耳听渔歌看秧田的北方小江南,以前河郭乡是南和县主要的稻米产区,澧水河道宽140米,上游是大沙河,下游汇入大陆泽。王锬又有诗云:渺渺烟波入画图,黄鱼白鸟泛青浦。千家茅屋临水流,十里稻香在镜湖。如今河流干涸,已经不复小江南的风光,然而每当夏季泄洪或上游排水时,依然气势雄浑、壮观如昔,让人无限怀念昔日小江南的旖旎风光。

南站飞虹

邢台南站位于南和县河郭乡南裴庄北、刘义屯和瓦固之间,是整个邢黄铁路上最大的车站之一,货运兼顾客运,附近将建立大型物流园区,车站全长2.1公里,可以想见未来的邢台南站必定日夜繁忙,要想夜晚灯火辉煌,绵延几里的灯光大概就是天上的彩虹一样美丽壮观吧。[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