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出土陶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河姆渡出土陶灶 |
時 代∶新石器時代 出 土∶浙江省餘姚縣(1977年) 現 藏∶浙江省博物館 |
河姆渡出土陶灶是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一[1],於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形制
用於生火做飯的陶灶,通長55厘米、口寬37厘米、通高25厘米,為夾砂灰陶。
灶身看起來像個倒置的大頭盔,呈簸箕形,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架釜炊煮專用設備,而且此器型在河姆渡及其他遺址中均未發現,是世間獨一無二的陶灶器型[2]!陶灶的火門開口很大,略微上翹。外壁兩側各有一半環形大耳,便於提攜搬動。內壁橫附有三個如同支架一般的乳丁,兩個分別位於左右兩側,與兩耳連成一體,一個則位於後側,用來承架陶釜。灶底有橢圓形圈足,有四個鏤孔。
使用方式
陶灶設計別致、結構科學,在使用時,灶底、灶壁與陶釜之間留有空隙,便於通風、散煙和控制火候,可在木結構房屋內使用,使得河姆渡人不再擔心因颳風雨雪等天氣的出現而吃不上熟食了。從口徑大小來看,陶灶可供一家老小生火做飯使用。另有學者指出,這件陶灶應該是用於船上。灶的火門上翹,可以防止船體搖晃時灶火掉落到船上。圈足的四個鏤空孔磨損嚴重,應該是用繩子將灶固定在船上所致。有了這種陶灶,以漁獵為主的河姆渡人可以長時間在水面停留,去更遠的地方打魚。
價值
自古以來,中國在世界上是公認的「烹飪王國」,這是因為中國烹飪源遠流長,技藝精湛。在古代漢語裡,「烹」作「燒煮」之意。
河姆渡土「陶灶」屬生活用炊具,在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中十分罕見。陶灶的出土,表明河姆渡人在炊具上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以河姆渡土「陶灶」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單體可移動陶灶,為後世所繼承,並發展出爐灶。而灶也成為中國人烹飪活動的中心,影響了幾千年以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風俗,對促進烹煮飯食的繁榮發展,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視頻
河姆渡出土陶灶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TOP.13,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河姆渡出土陶灶,雅昌藝術網,2017-09-13
- ↑ 國寶中的國寶,行知部落,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