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是河南省仪器仪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地方性、非营利学术社会团体[1],是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地方学会,河南省一级学会,河南省示范学会,目前依托于河南工业大学。

机构简介

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一直致力于推进河南省的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相关技术发展和推广,拥有110余家理事单位,会员1000余人,2各分会和2个专家委员会,目前已经在新型检测技术、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工业4.0等领域集中了一批省内知名专家和技术团队,可提供各类仪器研究开发平台集成和工业自动化技术咨询、开发,科技成果鉴定,测量工程师水平评价,团体标准的起草与制定等服务,为河南省仪器仪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力量。 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和组织广大仪器仪表科学技术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繁荣河南省仪器仪表科技事业,振兴河南省仪器仪表工业,促进仪器仪表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加快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贡献。

历史沿革

1979年4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要求全国各省成立地方学会,1981年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成立。

主要发起人:孙贵寅 谢福根 赵正芳

学会支撑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理事长:张元

副理事长:曹玲芝、靳文哲、陈传岭、武传伟、汪献忠、肖俊明

秘书长:吴才章

日常联系人:徐振方

本届理事会届次:6

本届理事会当选时间:

理事会人数:450

常务理事会人数:25

个人会员数量:450

团体会员数量:20

法人代表及学会职务:吴才章

个人会员中的党员数量:178

是否建立党委:是

学会专职工作人员数量:3

学会成立时间:

工作委员会数量及名称:2

专业委员会数量及名称:1

其他分支机构数量及名称:1

实体机构数量及名称:1

承接政府委托购买服务:2

相关资讯

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成功举办第四期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高级工程师研修班

7月9日上午,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第四期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高级工程师研修班开班仪式采用线上形式(腾讯会议)进行。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是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授权的考试培训中心,负责在河南省内开展测量工程师培训考试工作。本期正式学员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能创科技有限公司等11个单位,22名学员参加,其中2名申请正高级工程师,17名申请高级工程师,3名申请中级工程师。

开班仪式上,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院长、学会秘书长吴才章致欢迎词。他指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服务会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旨在为国内外用人单位聘任相应职务人员以及专业技术水平评估提供依据,现已取得国内外诸多知名公司的认同。我国已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也将全面参与华盛顿协议的各项规则制定,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相关人才领域工程师[2],大大提高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建致辞,她表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作为国家级学会,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评价工作,希望通过这项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工程师、工程技术界广泛交流合作,架设联通国际工程技术界的桥梁,共同探索建立工程师培养、评价、举荐和服务体系,推动工程师的资格互认,促进工程师跨区域流动和共享,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助推工程业界提质增效和促进产业发展。学会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继续发挥学会平台作用,引领行业技术提升,服务企业交流合作,推动行业人才培养,推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走向世界前列。

本次研修班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桂雄作了《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业新机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学院院长钱政教授作了《电力系统中现代电气检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王文海教授作了《高端控制装备与系统的趋势及应用》、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传岭教授级高工作了《科学始于测量》的学术报告。

研修班还组织了学习研讨、在线面试、现场考察、笔试等环节。

本次研修班是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落实省科协“百会链千企”工作安排,也是“科创中国”河南联合区域服务团的形式体现。通过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知识水平、开阔学员经营和工作的思路,帮助学员评定专业能力,提高个人职称水平,推动测控领域专业科技人才的建设,对于引领广大工程科技人才,广泛凝聚工程、科技界、产业界等社会各方力量,传播工程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程师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