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沟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沟鲇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名:沟鲇

外文名:Silurus

领 域:农业科学

沟鲇是一种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产量高和抗病力强的良种鱼类,养殖两三年后,个体最大可达>5~6公斤,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沟鲇具有 杂食性,幼苗时以食棱角、棱足类浮游动物为主,成鱼以食底栖生物、小杂鱼、 藻类为主。 [1]

沟鲇养殖方法

1、选择优良鱼种 饲养鲇鱼要保持水质良好,在鱼池消毒完毕放养鱼苗前一周开始培肥水质。可在水面上种植一些水浮莲,起到遮阴、防逃及调节水质的作用。池水须经常更换,一般10~15天须换掉1/3池水。应经常观察池水水质的变化,一般水质以黄绿色为宜。若发现鱼苗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特别是在闷热或雷雨天气,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时增氧,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增氧机增氧以防死鱼。注水达0.9米后可用沼渣作鱼池基肥,每平方米鱼池投放沼渣250克左右。

待池水中出现大量轮虫时放入鲇鱼苗,放养鱼苗应无伤、无病、体健活泼,鱼种规格应在3厘米以上,大小尽量一致,以免互相残杀。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将1公斤盐用30公斤水稀释后将鱼苗放入盐水中浸泡5分钟方可放苗。放苗前可将少量池水放入一容器中,把几条鱼苗放入试养。若鱼苗一天内生活正常,则可向鱼池中投放鱼苗。放养时间在晴天为宜,一般亩放养3厘米长鲇鱼苗种6000~1万尾。每隔2~3天,加新水1次,再追施少量化肥。

2、科学投喂饵料 刚孵出的鱼苗完全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2天左右卵黄开始慢慢消失,仔鱼能够正常进行水平游动时,便可下塘开口吃食。鱼苗开口饲料可用熟蛋黄或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生物。将鸡蛋煮熟,去壳取蛋黄用纱布包好,在盛水的盘中挤压蛋黄,使其形成蛋黄颗粒水浆全池泼洒。随着鱼体不断长大,可投喂水蚤、蚊幼虫、水蚯蚓、蝇蛆及各种小家鱼苗,或喂些蚕蛹粉、猪血、人工幼苗配合饲料等。投喂量以下次投饵前池中略有剩饵为宜,这样可避免因投喂不足导致鱼苗间互相残食。

刚运来的鱼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饲养,则因鱼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可先集中在小塘内精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鱼苗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并在小塘内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鲇鱼苗体长已长到5~7厘米时要抓紧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45%以上,拉网分池将不同规格的鱼种分开,以免相互残食。

当小塘内培育的鱼苗达到10~15厘米左右时,便可从塘内筛选个头大的鱼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鱼种仍留在小塘内进行强化培育,使鱼种生长平衡,规格一致,避免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 鲇鱼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内有多少鱼投多少料,防止盲目投饵。同时,要实行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在鱼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进行强化培育,随着鱼体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合。日投饵量应控制在鱼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合理。 投料一要定时,每天定时投喂,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二是定量,每次投饲量以投喂后3~4小时食完为好,每天投饲量约为池内鱼总重量的5%左右,可视天气及鱼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3、加强繁育管理 鲇鱼繁殖盛期在3~5月间,中、北部较南部慢1个月左右,先选择成熟度良好的雌、雄种鱼,每组分别挑选雌鱼3尾及雄鱼1尾放入各组的布斗网中。 雌鲇鱼在繁殖期较易区别,此时雌鱼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圆形红肿,肛门不凹入,用手指轻压腹部会有淡黄色卵粒排出。

雄鱼体型瘦长,下腹部较平坦,生殖孔狭小长,胸鳍通常较同体长雌鱼大,用手指轻压,成熟鱼会排出少量的白色精液。 采卵前先用手触摸,检视雌鱼腹部柔软度并轻轻挤压,如有卵粒产出,即以干导法进行采卵;倘若没有卵粒产出,须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行检查。

先捉取可排卵的雌种鱼,一人以纱布裹住其腹部,并将生殖孔朝向采卵的瓷器或容器,容器必须干净而无水,另一人捉住雌鱼尾部,顺向肛门轻轻挤压,卵粒即缓缓挤出落入容器内。

倒入已准备好的精子悬浮液,用羽毛搅拌,并加入干净的水将多余的精子洗去,数次后即完成授精。受精卵呈圆球形、绿黄色,稍微有红点,直径为1.65~1.8毫米。

受精卵起初不具黏性,约20分钟后开始具有黏性,应在未具黏性前将受精卵撒布于附卵片,一般可用纱窗网等材料,附上并用羽毛轻轻搅动,使受精卵均匀附着,倘若卵粒附着过密,会影响孵化率。

沟鲇沟鲇发病的主要原因

1. 放养密度高 一般池塘面积5~10亩为宜,水深1.5~2米,每亩放养10~20厘米的鲇鱼苗1500~1800尾,滤食性鱼种150~180尾。而有些养殖户为了获得高产,放了5000尾左右,甚至有的放了10000尾。

2. 池塘底部淤泥深 有的发病池塘的底部淤泥深达1米左右,而一般池塘底部的淤泥只需保持在5~10厘米,因为要保证水体的肥度,淤泥能为藻类提供碳氮的来源,这部分淤泥就相当于池塘的肾,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但淤泥过厚、有机物多还会隐藏一些寄生虫和致病菌,容易恶化水质、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下层水长期呈缺氧状态,致使下层氧债高。而缺氧后有机物厌氧发酵,还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池死亡。

3. 饲料种类单一 苏北地区的鸡肠较为低廉,每500克的价格一般在0.65~0.8元,所有养殖户都贪图便宜,从苗种开始一直到捕捞上市全部投喂鸡肠。由于投喂鸡肠等动物性饲料,营养严重不均衡,缺乏全面营养要素,特别是缺乏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大类有机物质,虽然鱼类对这一类物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少,但十分重要。鱼类一般又不能自身合成所需的维生素,必须从饲料中获取。如果缺乏维生素中的任何一种,都能引发疾病。另外,此病一般是先发生于鱼体的下部或尾部。其原因是投喂的饲料为动物的内脏或下脚料,由于动物内脏的脂肪物理指标接近鱼体内的脂肪物理指标,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鱼摄食后进入血管,造成血液黏稠,对于尾部这样远离心脏的部位,心脏的动力明显不能够使尾部的血液顺畅循环,容易发生血管堵塞、发病。

4. 解毒调水不及时 由于养殖户不重视调水解毒,发病时的池塘理化指标都会异常,特别是氨氮、亚硝酸盐高,池塘底部溶解氧低。其原因:池塘平时不换水,投喂的饲料大都是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动物内脏,而鲇鱼自身产生的排泄物在池塘淤积,5、6月份气温已经很高,鱼的排泄物加速分解,鱼塘底部又发生了氧债,便产生了大量的氨氮及亚硝酸盐,要么导致鱼类氨氮、亚硝酸盐中毒,要么导致鱼类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一旦水中存在较强的致病菌,便极易暴发疾病。

沟鲇疾病预防

1. 降低苗种放养密度,合理养殖 条件好的池塘每亩不超过2000尾,滤食性鱼类150~180尾。池塘条件差的鱼塘可酌情降低放养数量。

2. 清整池塘 主要工作为清淤消毒。每年冬天,待鱼出池后,排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让池底冰冻日晒1周左右。这样可使池塘土壤表层疏松,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营养盐类,并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清塘药物最好使用生石灰,因为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而且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的作用。具体方法: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也可适当增加用量。清塘时在塘底挖掘几个小坑,或用容器把生石灰放入加水化浆,不待冷却立即均匀向四周泼洒,第二天早晨最好用耙子耙动塘泥,这样消毒效果更好。

3. 合理搭配投喂,解决饲料品种单一问题 大口鲇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性广、食量大,在自然水域中喜捕食各种鱼虾和水生昆虫,且同类相残现象严重,甚至能吞食相当于自身体长2/3的同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过驯化,完全可以经过转食改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且对配合饲料适应性很好,摄食量大,群体产量高。如果我们仍然只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这些饲料数量极其有限,营养也比较单一,且对环境污染严重,易诱发各种鱼病。而配合饲料经科学配方,其营养全面、饲料系数低,并且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消除部分毒素,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减少鱼病发生的概率。同时在饲料配制过程中,还可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药物,更有效地防治鱼病。饲料在加工中要注意原料尽可能粉碎得细一些,并且黏合剂质量要好,以保证饲料颗粒在水中有1小时左右不松散,提高大口鲇摄食利用率。

4. 及时调节水质 ①生物方法调节水质。高温季节在池塘内适量投放水花生、水葫芦等,覆盖面积一般为池塘的5%~10%,可净化水质,遮阴降温。②定期使用改良剂等,调节控制不良水质。5月底、6月初,每10天或半个月定期交替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化学改底药物调节水质,防止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超标。③科学合理使用增氧机,促进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调节水质。

5. 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 目的主要是提高鱼的体质和免疫力,一般不提倡预防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易产生抗药性,一旦发病,将导致无药可用。特别是有些养殖户甚至一些水产技术人员推崇减半使用抗生素预防鱼病,这种方法更不可取。因为抗生素杀灭病菌主要是通过血液含有一定的药物浓度来起作用的,减半使用,不仅不能起到任何作用,还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真正发病时则束手无策。添加的药物一般为黄芪多糖、水产用维生素、大蒜素等中草药。

沟鲇治疗方法

沟鲇等无鳞鱼的烂身烂尾疾病不易治愈,是因为它们的皮肤是第二呼吸器官,发生烂皮、烂身一般都是鳃组织发生了病变。如果鱼体干涩,说明鱼的疾病已到了晚期;如果鱼体黏液变多,说明鱼病为初期或刚发生,这时要抓紧治疗,先治疗鳃病,再治疗烂身。

具体治疗方法:发现鱼得病时,先停食1天,同时全池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第二天使用水质解毒保护剂。第3~5天连续3天全池泼洒碘制剂或苯扎溴铵、戊二醛等刺激性不强的消毒药物。特别提示:平时预防时可使用二氧化氯,但一旦发生了烂身、烂尾、出血、鳃病则不提倡使用二氧化氯,这是因为二氧化氯的刺激性较强,会导致鱼发生应激性反应,有时会造成大批的死鱼,强氯精更是如此。当然,如果鱼病不是太严重,且池塘有机质较多,可上午使用二氧化氯、下午使用碘制剂,这样能减少有机质对碘分子的消耗。 泼洒解毒药物的同时,可用抗生素、维生素、三黄粉等拌饵投喂,每天两次,连喂5~7天。

参考来源

  1. 沟鲇,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