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6月24日 (三) 14:38 由 Bordeaux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沙鹿 本地以前是的居住地,故有此稱。「沙轆」係本鎮舊稱,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民國九年改稱沙鹿,沿用至今。(沙鹿鎮志,民83,沙鹿鎮公所 編印)

本區原是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族『沙鹿』社Papora(巴布拉族) 居住的地方。他們的生活以狩獵捕鹿為主,並從事簡單的農事耕作。當時沙鹿稱為「沙轆社」,共有三十餘戶,是平埔族中的大村落,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明鄭以後,漢人陸續來台開墾大肚山鹿寮山麓,早期山鹿多,漢人來到此地捕捉山鹿,搭建簡單的寮舍,以供休息暫歇或存放獵物。後來漸漸形成村落,此地就叫做鹿寮。鹿寮漸漸繁榮後,有「九萬十八千」的美譽,當時鹿寮地區居民生活富裕,家財上萬元的有九戶,千元以上的有十八戶。清雍正年間清總兵藍延珍到中部屯兵開墾,屯兵與平埔族常常發生土地糾紛,在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發生嚴重爭執,此時「大甲西社」作亂,沙轆社也參與圍攻彰化縣城,歷經四個多月的戰亂,為清總兵王郡平定,沙轆社被清政府改稱「遷善社」。當時沙轆有南北遷善社,約有百戶人口,其出入口地方稱「社口」。[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