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沙碧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沙碧红
[[|缩略图|center|原图链接]]
沙碧红
出生 1966年07月21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莎莎、黛梦、安妮
职业 作家导演主持人 制片人
知名作品 长篇小说《无家可归》《我不是羔羊》


沙碧红自1994年以来至今执导了一千多部(集)电视剧,多数作品荣获各种奖项。如:《春华秋实》(十集)获CCTV杯优秀节目特别奖等等。 曾经《几代女人一个萝》荣获中国电视奖(政府奖一等奖)。

基本信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欧美同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电视政府奖"一等奖获得者

"儒勒·凡尔纳国际奖"金奖获得者

个人简介

1986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分配在黑龙江文联剧协;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工作;1991年至1994年在德国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及德国INDOC电影公司学习、实践电影导演。1994年7月至现在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任编导、记者、主持人。

职业点滴

1986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1994年在德国完成电影导演及戏剧的学习,归国。

1994年前在INDOC FILM影视公司、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RTL电视台卢森堡总部学习并工作。期间游历了欧洲并拍摄了一些电影纪录片。

1994年初回国进中央电视台。曾先后在《半边天》、《讲述》栏目担任主持、记者、编导及特别节目的执行主编。百集公益广告《发明与发现》制片人和总导演。在CCTV工作期间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作品荣获过中国政府奖一等奖("中国电视奖"),法国巴黎的"儒勒·凡尔纳国际奖"金奖,德国汉堡短片节的"国际传媒奖金奖"等等……

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引起关注的作品为十一集大型纪实片《人间关爱》,此片为中国第一部反映中国打拐的艰难历程的纪实片,担任总导演、总撰稿及随行记者、访问人。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被海外媒体称为"世界上最有良知和勇气的记者之一"。被意大利电视台选为世界传奇女导演东方代表人物。

自1983年起出版小说、剧本、诗歌、散文、评论等文章约两百万字,较有影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无家可归》、诗集《给梦一只船》、辞典《中国历代诗词赏析大辞典》(与人合作)、随笔《旅德追忆》(合作)等等。剧本《拉住梦的手》、《真情换此生》、《我不是羔羊》等等,拍摄播出后获得好评。

2004年完成其第一部二十集电视剧作品(系中国首部打拐剧)(身为编剧、导演、制片人、出品人)。

现为职业导演及独立制片人。

沙氏兄妹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收获岁月

八十年代

1983年 正式发表第一篇诗作《》,被许多书刊收录并被电台播送。

1983--1986年 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和小说,评论作品六十余篇

1985年12月 写作电影剧本《梦之门》

1987年11月 发表话剧剧本《无标题话剧ABC》,获评论界好评。当时评论称她为"戏剧改革前沿的先锋战士"。

1989年11月 创作电视动画片剧本《小红孩》(十集)由香港摄制。

九十年代

1990年8月 与人合作出版《中国历代诗词鉴赏大辞典》,多次再版。

1992年6月 先后出版诗集《给梦一只船》,小说集《失恋的夏天》。

1992年10月 完成剧本《拉住梦的手》(上、下集)北影拍摄,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好评。

1993年11月 在欧洲完成电影纪录片《大海 生命 太阳》。

1994年1月 回国,进入中央电视台任记者、编导、主持人、特别节目主编,作品以关注教育关注弱势群体见长,期间多次获表彰并被评

为先进工 作者,工作期间拍摄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600余部,很多节目获奖。曾获政府奖一等奖和CCTV杯优秀节目特别奖等几十个奖。

1994年4月 自编自导并担任采访人的电视纪实故事《几代女人一个梦》,获中国电视政府奖一等奖。

1995年4月 担任大型纪实电视片《春华秋实》(十集)总导演、总撰稿。获CCTV杯优秀节目特别奖。

1996年2月 担任纪实电视片《来自天堂的歌声》(七集)总导演、总撰稿、主持人。

1996年6月 应德国联邦新闻局邀请赴德国担任中德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宝贝》(12集)总导演(获奖)

1997年1月 担任CCTV《半边天》春节特别节目总导演。

1998年12月 受上海影视公司之约完成电影剧本《真情换此生》。

新世纪十年

2000年3月 长篇小说《家可归》(30万字)出版发行。

2000年4月 担任中国公安部投拍的十一集大型纪实片《人间关爱--中国打拐 警示录》(50分钟/集)的总导演,总撰稿,采访人。(又名:《苍天有泪》),随警作战8个多月,2001年完成该片,拍摄期间及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

2001年4月 担任CCTV--10《讲述》主持人期间,兼任栏目特别节目《理想之歌》执行主编、主持人、总撰稿、总导演

2001年7月 兼任百集公益广告《发明与发现》总导演、制片人。

2002年1月 央视10频道春节特别节目《寻找真情》任执行主编、总导演、总撰稿、主持人,节目荣获2002年"春节教科文行动"一等奖。

2002年8月 完成长篇小说《我不是羔羊》。

2002年12月 担任大型晚会《诚信·中国》总导演、总撰稿、主持人。

2003年6月 主创2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又见花儿开》。

2004年6月 与妹妹沙碧芳(沙碧芳---常用名方方)联合执导完成二十集电视剧

《又见花儿开》。

沙碧红出任本剧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出品人。

2004年12月 完成中央电视台《公益行动》特别节目--电视纪实片《与爱同行-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的故事》已在央视播出,引起很大震动。所跟拍的主人公老纪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会见和各地观众的关怀及帮助。

2005年1月 《又见花儿开》圆满地完成销售工作。目前该剧已初步完成首轮热播,创几个省市收视第 一 名,在湖北收视人气超过《大长今》,已引起反响与关注。

2005-2006年 拍摄孤儿纪录片《给梦一只船》,同时创作同类题材二十集电视剧《昨天的眼泪》。

2007年 创作二十四集电视剧《今夜艳如玫瑰》

2008年 创作三十集电视剧《张开你的翅膀》

2008年 担任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城市影像志·大理》总导演、总撰稿。

2009年2月 完成拍摄制作十集大型城市纪录片《中国城市影像志·大理》。已在央视播出。

2009年 担任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城市影像志·海口》总导演、总撰稿。

2010年4月 完成上海世博会西藏馆主题电影《天上西藏》(与张涛合作导演)

2011年 担任大型纪录片《中华老字号》总导演、总撰稿、监制,现拍摄已进入第四个月。

2015年 与沈星浩共同导演的《青海湖畔》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播出,2017-01-09在中国大陆上映。

外界评价

因为关怀-- --听沙碧红讲述(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刘琼

"沙碧红"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是1997年,其时,她以留学体悟为由头撰述的30万字长篇小说《无家可归》被摆上三联书店的畅销书架。留学生写留学生活,此类作品早已遍地开花,而《无家可归》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呈现出浓厚的终极色彩和悲剧感,让我心有所动。

这些年,无论是写作,还是作为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的总导演和"讲述"栏

目的主持人,"女性视角"和"关怀意识"成为沙碧红的标识。在拍摄的600多部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中,《几代女人一个梦》获中国电视政府奖一等奖,《春华秋实》获CCTV优秀节目特别奖,去年她执导的《舞》在德国汉堡获得了"国际传媒奖"。2000年,沙碧红和妹妹沙碧芳为拍摄"打拐"纪实电视片,冒着生命危险随警作战,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时八个月之久,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拍下了3万多分钟的素材,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反映"打拐"的纪实性文字。经过3年的沉淀和思考,她们继十一集纪实片《人间关爱》之后,又创作完成了电视剧《我不是羔羊》。除了故事曲折、人物命运起伏跌宕外,关怀精神和对拐卖犯罪的历史根源进行的深刻剖析,应该是《我不是羔羊》这部电视剧最见价值处。

尤其是纪实专题片《人间有爱---一个女记者对中国打拐的追踪》和电视剧《我不是羔羊》的拍摄,基本改变了沙碧红的生活常轨。

采访中发现,走出机房的沙碧红,依旧无法摆脱"打拐"二字。4年来,沙碧红与中国许多省份的公安干警成了朋友,也与更多的被解救的被拐女性成为朋友。事实上,沙碧红、沙碧芳的手机已经成为民间的"打拐专线",手机月话费经常高达四五千元。就在我们谈话间,沙碧红还接听了一个叫"张涛(音似)"的被解救女孩的电话。"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但我还是经常会梦见她们,梦见她们无家可归。"她说。对绝大多数被拐女性来说,最恐怖的不是"被拐",而是被社会和家人抛弃。如何援手以助,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沙碧红选择了文字和图像。"我知道,一部电视剧、一本书,不能改变什么,但我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人生写照,在那些经历了人生坎坷的少女心中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无知和绝望是这些女性被拐和被拐后的主要状态。许多人之所以被拐,就是因为缺乏起码的常识判断和防范意识,被拐后,甚至不知道可以拨打110求救,一旦被拐精神就彻底垮了。为此,沙碧红内心产生许多设想,比如建立被拐女性精神康复中心,加强妇女防卫教育,帮助她们获得知识,等等。她和她的家人现在每个月就在资助近20个女童上学。"可是我们的能力太有限了,希望更多的比我有力量的人能够为他们做点事。"

因为懂得和慈悲,才有侠骨柔肠。走出文字和图像的沙碧红,尽管疲惫写满了脸,依然掩饰不住地散发着优美。

参考资料